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针对当前历史教学工作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以创新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设计“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从教学理念、内容到教学方法、措施,都要提高针对性成效。
(1)教学设计要广泛搜集资料。历史教学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时间跨度较广,因此,教师在开展每一课的教学之前,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横向拓宽。如在教学“贞观之治”内容时,教师应当针对“贞观之治”之前和“贞观之治”之中的不同阶段,对国家综合国力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对比,便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以此提高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意义的深刻认识。
(2)教学设计要结合社会生活。以史为鉴,知历史而见未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中考制度、高考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举制的形成、受益者、弊端局限性等,提高对教材的理解效果。
(3)教学设计要兼顾学生特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兼顾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兼顾学生求知欲望强、参与欲望浓的思想发展实际,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环节、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
教学手段的改进,尤其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
(1)运用信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当前,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丰富,也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了较好的素材。教师可以选取影视作品中相关内容作为补充信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些片段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
(2)运用信息手段补充背景信息。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其有着深刻的前因后果,教师在教学历史时应当前后连贯,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如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前夕中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官府与民众关系以及面临的外部局势等,通过这些信息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了解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对学生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具有较好的帮助。
(3)运用信息手段强化思想教育。如教学“难忘九一八”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选取抗日战争中一些经典的场景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英勇,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钓鱼岛领土纠纷的内容,运用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海军以及海警编队对钓鱼岛区域行使主权巡航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力的强盛为主权的领土完整提供了钢铁保障,有效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了思想教育成效。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灵活,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历史,也同时提升了历史教学成效。
(1)开展启发教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单纯地灌输讲授,而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思考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不再进行直接地传授答案,而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设置梯度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兴奋、成功的满足,一步步深入到历史学习之中,获取学习成果。
(2)采取形象教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采取形象化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记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教师可以用“肥猪赛大象”“萝卜胜南瓜”这样的形象比喻,让学生加深对“左倾”思想泛滥、“浮夸风”的记忆。再比如,“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其发生年代是“一把就死”,“戊戌变法”的时代是1898年,用谐音可以记忆为“要发就发”,学生对于这样的形象记忆印象非常深刻,能够提高记忆效果。
(3)开展错位教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如在复习环节或是主题活动环节,教师可以将教学指挥棒交给学生,在经过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由学生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这样的新颖模式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立足课堂,寻求突破,通过创新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初级中学)
一、教学设计“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从教学理念、内容到教学方法、措施,都要提高针对性成效。
(1)教学设计要广泛搜集资料。历史教学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时间跨度较广,因此,教师在开展每一课的教学之前,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横向拓宽。如在教学“贞观之治”内容时,教师应当针对“贞观之治”之前和“贞观之治”之中的不同阶段,对国家综合国力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对比,便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以此提高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意义的深刻认识。
(2)教学设计要结合社会生活。以史为鉴,知历史而见未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中考制度、高考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举制的形成、受益者、弊端局限性等,提高对教材的理解效果。
(3)教学设计要兼顾学生特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兼顾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兼顾学生求知欲望强、参与欲望浓的思想发展实际,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环节、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
教学手段的改进,尤其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
(1)运用信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当前,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丰富,也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了较好的素材。教师可以选取影视作品中相关内容作为补充信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些片段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
(2)运用信息手段补充背景信息。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其有着深刻的前因后果,教师在教学历史时应当前后连贯,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如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前夕中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官府与民众关系以及面临的外部局势等,通过这些信息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了解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对学生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具有较好的帮助。
(3)运用信息手段强化思想教育。如教学“难忘九一八”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选取抗日战争中一些经典的场景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英勇,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钓鱼岛领土纠纷的内容,运用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海军以及海警编队对钓鱼岛区域行使主权巡航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力的强盛为主权的领土完整提供了钢铁保障,有效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了思想教育成效。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灵活,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历史,也同时提升了历史教学成效。
(1)开展启发教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单纯地灌输讲授,而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思考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不再进行直接地传授答案,而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设置梯度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兴奋、成功的满足,一步步深入到历史学习之中,获取学习成果。
(2)采取形象教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采取形象化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记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教师可以用“肥猪赛大象”“萝卜胜南瓜”这样的形象比喻,让学生加深对“左倾”思想泛滥、“浮夸风”的记忆。再比如,“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其发生年代是“一把就死”,“戊戌变法”的时代是1898年,用谐音可以记忆为“要发就发”,学生对于这样的形象记忆印象非常深刻,能够提高记忆效果。
(3)开展错位教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如在复习环节或是主题活动环节,教师可以将教学指挥棒交给学生,在经过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由学生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这样的新颖模式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立足课堂,寻求突破,通过创新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