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研究
教学是一门大学问,而教学地理更是学问中的学问;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地理知识是必需的,一则掌握知识随时准备应用,二则能够报答父母劬劳之恩,三则实现个人价值之升华。会学则是有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节时高效、寓学于乐,从而有事半功倍之得;想学则是学会和会学的基础与源泉,想学使学生动力充沛,其乐融融,轻松愉快。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想学”,弘扬个性,打造非凡;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有独特的一面,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为了掌握知识、为了祛除疑惑而孜孜不倦地学习,体验到成功的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起每个人学习的主动性,逐步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二)认识发展理论“教育必须适合于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
二、教学实践基于对上述教育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表演法
传统教学强调预设和封闭,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演讲者,抑扬顿挫、感情激昂,而我们口口声声称的“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不得不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即使在一些所谓的双边活动中也最多只是扮演了最不起眼的配角。小品表演型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讲台让与学生,作为广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知识的舞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体会到知识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成长的欢乐。如在《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中,课前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搜集、整理两大地区的资料,然后自排小品,着重从语言、行为及简单的道具与服饰方面来表现两大地区的差异,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二)探究法
讨论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实施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充分准备,尤其是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同看法和观点的充分交锋,还要引导学生修正不当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较费时间,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不如探究式和讲授式。因此可以确定典型的主题,有计划地在一学期开展几次,不宜过多。
(三)考察法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回答着教师的同一个问题,做着教师布置的同一组练习,甚至连上课的姿势也被要求保持一致──这些僵化的形式严重限定和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野外考察型教学模式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如《褶皱与断层》、《人口问题》等几节内容,与其教师在教室里不停地“传道授业解惑”(最多展示一下图片),对待这些源自生活的问题,不如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通过自己在野外的考察、调查得出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答案。
(四)辩论法
这是一种形式非常活泼的讨论课,就是针对教材某一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形式的讨论课。在课上辩论双方学生出色地运用了自学课中不断训练培养的地理思维方法,旁征博引大量地理资料,全面分析、综合我国人口分布现状的各自然人文地理成因,用以说明自方的观点。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复习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预习了将学的知识,又一次达到了深化、强化课本知识的目的,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组织、协作、应变等等能力的难得机会。
(五)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着这一模式,教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实施地理新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这种模式,在新课程实验中,许多教师忌讳使用这种模式,以为不能讲。
(六)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学生扮演自主学习的主角。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何慧.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 知识经济,2009(11):140.
[2]柳东波. 浅谈初中地理新課标高效课堂教学[J]. 东方教育,2014(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研究
教学是一门大学问,而教学地理更是学问中的学问;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地理知识是必需的,一则掌握知识随时准备应用,二则能够报答父母劬劳之恩,三则实现个人价值之升华。会学则是有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节时高效、寓学于乐,从而有事半功倍之得;想学则是学会和会学的基础与源泉,想学使学生动力充沛,其乐融融,轻松愉快。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想学”,弘扬个性,打造非凡;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有独特的一面,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为了掌握知识、为了祛除疑惑而孜孜不倦地学习,体验到成功的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起每个人学习的主动性,逐步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二)认识发展理论“教育必须适合于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
二、教学实践基于对上述教育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表演法
传统教学强调预设和封闭,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演讲者,抑扬顿挫、感情激昂,而我们口口声声称的“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不得不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即使在一些所谓的双边活动中也最多只是扮演了最不起眼的配角。小品表演型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讲台让与学生,作为广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知识的舞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体会到知识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成长的欢乐。如在《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中,课前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搜集、整理两大地区的资料,然后自排小品,着重从语言、行为及简单的道具与服饰方面来表现两大地区的差异,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二)探究法
讨论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实施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充分准备,尤其是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同看法和观点的充分交锋,还要引导学生修正不当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较费时间,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不如探究式和讲授式。因此可以确定典型的主题,有计划地在一学期开展几次,不宜过多。
(三)考察法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回答着教师的同一个问题,做着教师布置的同一组练习,甚至连上课的姿势也被要求保持一致──这些僵化的形式严重限定和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野外考察型教学模式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如《褶皱与断层》、《人口问题》等几节内容,与其教师在教室里不停地“传道授业解惑”(最多展示一下图片),对待这些源自生活的问题,不如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通过自己在野外的考察、调查得出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答案。
(四)辩论法
这是一种形式非常活泼的讨论课,就是针对教材某一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形式的讨论课。在课上辩论双方学生出色地运用了自学课中不断训练培养的地理思维方法,旁征博引大量地理资料,全面分析、综合我国人口分布现状的各自然人文地理成因,用以说明自方的观点。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复习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预习了将学的知识,又一次达到了深化、强化课本知识的目的,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组织、协作、应变等等能力的难得机会。
(五)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着这一模式,教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实施地理新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这种模式,在新课程实验中,许多教师忌讳使用这种模式,以为不能讲。
(六)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学生扮演自主学习的主角。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何慧.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 知识经济,2009(11):140.
[2]柳东波. 浅谈初中地理新課标高效课堂教学[J]. 东方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