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遍览新课改后的中职语文教材,其中渗透了各种情感因素,既有人文情怀、青春年华、处事美德、生命真谛等的情感篇,又有职场哲思等的情感篇。南北朝时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要领悟到人性美。而情感教学就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和谐的、合作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要实现这一教学课标,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在执行教学环节时,融情于教,将严而有序地知识传授和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學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终身进取,充分发挥教师知识和人品的情感因素
教师一方面要拥有渊博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终身学习,才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个体内在行为倾向,合理的智能结构,良好的情感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一位博学而有品德教师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二、情教合一,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殊的情感素质
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什么呢?一是微笑的表情。微笑是情感的敲门砖,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友善、鼓励的标志,微笑贯穿课堂始终,这会使教师上课充满激情、自信,这种情绪会感染学生,调动课堂气氛;二是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见机展现对知识的情感丰富透彻地理解,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领会人性美。如《藏羚羊的跪拜》一文中,母藏羚羊临死前雕塑一般跪拜的身姿,教师情文并茂地展现,让学生对生命的宝贵产生强烈地震撼,引发的“狼奶”篇和“手术台上的大肚子狗”篇,让学生思索:母爱是伟大的,生命是宝贵的,人性的回归;三是幽默的语言。
这点体现了教师敏锐的思维,睿智的头脑;并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求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上课更加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充满自豪感。如,李国文的《淡之美》中讲授淡妆女孩的美,援引“东施效颦”,每位同学都“效颦”一番,效果如何?指出东施的错不在于相貌的丑陋,那是她不明白西施善良、朴实、纯净、为国效力的内心美使西施生病的样子更有一番韵味;淡美是内心的淡定,是一种积极情感的最高境界。
三、自信我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称赞每一位同学:他们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只是需要不断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行,一定学有所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契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从教育使命出发,从学科特色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乡土教学,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师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对学习语文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充满求知欲,充满成就感。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质疑而问,兴趣倍增。如梁衡的《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描写壶口瀑布的气势,作者为什么说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因为在水的身上赋予了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自然是调节人的身心的一面镜子。
四、依中心挖掘情感能源,汲取积极情感
中职语文教材在积聚生活经验,传递民族精神、涵养人文精神,培育生命意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并汲取这些积极情感呢?
教师须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意义,才能挖掘文章语词含义,掌握作品的艺术风格,才能对作品有情感地进行处理。
(一)用指挥家般的形体语言揭示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站在讲台上,就像指挥家是一个乐队的灵魂所在,教师形体语言的恰当的展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的气氛,也能让教师将教材中的积极情感揭示到极致,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汲取教材积极的情感。
(二)用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诠释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都力求准确、精炼、明晰、深刻,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除了力求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以外,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中职生的求知欲,是灵动的构思的体现,是情感的彰显,是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用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昭示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性。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恰当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能优化教学生态,能唤起、激发、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指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融情于教,将知识性与情感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情感、有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终身进取,充分发挥教师知识和人品的情感因素
教师一方面要拥有渊博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终身学习,才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个体内在行为倾向,合理的智能结构,良好的情感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一位博学而有品德教师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二、情教合一,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殊的情感素质
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什么呢?一是微笑的表情。微笑是情感的敲门砖,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友善、鼓励的标志,微笑贯穿课堂始终,这会使教师上课充满激情、自信,这种情绪会感染学生,调动课堂气氛;二是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见机展现对知识的情感丰富透彻地理解,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领会人性美。如《藏羚羊的跪拜》一文中,母藏羚羊临死前雕塑一般跪拜的身姿,教师情文并茂地展现,让学生对生命的宝贵产生强烈地震撼,引发的“狼奶”篇和“手术台上的大肚子狗”篇,让学生思索:母爱是伟大的,生命是宝贵的,人性的回归;三是幽默的语言。
这点体现了教师敏锐的思维,睿智的头脑;并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求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上课更加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充满自豪感。如,李国文的《淡之美》中讲授淡妆女孩的美,援引“东施效颦”,每位同学都“效颦”一番,效果如何?指出东施的错不在于相貌的丑陋,那是她不明白西施善良、朴实、纯净、为国效力的内心美使西施生病的样子更有一番韵味;淡美是内心的淡定,是一种积极情感的最高境界。
三、自信我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称赞每一位同学:他们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只是需要不断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行,一定学有所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契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从教育使命出发,从学科特色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乡土教学,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师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对学习语文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充满求知欲,充满成就感。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质疑而问,兴趣倍增。如梁衡的《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描写壶口瀑布的气势,作者为什么说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因为在水的身上赋予了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自然是调节人的身心的一面镜子。
四、依中心挖掘情感能源,汲取积极情感
中职语文教材在积聚生活经验,传递民族精神、涵养人文精神,培育生命意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并汲取这些积极情感呢?
教师须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意义,才能挖掘文章语词含义,掌握作品的艺术风格,才能对作品有情感地进行处理。
(一)用指挥家般的形体语言揭示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站在讲台上,就像指挥家是一个乐队的灵魂所在,教师形体语言的恰当的展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的气氛,也能让教师将教材中的积极情感揭示到极致,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汲取教材积极的情感。
(二)用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诠释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都力求准确、精炼、明晰、深刻,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除了力求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以外,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中职生的求知欲,是灵动的构思的体现,是情感的彰显,是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用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昭示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性。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恰当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能优化教学生态,能唤起、激发、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指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融情于教,将知识性与情感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情感、有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