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要努力铺设好它的“底色”,调配好它的“原色”,选择好它的“主色”,研磨好它的“亮色”,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尝试·分享·导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编号:B-b/2016/02/21)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的开放性、综合性、融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遵守规则、勇于担当、自我管理——培植核心素养的“底色”
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内容与教法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品格,为社会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铺设好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底色”。
1.遵守规则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遵守各项规则入手。只有遵守了“规则”,“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培植核心素养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如开展游戏活动“算24点”,要让学生制订开展这一游戏活动时应遵守的规则:(1)不大声喧哗;(2)先举手示意并迅速算出得数是24的赢;(3)轮流开展游戏;(4)观看者不影响活动的开展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玩中思,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到实处。
2.勇于担当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互助精神;能主动履行各自职责;在对自我负责的同时也要学会对他人负责,勇于担当。如在开展“大树有多高”操作体验活动时,要让学生明确,活动要顺利开展,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直立竹竿、量大树影长、竹竿影长、记录等分工要根据需要,而不能一味根据个人爱好;直立竹竿要直;量影长要到位、准确;记录要及时,各负其责;在室外活动要注意安全等。只有人人勇于担当,才能保证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利开展。
3.自我管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具有为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以及为达成目标而具有的自我约束力等。如在开展“运动与身体变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自己身体不适可以不参与运动或停止运动,与他人共同完成探索;在“蒜叶的生长”等课题研究活动中,如若实验失败或没能得出结论,要激发学生不轻意言败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开展研究。
二、问题意识、理性思维、合作探究——培植核心素养的“原色”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调配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原色”。
1.問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设计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发现新的问题,螺旋上升,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如在研究“校园的绿地面积”活动之前,一位老师引导说:热爱学校,从了解我们的学校开始吧!你想了解学校的哪些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校园的绿地面积——解决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心需要。而如何计算“圆形花坛”的面积成为学生遇到新的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估算——将圆形花坛看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再进行适当调整;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从网络上搜索;等学习了圆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后再进一步研究……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无疑会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得以彰显。
2.理性思维
“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如在“一亿有多大”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三个实践版块。体验“数1亿本练习簿的时间”,教材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少想多、以小想大,即解决复杂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想起,解决大数量的问题从小数量想起,并通过推理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体验1亿有多大的同时,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3.合作探究
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从学习共同体的“边缘”走向“中心”,提高合作探究的水平。在活动总结阶段,既要让学生交流探索所得,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必要。
三、健康审美、提升认识、勤于反思——培植核心素养的“主色”
通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健康审美,选择好描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主色”
1.健康审美
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如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在引导学生感悟“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感悟“七巧板”的“巧中之美”、形象之美、简洁之美、变化之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情趣,在操作中提升创造美的才能。
2.提升认识
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理应成为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如在“树叶中的比”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发现“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等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猜树叶长与宽的比”,并出示长与宽的比让学生“找合适的树叶”。这样可让学生将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升华活动所得。
3.勤于反思
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中特别强调“反思的思维是数学创造的强有力的动力” [2]。实践活动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 “综合与实践”中的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索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反思不足。只有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与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如在“球的反弹高度”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在同伴的分享中,一些学生在球下落瞬间的一个停顿点接住球或将球按在墙上再测量的方法给大家以启发,丰富了学生活动的经验;多次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等实践认知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学科融合、信息意识、质疑创新——培植核心素养的“亮色”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引领学生质疑创新,研磨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亮色”。
1.学科融合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必要,而且有这样的条件。如开展“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可将学生带到科学探究室进行,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交流探究方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数学老师可邀请科学探究实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本课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信息意识
要培养学生自觉、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如开展“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时,在提出“‘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上的数字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一问题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与学生回顾在《品德与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中学习的上网注意事项——“不轻信、不沉迷,用良好的自控能力让网络为你服务,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网络的俘虏!”[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质疑创新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舉措。如开展“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学生研究了30°、45°、60°三种角度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时圆柱体滚得最远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一定是45°斜坡滚得最远吗?如果坡面材料不同,物体滚动得最远的角度是否一样?如果滚动的不是圆柱体而是其他物体,滚动得最远的角度是否有什么变化?……将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眼光投向未来的学习。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研究“综合与实践”,并将这一领域的实践真正抓到实处,铺设好它的“底色”,调配好它的“原色”,选择好它的“主色”,研磨好它的“亮色”,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赵艳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鲁洁,主编.品德与社会[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尝试·分享·导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编号:B-b/2016/02/21)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的开放性、综合性、融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遵守规则、勇于担当、自我管理——培植核心素养的“底色”
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内容与教法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品格,为社会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铺设好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底色”。
1.遵守规则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遵守各项规则入手。只有遵守了“规则”,“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培植核心素养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如开展游戏活动“算24点”,要让学生制订开展这一游戏活动时应遵守的规则:(1)不大声喧哗;(2)先举手示意并迅速算出得数是24的赢;(3)轮流开展游戏;(4)观看者不影响活动的开展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玩中思,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到实处。
2.勇于担当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互助精神;能主动履行各自职责;在对自我负责的同时也要学会对他人负责,勇于担当。如在开展“大树有多高”操作体验活动时,要让学生明确,活动要顺利开展,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直立竹竿、量大树影长、竹竿影长、记录等分工要根据需要,而不能一味根据个人爱好;直立竹竿要直;量影长要到位、准确;记录要及时,各负其责;在室外活动要注意安全等。只有人人勇于担当,才能保证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利开展。
3.自我管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具有为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以及为达成目标而具有的自我约束力等。如在开展“运动与身体变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自己身体不适可以不参与运动或停止运动,与他人共同完成探索;在“蒜叶的生长”等课题研究活动中,如若实验失败或没能得出结论,要激发学生不轻意言败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开展研究。
二、问题意识、理性思维、合作探究——培植核心素养的“原色”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调配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原色”。
1.問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设计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发现新的问题,螺旋上升,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如在研究“校园的绿地面积”活动之前,一位老师引导说:热爱学校,从了解我们的学校开始吧!你想了解学校的哪些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校园的绿地面积——解决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心需要。而如何计算“圆形花坛”的面积成为学生遇到新的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估算——将圆形花坛看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再进行适当调整;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从网络上搜索;等学习了圆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后再进一步研究……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无疑会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得以彰显。
2.理性思维
“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如在“一亿有多大”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三个实践版块。体验“数1亿本练习簿的时间”,教材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少想多、以小想大,即解决复杂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想起,解决大数量的问题从小数量想起,并通过推理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体验1亿有多大的同时,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3.合作探究
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从学习共同体的“边缘”走向“中心”,提高合作探究的水平。在活动总结阶段,既要让学生交流探索所得,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必要。
三、健康审美、提升认识、勤于反思——培植核心素养的“主色”
通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健康审美,选择好描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主色”
1.健康审美
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如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在引导学生感悟“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感悟“七巧板”的“巧中之美”、形象之美、简洁之美、变化之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情趣,在操作中提升创造美的才能。
2.提升认识
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理应成为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如在“树叶中的比”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发现“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等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猜树叶长与宽的比”,并出示长与宽的比让学生“找合适的树叶”。这样可让学生将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升华活动所得。
3.勤于反思
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中特别强调“反思的思维是数学创造的强有力的动力” [2]。实践活动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 “综合与实践”中的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索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反思不足。只有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与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如在“球的反弹高度”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在同伴的分享中,一些学生在球下落瞬间的一个停顿点接住球或将球按在墙上再测量的方法给大家以启发,丰富了学生活动的经验;多次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等实践认知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学科融合、信息意识、质疑创新——培植核心素养的“亮色”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引领学生质疑创新,研磨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绚丽画卷的“亮色”。
1.学科融合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必要,而且有这样的条件。如开展“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可将学生带到科学探究室进行,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交流探究方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数学老师可邀请科学探究实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本课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信息意识
要培养学生自觉、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如开展“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时,在提出“‘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上的数字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一问题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与学生回顾在《品德与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中学习的上网注意事项——“不轻信、不沉迷,用良好的自控能力让网络为你服务,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网络的俘虏!”[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质疑创新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舉措。如开展“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学生研究了30°、45°、60°三种角度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时圆柱体滚得最远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一定是45°斜坡滚得最远吗?如果坡面材料不同,物体滚动得最远的角度是否一样?如果滚动的不是圆柱体而是其他物体,滚动得最远的角度是否有什么变化?……将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眼光投向未来的学习。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研究“综合与实践”,并将这一领域的实践真正抓到实处,铺设好它的“底色”,调配好它的“原色”,选择好它的“主色”,研磨好它的“亮色”,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赵艳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鲁洁,主编.品德与社会[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