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广告标语的跨分化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具有文化特色的英文广告大量地涌入中国,以文化视角来审视和设计广告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广告撰写人亟待具备的重要素质。海外广告撰写人要设计出符合中国口味的广告,投其所好,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要充分了解异域广告的文化特色,解其所议,这都离不开对目的语广告所蕴含的文化作深入的了解。 本文通过广告标语的跨文化分析,着重解析中美广告语言中折射出的文化特色。分析运用了荷兰GeertHofstede教授的文化纬度理论(包括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性主义/柔性主义),香港MichaelHarrisBond教授的儒家文化动力理论,及美国EdwardT.Hall教授的高语境/低语境交流理论,通过解析中美两个国家的广告标语,阐释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还根据研究的前期分析提出几条建议,供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广告设计者参考,以便于他们在以广告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找准各自的位置。以Hall教授的高低语境交流理论为例,通过广告标语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海外广告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相比在其国内的广告撰写,措辞间接、用语含蓄等,都是加以注意的问题。 本文作者期望,在充分意识到文化差异之后,中国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异域广告,海外广告商能够充分地了解目的消费群的价值观等文化特质,设计出量体裁衣的广告,从而走出跨文化理解的误区,促进国际交流。
其他文献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其使用衔接手段构成语篇的不同特点,所以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在译入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衔接的转换便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传统的“忠实”与“对等”的翻译观严重压制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翻译研
长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相反,弥尔顿笔下的上帝却备受冷落。他时不时受到人们的误读或抨击,许多评论家认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要让学习者根据场面、关系来贴切地运用好日语复杂的对称词,这可以说是一个难点。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日中对称表现异同点的研究几乎只局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合而为一的典范。诗歌翻译,历来是中外翻译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