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而又浓烈的父子之情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cf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情感充沛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比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信客》等。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都是把这一课放在了写人记事的单元。例如,人教版是把本课放在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和鲁教版的处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安排便于集中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结构,表达技巧。
  对本课处理的重点是文本的解读,深层次的挖掘,在品味揣摩词句方面重点训练,难点就是通过品读、研析和老师的点拨把握作者的“意脉”——这不是普通的父慈子孝的故事,而是有隔阂、有矛盾、有疏离的一对父子,是不理解到理解的一个过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朱自清先生著名的纪实散文,近一百年的时间一直深切地感动着我们。
  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首先在于它深切而感伤的父子之情,而这种父子之情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可以说是表面“疏离”内在浓烈。其次,这篇散文构思巧妙,语言文字朴实,在朴实的文字背后却是父子深情,这篇文章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阅读现象,越是年轻的时候越是觉得文章平淡,越是年龄大,阅历多,读此文时越是动容。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这种亲情不是显性一目了然的,而是在疏离纠葛之间的复杂感情,而这种“疏离又浓烈”的父子之情,恰恰是最感动我们的地方。必须细细品味作者语言,紧紧把握住作者的“意脉”,才能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父亲对朱自清的管教甚严,朱自清从小对父亲就有敬畏之心,父子两个很少交流,致使父子之间的矛盾摩擦不断。作者在这样高压的家庭环境之下成长,一定积攒了对父亲的诸多不满,而一旦长大成人,必定会对父亲开始抵触,《背影》在行文脉络中就体现了当时“我”对父亲的漠视甚至是不满。
  车站送别那年朱自清20岁,北京大学学生,正是刚刚脱离家庭意气风发的年龄。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而且已经有了孩子,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
  “背影”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时间上是离别的时刻,看到一个人和你渐行渐远;在空间上,他和你很疏远,看不清他的面容,走不进他的内心,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车站送别之时,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承受着丧母之痛失业之悲和谋生之难,来给儿子买橘子。你看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本来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事这个父亲却做得如此艰难。这个镜头让儿子热泪盈眶。
  望着这个步履蹒跚的老態龙钟的背影,作者内心一定会有诸多感慨,此时要明确,当年的父亲只有四十多岁,正当壮年,是什么让这个要强的男人过早衰老?而此时“我”正二十岁,自认为“很聪明”的年纪,认为父亲有很多迂腐的思想不妥当的做法,正是这个自己似乎很不满意的父亲,为自己为整个家庭撑起一片天空。此时此刻的“流泪”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前文所叙述的对父亲的诸多不满的后悔内疚,还有对父亲苍老的心疼担忧。
  此时文中有个细节描写,“我赶紧拭干了泪”,这一句话很有韵味,我为什么拭干了泪?绝对不是仅仅怕父亲心疼,这还是前面提到的父子之间这种微妙的“疏离”之情,这个二十岁的大男孩不愿意让父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对父亲的感激心疼内疚还是要隐藏起来,这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对父子关系的实况。
  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再一次“流泪”。此时的背影是离别的背影,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看出,“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父亲,由近及远,由清晰到模糊,极富有镜头感。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离去,见面不知在何时,而父亲还要外出谋生,一生高傲曾经身居要职的父亲此刻也得为了工作而奔波,迎接父亲的将是什么?此时的背影更是蒙上了一层悲伤凄婉的色彩。“我”自然会潸然泪下。
  在文章的结尾,父亲在信上说“身体平安”,又说到了“大去之期”,这封明显矛盾的书信,还是体现了这对父子之间“疏离而又浓烈”的微妙关系,父亲既怕儿子担心,安慰儿子,又感觉自己身体状况糟糕,想让儿子看望一下。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历来如此,古人有“忠孝难以两全”之说,当今社会也是这样,父母及盼望儿女能安心工作有所建树,又希望儿女可以常回家看看。而文中父亲的感情更是内敛,但是“我”透过父亲的文字,深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内心,父亲身体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亲的心境又何尝不是如此!最悲哀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的。
  这也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文稿完成后,寄给父亲,父亲读罢也深受感动。可以说,此时,父子两人的内心才是真正融合了,相通了。而这以后几年父亲就去世了,不禁叫人欷歔不已。
  总之,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父亲的舐犊之情和“我”的感念之情交融,盈盈父爱和拳拳儿女之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并启发学生质疑。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为了让他们积极思考,学会质疑,我这样启发: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你想解决哪些问题?现在提出来。小学生求知欲很强,于是争先恐后地提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重要的或不大重要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
搞好农村小学的高效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提高个人专业素质的迫切需要。多年来,通过积极的实践摸索,我对此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服务引导意识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进步,农村学生那种惧师性
回想初为人师的稚嫩,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表演,课堂下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绞尽脑汁想出那眼花缭乱的引入,如今看来却像是场搞笑的闹剧……我想这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惑。“简约成就高效”这六个字像一束光照进我日渐困惑的教学生活,驱散混沌迷惘的迷雾,给我震撼与惊喜。  “目的,需要,简单”,突然领悟这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原则,还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这样三个问题:我想要做什么?我为什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特殊教育学校同样不例外。听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疾病,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某种意义上,受到了很大阻碍与限制。为了让听障学生战胜自身生理原因和解决心理厌倦写作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体验生活,把所见所想的用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关键词:兴趣;观察;模仿  听力障碍学生的思想行为
摘 要: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归根结底,心态便成了人生改变的最根本原因。作为一名教师,毋庸置疑,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对工作的态度也就成了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态度决定未来。  关键词:态度;教育;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醒目的大字镌刻在我们
摘 要:小学美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通过绘画和手工等简单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开展,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说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年龄段,小学美术安排了很多动手制作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制作活动中脑、眼、手并用,深入挖掘学生的能力,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承载着希望,关系着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他们的健康成长,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寄托着祖国的期望。近年来,作为龙游县首批教育特色学校,箬塘小学致力于“七彩德育”的研究,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走出了一条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德育;建设;开发  一、“七彩德育”的框架  箬塘小学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
摘 要:认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之|“欣赏·评述”中托物寄情的内涵;分析部分中国美术代表作品中的缘物抒情,象征手法表达寓意,物象人格化,寄托感情。  关键词:美术课;艺术鉴赏;意境;托物寄情  一、认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之“欣赏·评述”中托物寄情的内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
摘 要:综观当代中学生,往往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物质财富是通过劳动得来的,更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也要去创造财富,以感恩回报父母、社会乃至国家。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之感恩于祖国、社会、学校、父母、亲人和朋友,长大之后成长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是学校德育教育中育人的基本目标。通过对台湾忠信学校的“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学习,谈谈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心,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集体负责,对
一、专题地位  1.本专题从新课标卷的设置来看,属于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范围,考查方式分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  2.从高考备考复习体系的位置来看,宜放在字—词—句—段—修辞序列之后,有总结和延伸作用。例题选用经典题例和新课标卷高考题例。经典题例突出考查意图,新课标卷高考题例关注动态变化。  二、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强调解题之“巧”,旨在探讨教师在思考高考专题复习时,从背景知识、专题知识、核心知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