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篇章语言学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尤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篇章语言学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尤其在近些年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在对比语言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推进了翻译、语言教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以广泛观察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语中一些衔接手段(尤其是可以被认为是广义回指的衔接手段)做了详细的对比,并试图从语法、语义及认知三个方面来阐释英汉语中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般说来,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复现之外的重复,而省略(尤其是零回指)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为了解释这些差异,本文分章采用了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可及性和主题性理论,以期从几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方面给出较为综合的阐释。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高,其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一类依靠形态、结构相关联的衔接手段时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使主要依靠意义相关联的照应和重复手段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其衔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汉语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其理解几乎可以独立于形态、结构线索,因而省略(尤其是零回指)以及原词复现成为了汉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衔接手段。频繁出现在汉语中的零回指影响了汉语中代词的发展和使用。事实上,较之英语,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其代词作为一种标记形式表达着复杂的可及性,有时甚至蕴涵语用功能。 本文对衔接手段的差异的阐释由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即:差异的本源存在于不同的思维模式之中。
其他文献
传统的翻译研究探讨的问题往往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上:翻译的标准问题,翻译的“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文学翻译的风格论问题等。近年来翻译中的重
人们运用语言时常要求“精确”,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语言现实错综复杂,交际双方往往会有言不达意或误解的情况发生。歧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无处不在。它普遍存在于各
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从语用、认知等角度探究间接言语行为中听话人的解码问题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行仁之方",它一方面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平等互利中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不要以己之意志强加于他人。因为在这一道德准则中蕴含着
消歧是自然语言理解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导致话语歧解的各种歧义类型中又以词汇歧义最为常见。本研究试图运用语言学理论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中阐释人脑如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含义的阐释及其推导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交际双方都遵循着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关
为了实现大面积遥感定量评估蒙古高原草地退化状况,利用NDVI数据反演1982-2013年草地植被覆盖度,并以1982-1985年覆盖度作为基准数据,计算1986-1999年和2000-2013年草地退化
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水溶性杂多糖,因此成为人们广泛研究的对象。本文以日本厚叶海带为原料,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弱阴离子交换层析对
本文从社会无穷变化的立场出发,描述了随之变化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中的语音变异及其语用意义。论文首先从不同角度指出语音变异是语言交际中话语的音位、音高、语调等语音构
本文对词语的附加义系统进行了宏观思考:探讨了词语附加义的性质特点和分类系统,认为词语附加义具有附着性、广泛性、联想性,可以分为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地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