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合同行为探讨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ome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对各国的法律伦理与法律规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人类需要加快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研究,并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下加以规范。在这一背景下,法学界学者纷纷开始对人工智能加以研究分析,其中研究多聚焦于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知识产权的归属等,少有学者在合同领域展开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人工智能的合同行为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一般问题进行阐述。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对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合同行为进行了界定,分别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特征、人工智能的分类以及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概念与特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现状与展望等内容,这一部分是探讨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进行了认定。笔者在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的内涵与标准,提出了对于人工智能仅依“法律人格说”为标准判断并不恰当,从而引出本文的思维奇点——人工智能没有独立的财产。其次论述了我国人工智能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的各种学说,主要包括“否定说”、“肯定说”以及“折中说”三种,其中“否定说”主要有“工具说”、“人工类人格说”等观点;“肯定说”主要有“电子人说”、“法律拟制说”等观点;“折中说”主要是“有限人格说”等观点。最后论述了域外对人工智能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的主张与启示,笔者在总结域外关于人工智能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的立法、执法等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其实践与理论的经验,并得出启示:我国对于人工智能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的认定需要按照我国法律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即认定为“准民事主体”最为恰当。这一部分是探讨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实施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首先,笔者阐述了人工智能欲成为缔约主体而实施合同行为的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人工智能能够做出独立的“意思表示”;第二,人工智能需要具备“准民事主体”资格;第三,人工智能得依“代理权”实施合同行为。其次,笔者同时阐述了人工智能实施合同行为的责任类型与最终的责任归属。人工智能实施合同行为的责任类型只有:预期违约责任和违约责任两种,而这两种责任最终都将由接受人工智能代理的一般民事主体承担,即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合同行为的责任主体。这一部分是探讨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核心。
  本文的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的论述提出对人工智能的合同行为进行规范。基于前文的论述,本文在这一部分还进一步提出了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进行规范的必要性,即人工智能目前还存在着不稳定性以及人工智能未来在合同关系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最后,本文提出了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进行规范的立法建议:要在民法总则编与合同编中设立严格的限制性条款,同时在合同编中增列有名合同——“人工智能合同”。
  本文希望通过对人工智能合同行为的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的有序发展,丰富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助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关于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这一课题,至今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学界通说对间接故意犯罪存在未遂形态持否定观点,但随着刑法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肯定间接故意犯罪可以成立犯罪未遂的观点越来越多,受此影响,实务界也不断出现支持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司法判例,导致司法实务在面对相同案情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裁判观点。由此,通过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研究,以得出合理的结论,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都具有很高
学位
先行行为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后,成为了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均已认可的概念,但是关于先行行为的理论依然有诸多争议和问题有待解决。一直以来在先行行为的问题上存在内涵模糊、性质不明确、判断标准不明晰、范围争议不断等问题。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足,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先行行为的运用问题频出,受到了学界的很多批判。  文章第一部分,对先行行为的理论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先行行为的理论最初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受到了关注及
学位
转移第三方支付平台内资金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他人存储于平台内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有的侵财行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支付方式从传统支付向网络支付转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人民生活也因此更加的快捷,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给支付安全带来了挑战,使得侵财行为类型也更多样化。从传统的买方与卖方的双方支付,到现在的多方支付,主体发生了变化,资金存储的形式也发生
在知识产权领域,《商标法》(2013年修订版)首次将惩罚性赔偿制度纳入立法, 2020年,惩罚性赔偿制度也都相继被引入《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知识产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成为一种惩戒违法、风险预防的有效法律手段。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就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认定标准、赔偿的合理范围、程序规则以及我国如何完善知
学位
我国行政和解制度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证券期货监管领域有相关立法和实践。主要立法有《行政和解试点实施办法》《行政和解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主要实践为中国证监会与高盛(亚洲)等行政和解申请人达成的首次行政和解。随着国际间经济融合的加强,传统金融业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混业经营、跨领域合作等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引入行政和解。  伴随着法治理念的发展,形式合法化内涵
学位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司法实践中是案发率比较高的一类犯罪,这一类犯罪被列置在《刑法》第二章第114条和115条中,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该罪名的存在可以有效打击其他罪名涉及不到的或新出现而未归类的犯罪,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另一方面出现了将该罪名滥用
学位
首次销售原则在协调著作权制度中的著作专有权和公共利益这一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解释发行权与所有权的内涵区别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字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作品的发行和使用方式亦然更新换代,数字作品借助多样化的渠道在大众中广为流传,这很难通过复制权加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技术本身的专业性和传播性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其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以
在现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担保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制度在促进公司交易活跃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由于立法规范不完善导致担保乱像频发,公司越权担保合同的纠纷案件普遍存在。立法规定过于模糊,对于同一案件会出现多个裁判结果。这样会损害司法公正,有损于法律的权威。公司担保一直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对于越权担保合同效力也存在这许多学说和理论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裁判路径。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对问题尚未形成统
学位
股东会决议是公司集体意志的体现,往往关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公司所有者最为关注的内容。随着公司治理者对内部运营管理和外部环境的重视,近年来股东会决议纠纷也逐渐成为公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问题。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四)》中首次增加了“决议不成立”制度,正式开启了瑕疵决议的“三分法”时代。此次立法虽然实现了重大突破,弥补了旧有模式的立法漏洞,对于规范公司行为、维护股东利益和保障程序正义起到了关键作
学位
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大到国家社会管理,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网络占据了我们生活很大一部分,把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非常简洁高效。通过网络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大大地提高了,网络上可以快速的获取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资源之大前所未有。但是,我们在一边尽情欢舞尽情遨游网络世界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将目光转向如何通过网络获取非法信息,从而快速获得不正当利益。人们把这类侵权行为统称为网络侵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