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幸获胜。所以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突破口上大做文章,从没有路中杀出一条路来。无疑杜郎口是成功的,它选对了突破口——课堂和学生。所以它推出了“导学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让它绝境逢生,一举成为全国名校,光环罩顶。但这种成名似乎犹如浪潮,终究是有起有落,所以就要始终做时代的弄潮儿,必须站在浪潮尖儿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不是昙花一现,那就得动用杜郎口的法宝——变革,不懈的变革。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源源不绝保证其前进的动力。
导学案的起起伏伏
“从全国范围看,教案已经是昨日黄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句话摘自《杜金山九问》,如果属实,似乎已经预示着“教案”的末日,今日今时已经是“学案导学”的时代。
但就在去年《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崔其升的一篇文章《杜郎口中学为何取消导学案?》,杜郎口创造了导学案,又亲手消灭了它。
那么就此而言,全国90%的在校学生还是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导学案,但是杜郎口的学生就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了吗?如果说杜郎口的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新入学的学生呢?初一学生刚入学,来自不同的小学,怎么能说也都具备了呢?照理说怎么也得使用“导学案”一段时间,让刚入学的学生入门,在“棉绳”帮助下学会“走路”啊?结局是直接取消。难道是导学案在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因而被废弃了?一个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经验,一个历经多年探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就被推翻了呢?杜郎口不可能自废武功,自毁招牌,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杜郎口有了新的经验,而且比“导学案”更有效,以至于完全可以摆脱“导学案”。当然这个新的“独门法宝”,杜郎口还是“秘而不宣”,外人不得而知。这恐怕也是杜郎口能够始终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在喉三鲠
所以很多学校都在自主研发,就像高效课堂材料里所列举的那些学校一样。但好像都在以杜郎口为母版,然后派生出自己的课堂模式来。(大家都知道橘生淮南淮北的后果。)大致都是流程环节式课堂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定教为主要教学手段,然后进行检测反馈。虽然打着不同的旗号,但是好多流程都大同小异。读过之后还是颇有些困惑。
困惑一:有人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像工厂那般只要铸造出模具来,设计出流程来,就可以实现流水线作业,就可以批量生产,批发成品,而且都是齐刷刷的统一标准。这是完全通过外力来产生想要的结果。农业生产,需要的是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虽然可以建大棚,虽然可以转基因(貌似还存在争议),但说到底生长还是农作物自己的事儿,还是得通过内力发生作用,外力只是施加影响。当然农业也是有其培育流程的,只是我们确定“地里长的”都是“同一种作物”吗?
困惑二:到底哪个流程环节是最科学最有效的?这么多的流程是摸索出来的?还是设计出来的?哪个环节应该放在前边?哪个环节应该放在后边?哪个环节应该需要多少时间?哪个环节需要哪些人来参与?这似乎应该从不断地实践中得出来。其实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确切地说到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还没经过社会实践的长期考验,现在都是短期效益,长期如何?还未知晓。应该追踪杜郎口改革之初的那些学生,看看他们现在到底如何了。
困惑三:流程式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环环相扣,宛若九连环一般,解下第一个环来,就可以解下第二个环,第三个环……最后就可以把九个环都摘下来。只要一步一步来就可以,是有具体的步骤可以遵循的。问题也在于此,正因为是环环相扣,所以第一个环摘不下来,第二个环是不可能摘下来的。这样一来,就必须保证每个环都要顺利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完不成怎么办?那岂不是环环受损?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幸获胜。所以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突破口上大做文章,从没有路中杀出一条路来。无疑杜郎口是成功的,它选对了突破口——课堂和学生。所以它推出了“导学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让它绝境逢生,一举成为全国名校,光环罩顶。但这种成名似乎犹如浪潮,终究是有起有落,所以就要始终做时代的弄潮儿,必须站在浪潮尖儿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不是昙花一现,那就得动用杜郎口的法宝——变革,不懈的变革。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源源不绝保证其前进的动力。
导学案的起起伏伏
“从全国范围看,教案已经是昨日黄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句话摘自《杜金山九问》,如果属实,似乎已经预示着“教案”的末日,今日今时已经是“学案导学”的时代。
但就在去年《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崔其升的一篇文章《杜郎口中学为何取消导学案?》,杜郎口创造了导学案,又亲手消灭了它。
那么就此而言,全国90%的在校学生还是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导学案,但是杜郎口的学生就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了吗?如果说杜郎口的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新入学的学生呢?初一学生刚入学,来自不同的小学,怎么能说也都具备了呢?照理说怎么也得使用“导学案”一段时间,让刚入学的学生入门,在“棉绳”帮助下学会“走路”啊?结局是直接取消。难道是导学案在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因而被废弃了?一个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经验,一个历经多年探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就被推翻了呢?杜郎口不可能自废武功,自毁招牌,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杜郎口有了新的经验,而且比“导学案”更有效,以至于完全可以摆脱“导学案”。当然这个新的“独门法宝”,杜郎口还是“秘而不宣”,外人不得而知。这恐怕也是杜郎口能够始终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在喉三鲠
所以很多学校都在自主研发,就像高效课堂材料里所列举的那些学校一样。但好像都在以杜郎口为母版,然后派生出自己的课堂模式来。(大家都知道橘生淮南淮北的后果。)大致都是流程环节式课堂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定教为主要教学手段,然后进行检测反馈。虽然打着不同的旗号,但是好多流程都大同小异。读过之后还是颇有些困惑。
困惑一:有人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像工厂那般只要铸造出模具来,设计出流程来,就可以实现流水线作业,就可以批量生产,批发成品,而且都是齐刷刷的统一标准。这是完全通过外力来产生想要的结果。农业生产,需要的是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虽然可以建大棚,虽然可以转基因(貌似还存在争议),但说到底生长还是农作物自己的事儿,还是得通过内力发生作用,外力只是施加影响。当然农业也是有其培育流程的,只是我们确定“地里长的”都是“同一种作物”吗?
困惑二:到底哪个流程环节是最科学最有效的?这么多的流程是摸索出来的?还是设计出来的?哪个环节应该放在前边?哪个环节应该放在后边?哪个环节应该需要多少时间?哪个环节需要哪些人来参与?这似乎应该从不断地实践中得出来。其实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确切地说到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还没经过社会实践的长期考验,现在都是短期效益,长期如何?还未知晓。应该追踪杜郎口改革之初的那些学生,看看他们现在到底如何了。
困惑三:流程式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环环相扣,宛若九连环一般,解下第一个环来,就可以解下第二个环,第三个环……最后就可以把九个环都摘下来。只要一步一步来就可以,是有具体的步骤可以遵循的。问题也在于此,正因为是环环相扣,所以第一个环摘不下来,第二个环是不可能摘下来的。这样一来,就必须保证每个环都要顺利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完不成怎么办?那岂不是环环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