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技术对眼动脉的解剖进行观测,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眼动脉解剖形态特点及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行头颈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50例(300侧眼动脉),划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5个年龄组,每组各30例(60侧眼动脉)。分别对各组眼动脉的起源位置、眶内段的走行特点及直径进行观察和测量,其中描述眶内段的走行特点时,将眼动脉出视神经管后至横过视神经前的一段记为A段,横过视神经的一段记为B段,矢状位上眼动脉跨越视神经前向上走行的角度记为角1,跨越视神经的角度记为角2,跨越视神经后向上走行的角度记为角3,分别观测A段走行与视神经的关系,B段横过视神经的方式,角1、角2、角3的角度及角1和角3顶点距离视盘中心的距离。再将眼动脉的眶内段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I型(平滑型)、II型(一次成角型)、III型(二次及以上成角型)、IV型(反折型),分别在横断位图像上对眼动脉出视神经管后至横过视神经前的一段,及矢状位图像上跨越视神经之后至筛前动脉管的一段进行观察并分型。不同年龄组所得数据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300侧眼动脉均清晰显示。295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98.3%,295/300),其中最常起源于C2段(床突上段)及C3段(前膝段),5侧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1.7%,5/300)。87.1%(257/295)的A段走行于视神经下外方,93.3%(280/300)的B段于视神经上方横过。角1、角2、角3的平均值分别为(128.3±25.7)°、(135.0±21.4)°、(142.3±17.4)°,且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1和角3的顶点与视盘中心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22.2±4.1)mm、(12.6±2.7)mm,二者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0.23、F=3.50,P值均<0.05)。70.4%(207/294)的眼动脉在横断位上呈I型,90.5%(266/294)在矢状位上呈II型,横断位分型在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χ2=19.64,P<0.05),其中≥70岁组III型及IV型所占比例高于≤39岁组及40~49岁组(χ2值分别为4.66、7.69,P值均<0.05)。各年龄组矢状位分型并无差异。左、右侧眼动脉直径的平均值均为1.1(0.2)mm。结论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眼动脉的起源位置及眶内段走行特点,不同年龄组间眼动脉的眶内段走行存在差异,≥70岁时水平方向走行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