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学校教育如果不注重“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教育任务没有完成,教育目的没有达到。教育也谈不上是成功的教育。探求转化“学困生”工作之良效是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教育 爱心
引言
随着各类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我们面上中学的生源呈现越来越差的态势。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观念淡薄,意志薄弱的学生所占有一定的比率。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影响力很大。因而,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善抓优等生,也要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也有利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在质量中求生存”,这是很敏感、很现实的问题,也说明了教育好“学困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下面是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肤浅体会,在此与大家共榷。
一.何谓“学困生”
“学困生”绝对不是成绩和表现都差的“双差生”,具体来讲,大多数“学困生”是遵守纪律,学习刻苦,尊师爱友的“乖孩子”。因为学习底子薄,方法不得当导致成绩跟不上;另一类是我们大家公认的,纪律松懈,道德意志薄弱的“问题生”。面对这两种孩子我们班主任都有“恨铁不成钢”的苦恼,但作为教育者帮助每个孩子上进,“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好“有人说:人是个 “可教的动物”,这是个不坏的定义“,说明了人所具有的“可教性”。加之,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只是暂时在学习上,思想品德上出现了些问题,他们不是社会上的“烂仔”,更不是无药可救的“坏人”。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用爱心来启迪他们暂时迷惘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学困生”的成因
1.社会的影响
十多岁的孩子,身心还很稚嫩,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把电视、电影、网络中的反面教材,囫囵吞枣地照搬过来,里面那些“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的落后思想,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的宠爱
自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成员无不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看待,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自私、狭隘、偏执、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个性。这些“宝贝”依赖性强、敏感脆弱、怕苦怕累、缺乏关爱别人的意识和行为、主观能动性缺失。
3.不利的成长环境
有的孩子,父母失和甚至离异,彼此的敌视,造就孩子孤僻、冷漠、自私、内向的性格;有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这些“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任性、脆弱、娇气;底子薄、基础差(小学初中成绩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同学),而形成了“害怕学习、厌恶学习、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不管“学困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我们都应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转化“学困生”
1.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助其自动转化
“学困生”有无优点闪光点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差点,但动手能力强,并且喜欢“出风头”喜欢“显摆”,那我们就要善于发现他出的是什么“风头”、摆的是什么“显”,鼓励他把自己的“特长、特技”,贡献出来,给大家欣赏,为同学们服务。他会因此而感觉到在同学们中“很有面子” “非常得意”。然后再根据他的“特长、喜好”进而把他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受了老师同学们的鼓励表扬的“好处”,以后他会自觉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2.关心爱护“学困生”
关心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要把事情落到实处。
首先要“记”得他,包括他的绰号、昵称,甚至他的英文名字,如果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据他的姓名爱好形象等特征给他起名,他会因此“感到荣光”。
其次要“信任”他,不要害怕他的能力有限,或者把事情做“砸”了,即使事情有一定难度,也可以由此强化他的责任心,“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万一没做好,他也不会因此觉得“丢了面子”:因为有难度,他会觉得做不好的并非独他一人,以后还会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寻求办法;做好了,这是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他更加积极主动。多给他创造机会,放心大胆地给他们“委以重任”:有体育特长的,可以把组织参加运动会的重担交给他;有绘画天才的,可以把出版报的任务交给他;会电器电脑的,可以由他来负责管理灯管以及电教设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三,培养良好的班风,“扶正抑邪”,坚决遏止对“学困生”进行“嘲笑、歧视”的任何言行。不然,刚刚进步的萌芽,会在这些“冷风嘲雨”中凋零。
第四,树立榜样。能够给学生做榜样的人是很多的,其中不乏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先进人物,通过分析观察,使学生自发产生与英雄人物相同的行为动机和道德观念。并教育学生“人无完人”,即使是“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等“偶像”都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有鲜为人知的不可避免的缺点或不足,以此教育学生:有缺点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转化的。
第五,发挥班级体的力量,成立“一帮一”、“多帮一”小组,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最有耐心;谁进步最大;哪个小组总分最高。以优带差,越带越团结,越带成绩越好;以差促优,人人比学赶帮,班风越促越好。
第六,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进行联合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对学生施予正面教育,另一方面,社会上、网络上的负面影响防不胜防:黄、赌、毒屡禁不止、封建糟粕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等,严重地阻碍、影响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七,教育要有连续性。“学困生”的一些不良习惯“由来已久”,很难克服,且容易出现反复,个别学生甚至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转化工作非常艰巨,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这对我们班主任是个严重的考验与挑战。故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防微杜渐。建立规范、具体、系统的“学困生“德育量化表或德育跟踪档案,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四.“学困生”转变事例
1.1995年,道滘中学高一(文科班),一男生小陈,成绩在全班倒数,一开学便经常迟到,旷缺,值日行政林主任善意地帮他指正错误,他一副爱理不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通过家访,了解到该生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起居,全靠他自己打理。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又受部分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他经常参加赌博,是小有名气的“麻坛小高手”。我对小陈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后发现他棋也下得不错。挖掘他的“闪光点”后,对他开始进行转化,在班级的课外活动比赛中,他获得“象棋冠军”称号,后来被选派参加镇年终运动会比赛,又获得了名次,虽然这次不很理想,但是我们班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同学们戏称他“挂着聂卫平似的淡淡的微笑”凯旋而归。由此他体会了做个“好学生”的快乐,在各个方面努力上进,三年后考上了警校。后来他告诉我:“老师同学们对我寄予那么大的希望,不好意思不 改‘过’”。
2.1997年,则徐中学高一,我班一男生小张,人挺聪明,就是不好学习,发现他特别爱好体育后,我对他“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班上的校运会参赛工作,他有句口头禅“看我的”,我对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能不能获胜,Mr.Zhang?”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看我的”!“好!我们就看小张的!”虽然他挺“后悔自己的冒失”,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加强训练,不但把男生训练得“没话说!”女同学各项目的训练,他也毫不放松。最后我们女子篮球“打遍校园无敌手”男子田径“飞走天涯无对头”。获得总分第一名。后来,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小张好好学习,三年后小张考上广州体院,现在在虎门一管理区担任派出所任职。
五.转化“学困生”给我的启示
不可否认有“三好生”相对就有“学困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将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够合格,那不仅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将来还会直接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让家长操心、老师费心、社会担心。因此转化一个“学困生”也就意味着为社会减轻一份负担、多输送一个合格的人才、多作一份贡献,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家夏沔先生说得好“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为人师者,爱学生,即是爱工作”,德育工作中如果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就谈不上真正的成功教育、就是残缺的教育。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不愿意进步的学生,也没有不能转化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能给予他们多少关心多少爱、什么时候给出你的关心你的爱、以什么方式给出你的关心你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就会提高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上进心。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包办代替。做“学困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中可以检测老师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耐心,教学水准的高低,对教育事业、对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心,检测教育是否具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德英.后进生转化工作初探[A].德育论文集[C],2010.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周瑞琳(1963-),女,湖南岳阳,大学本科,中教英语一级,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教育 爱心
引言
随着各类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我们面上中学的生源呈现越来越差的态势。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观念淡薄,意志薄弱的学生所占有一定的比率。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影响力很大。因而,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善抓优等生,也要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也有利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在质量中求生存”,这是很敏感、很现实的问题,也说明了教育好“学困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下面是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肤浅体会,在此与大家共榷。
一.何谓“学困生”
“学困生”绝对不是成绩和表现都差的“双差生”,具体来讲,大多数“学困生”是遵守纪律,学习刻苦,尊师爱友的“乖孩子”。因为学习底子薄,方法不得当导致成绩跟不上;另一类是我们大家公认的,纪律松懈,道德意志薄弱的“问题生”。面对这两种孩子我们班主任都有“恨铁不成钢”的苦恼,但作为教育者帮助每个孩子上进,“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好“有人说:人是个 “可教的动物”,这是个不坏的定义“,说明了人所具有的“可教性”。加之,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只是暂时在学习上,思想品德上出现了些问题,他们不是社会上的“烂仔”,更不是无药可救的“坏人”。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用爱心来启迪他们暂时迷惘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学困生”的成因
1.社会的影响
十多岁的孩子,身心还很稚嫩,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把电视、电影、网络中的反面教材,囫囵吞枣地照搬过来,里面那些“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的落后思想,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的宠爱
自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成员无不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看待,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自私、狭隘、偏执、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个性。这些“宝贝”依赖性强、敏感脆弱、怕苦怕累、缺乏关爱别人的意识和行为、主观能动性缺失。
3.不利的成长环境
有的孩子,父母失和甚至离异,彼此的敌视,造就孩子孤僻、冷漠、自私、内向的性格;有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这些“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任性、脆弱、娇气;底子薄、基础差(小学初中成绩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同学),而形成了“害怕学习、厌恶学习、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不管“学困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我们都应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转化“学困生”
1.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助其自动转化
“学困生”有无优点闪光点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差点,但动手能力强,并且喜欢“出风头”喜欢“显摆”,那我们就要善于发现他出的是什么“风头”、摆的是什么“显”,鼓励他把自己的“特长、特技”,贡献出来,给大家欣赏,为同学们服务。他会因此而感觉到在同学们中“很有面子” “非常得意”。然后再根据他的“特长、喜好”进而把他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受了老师同学们的鼓励表扬的“好处”,以后他会自觉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2.关心爱护“学困生”
关心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要把事情落到实处。
首先要“记”得他,包括他的绰号、昵称,甚至他的英文名字,如果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据他的姓名爱好形象等特征给他起名,他会因此“感到荣光”。
其次要“信任”他,不要害怕他的能力有限,或者把事情做“砸”了,即使事情有一定难度,也可以由此强化他的责任心,“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万一没做好,他也不会因此觉得“丢了面子”:因为有难度,他会觉得做不好的并非独他一人,以后还会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寻求办法;做好了,这是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他更加积极主动。多给他创造机会,放心大胆地给他们“委以重任”:有体育特长的,可以把组织参加运动会的重担交给他;有绘画天才的,可以把出版报的任务交给他;会电器电脑的,可以由他来负责管理灯管以及电教设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三,培养良好的班风,“扶正抑邪”,坚决遏止对“学困生”进行“嘲笑、歧视”的任何言行。不然,刚刚进步的萌芽,会在这些“冷风嘲雨”中凋零。
第四,树立榜样。能够给学生做榜样的人是很多的,其中不乏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先进人物,通过分析观察,使学生自发产生与英雄人物相同的行为动机和道德观念。并教育学生“人无完人”,即使是“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等“偶像”都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有鲜为人知的不可避免的缺点或不足,以此教育学生:有缺点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转化的。
第五,发挥班级体的力量,成立“一帮一”、“多帮一”小组,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最有耐心;谁进步最大;哪个小组总分最高。以优带差,越带越团结,越带成绩越好;以差促优,人人比学赶帮,班风越促越好。
第六,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进行联合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对学生施予正面教育,另一方面,社会上、网络上的负面影响防不胜防:黄、赌、毒屡禁不止、封建糟粕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等,严重地阻碍、影响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七,教育要有连续性。“学困生”的一些不良习惯“由来已久”,很难克服,且容易出现反复,个别学生甚至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转化工作非常艰巨,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这对我们班主任是个严重的考验与挑战。故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防微杜渐。建立规范、具体、系统的“学困生“德育量化表或德育跟踪档案,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四.“学困生”转变事例
1.1995年,道滘中学高一(文科班),一男生小陈,成绩在全班倒数,一开学便经常迟到,旷缺,值日行政林主任善意地帮他指正错误,他一副爱理不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通过家访,了解到该生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起居,全靠他自己打理。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又受部分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他经常参加赌博,是小有名气的“麻坛小高手”。我对小陈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后发现他棋也下得不错。挖掘他的“闪光点”后,对他开始进行转化,在班级的课外活动比赛中,他获得“象棋冠军”称号,后来被选派参加镇年终运动会比赛,又获得了名次,虽然这次不很理想,但是我们班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同学们戏称他“挂着聂卫平似的淡淡的微笑”凯旋而归。由此他体会了做个“好学生”的快乐,在各个方面努力上进,三年后考上了警校。后来他告诉我:“老师同学们对我寄予那么大的希望,不好意思不 改‘过’”。
2.1997年,则徐中学高一,我班一男生小张,人挺聪明,就是不好学习,发现他特别爱好体育后,我对他“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班上的校运会参赛工作,他有句口头禅“看我的”,我对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能不能获胜,Mr.Zhang?”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看我的”!“好!我们就看小张的!”虽然他挺“后悔自己的冒失”,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加强训练,不但把男生训练得“没话说!”女同学各项目的训练,他也毫不放松。最后我们女子篮球“打遍校园无敌手”男子田径“飞走天涯无对头”。获得总分第一名。后来,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小张好好学习,三年后小张考上广州体院,现在在虎门一管理区担任派出所任职。
五.转化“学困生”给我的启示
不可否认有“三好生”相对就有“学困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将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够合格,那不仅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将来还会直接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让家长操心、老师费心、社会担心。因此转化一个“学困生”也就意味着为社会减轻一份负担、多输送一个合格的人才、多作一份贡献,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家夏沔先生说得好“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为人师者,爱学生,即是爱工作”,德育工作中如果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就谈不上真正的成功教育、就是残缺的教育。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不愿意进步的学生,也没有不能转化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能给予他们多少关心多少爱、什么时候给出你的关心你的爱、以什么方式给出你的关心你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就会提高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上进心。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包办代替。做“学困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中可以检测老师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耐心,教学水准的高低,对教育事业、对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心,检测教育是否具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德英.后进生转化工作初探[A].德育论文集[C],2010.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周瑞琳(1963-),女,湖南岳阳,大学本科,中教英语一级,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