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造多彩的生活,丰富作文之源,倡导自主拟题,改变习作方式,注重发展个性,写出真我风采,让作文教学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个性缺失 成因 对策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无中生有,缺乏真情,缺乏个性。
一、原因分析
1.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程式化。尽管大家在积极提倡广泛阅读,然而农村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尤其是作文选,是最受小学生和家长青睐的课外书籍之一。学生普遍模仿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抑制了个性化作文的诞生。
2.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少。学生每天几乎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即使在学校里也无非是上课、写作业等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课外的生活是极其贫乏的,除了看电视,几乎再也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了。这对成人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们!缺少活动,就缺少了观察,缺少了亲身体验,哪里来的个性表达呢?
3.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态度,考什么就教什么,甚至還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考前教师把心思放到了“猜题押宝”上,然后选取若干篇优秀作文让学生熟读成诵。可想而知,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走向没有个性、没有情感、没有生命之路。
4.教师在指导和评讲中出现误区。指导时,只是从技巧上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等。评讲时,只是对教师认为好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那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这样就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思想、蓬勃的想象力。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个性、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就得时时给他们的生活加点色彩,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亮点。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融入情感,张扬个性,进入习作的最佳状态。
二、对策研究
1.设置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一次在作文课上,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特别的试卷,上面一共有20道题,题目极其简单,要求在3分钟内完成。第一道题目是请写出我国5座城市的名字,第二道题目是请写出5种水果的名称……第20道是请读完所有的题目,再完成第3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拿到试卷以后头也不抬,奋笔疾书。有一个学生似乎从我的目光中发现了什么,然而稍微迟疑了一下,又接着往下做。3分钟过去了,我说“收卷!”学生一片哗然,都要求再延长几分钟,还没有答到一半呢。这时候,我才提醒学生把试卷看完,学生读完试卷,都大呼上当。此时,我引导学生把当时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通过这次特殊的考试,有哪些感悟?学生的表达欲望特别强烈,尤其是那位曾经迟疑了一下的学生,他说:“我本来已经发现试卷里的秘密了,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拼命地写,我也只好跟着写了。看来,我还是不够自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其他同学有的说“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的说:“做事还要遵守规则。”
2.关注生活。生活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书,里面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耳熟能详的道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热心关注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哪怕是一个故事,让学生由此而产生思考,受到启迪。
3.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习作时若总是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鼓励他们“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有意思的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好素材。每次和学生家长接触,他们都会谈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真是没有办法。我灵机一动,一次在作文课上,我就专门和学生聊电视,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从电视里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天南海北,民俗风情,趣事逸闻,众说纷纭。我建议学生把自己看过印象最深的一个电视节目写下来。学生没有想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于是个个兴味盎然,一扫往日写作文的愁态。
4.身体力行。好的作文题材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针对有的学生在教室乱扔纸屑、不讲卫生的习惯,我决定把这当成一次作文题材。一天上课,面对着满地的纸屑,我拿起笤帚,默默地清扫着。大约有5分钟,学生们看到老师为他们打扫卫生,都怀有深深的歉意,有的学生主动帮老师打扫,有的学生对乱扔纸屑的人给予轻声指责。那些乱扔纸屑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候,我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学生不由得情动而辞发,效果颇佳。
5.随时训练。学生习作除了要进行有序的训练外,教师还应该对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一位教师在阶梯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子的坐板和桌子的面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噼里啪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了下来。开始上课了,老师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的桌椅很投入,试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听课老师还以为是上课老师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殊不知是教师的随机应变,将这一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地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素材的“即兴训练”。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个性缺失 成因 对策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无中生有,缺乏真情,缺乏个性。
一、原因分析
1.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程式化。尽管大家在积极提倡广泛阅读,然而农村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尤其是作文选,是最受小学生和家长青睐的课外书籍之一。学生普遍模仿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抑制了个性化作文的诞生。
2.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少。学生每天几乎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即使在学校里也无非是上课、写作业等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课外的生活是极其贫乏的,除了看电视,几乎再也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了。这对成人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们!缺少活动,就缺少了观察,缺少了亲身体验,哪里来的个性表达呢?
3.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态度,考什么就教什么,甚至還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考前教师把心思放到了“猜题押宝”上,然后选取若干篇优秀作文让学生熟读成诵。可想而知,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走向没有个性、没有情感、没有生命之路。
4.教师在指导和评讲中出现误区。指导时,只是从技巧上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等。评讲时,只是对教师认为好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那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这样就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思想、蓬勃的想象力。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个性、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就得时时给他们的生活加点色彩,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亮点。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融入情感,张扬个性,进入习作的最佳状态。
二、对策研究
1.设置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一次在作文课上,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特别的试卷,上面一共有20道题,题目极其简单,要求在3分钟内完成。第一道题目是请写出我国5座城市的名字,第二道题目是请写出5种水果的名称……第20道是请读完所有的题目,再完成第3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拿到试卷以后头也不抬,奋笔疾书。有一个学生似乎从我的目光中发现了什么,然而稍微迟疑了一下,又接着往下做。3分钟过去了,我说“收卷!”学生一片哗然,都要求再延长几分钟,还没有答到一半呢。这时候,我才提醒学生把试卷看完,学生读完试卷,都大呼上当。此时,我引导学生把当时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通过这次特殊的考试,有哪些感悟?学生的表达欲望特别强烈,尤其是那位曾经迟疑了一下的学生,他说:“我本来已经发现试卷里的秘密了,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拼命地写,我也只好跟着写了。看来,我还是不够自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其他同学有的说“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的说:“做事还要遵守规则。”
2.关注生活。生活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书,里面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耳熟能详的道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热心关注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哪怕是一个故事,让学生由此而产生思考,受到启迪。
3.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习作时若总是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鼓励他们“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有意思的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好素材。每次和学生家长接触,他们都会谈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真是没有办法。我灵机一动,一次在作文课上,我就专门和学生聊电视,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从电视里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天南海北,民俗风情,趣事逸闻,众说纷纭。我建议学生把自己看过印象最深的一个电视节目写下来。学生没有想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于是个个兴味盎然,一扫往日写作文的愁态。
4.身体力行。好的作文题材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针对有的学生在教室乱扔纸屑、不讲卫生的习惯,我决定把这当成一次作文题材。一天上课,面对着满地的纸屑,我拿起笤帚,默默地清扫着。大约有5分钟,学生们看到老师为他们打扫卫生,都怀有深深的歉意,有的学生主动帮老师打扫,有的学生对乱扔纸屑的人给予轻声指责。那些乱扔纸屑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候,我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学生不由得情动而辞发,效果颇佳。
5.随时训练。学生习作除了要进行有序的训练外,教师还应该对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一位教师在阶梯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子的坐板和桌子的面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噼里啪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了下来。开始上课了,老师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的桌椅很投入,试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听课老师还以为是上课老师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殊不知是教师的随机应变,将这一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地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素材的“即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