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变体广泛出现在广告语中,如有“被”无患(棉被广告),有“杯”无患(哈磁杯广告),“油”备无患(新加坡驱风油广告)等等,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成语变体的特点,其认知心理过程及可接受度的制约因素。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而成语就属于构式的一类。广告成语变体被扭曲之后还能被解读的原因在于构式具有完型性,它会对任何偏离格式塔原型的扭曲现象施加一种心理操作,使得广告中变异后的成语尽量回归到构式相对固化的意义和形式上来,使之与原构式的结构与意义协调,这种心理操作正是成语变体必不可少的认知心理过程。然而变异后的成语却有不同的可接受度。对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真实语料,总结出了制约广告成语变体可接受度的两大主要因素:压制因子和被压制者。构式中没有被扭曲的成分是压制者,称为压制因子(coercing operator),被扭曲的成分是被压制者。压制因子的压制力取决于成语变体和原成语在结构和语义上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压制力越大,压制的效果和可接受度越高。因为压制因子与原成语构式越相似,就使构式在结构和意义上越有可能体现出较强的固化程度,而固化程度是压制力的来源。此外,被压制者被改变的字数越少,与原语对应成分在音系、词性和置换之后的结构越相似,抗拒压制的力量越小,可接受度越高。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可接受度的两大制约因素。对广告成语变体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为构式语法解释力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并且为实际生活中从事广告策划的工作者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