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预习;内容;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81—01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内容,初步理解,为听课做好准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继续学习的准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态度、能力与技能,为学生上好课做准备。抓好语文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明确预习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指导学生预习,要把预习的内容选好。预习总的内容是感知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教师要根据这一总任务,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去完成。预习的内容包括:一是通览教材。二是查补旧知识。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注意发现与新知识相联系以及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回过头来查阅、补习旧知识。三是分析重点和难点。四是尝试练习。指导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预习后,主动选择一些习题试做,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作为预习的一个小结。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1.明确单元主题。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使学生对本单元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预习重点。
2.读、思、图、画、查。预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好标记。前两遍扫请阅读障碍,不懂的字词查字、词典或相关工具书。再读深入理解课文,划出描写优美的句子并反复朗读,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一些特殊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并用简单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如,课文中特殊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等等,都可以适当加批注,谈理解、写体会。
4.划分层次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5.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预习时,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題。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较高价值的问题。
三、讲究预习原则,提高预习效率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的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的检查和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四、指导预习时应努力做到三点
1.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天天预习。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先选一两篇自己认为有难度的课文进行预习,待取得效果,有了经验,增强信心后,再逐渐增加任务,直到全面预习。
2.要边看、边做、边思考。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既要认真看,又要动手记,更要认真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仅当做教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要把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分清轻重缓急。学生预习功課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对于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的部分,应增加预习时间,对于难度小的部分,可以减少预习时间。另外,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完成之后进行。
总之,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它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很重要,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也极有帮助,教师应注重预习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81—01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内容,初步理解,为听课做好准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继续学习的准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态度、能力与技能,为学生上好课做准备。抓好语文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明确预习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指导学生预习,要把预习的内容选好。预习总的内容是感知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教师要根据这一总任务,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去完成。预习的内容包括:一是通览教材。二是查补旧知识。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注意发现与新知识相联系以及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回过头来查阅、补习旧知识。三是分析重点和难点。四是尝试练习。指导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预习后,主动选择一些习题试做,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作为预习的一个小结。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1.明确单元主题。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使学生对本单元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预习重点。
2.读、思、图、画、查。预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好标记。前两遍扫请阅读障碍,不懂的字词查字、词典或相关工具书。再读深入理解课文,划出描写优美的句子并反复朗读,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一些特殊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并用简单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如,课文中特殊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等等,都可以适当加批注,谈理解、写体会。
4.划分层次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5.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预习时,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題。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较高价值的问题。
三、讲究预习原则,提高预习效率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的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的检查和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四、指导预习时应努力做到三点
1.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天天预习。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先选一两篇自己认为有难度的课文进行预习,待取得效果,有了经验,增强信心后,再逐渐增加任务,直到全面预习。
2.要边看、边做、边思考。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既要认真看,又要动手记,更要认真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仅当做教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要把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分清轻重缓急。学生预习功課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对于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的部分,应增加预习时间,对于难度小的部分,可以减少预习时间。另外,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完成之后进行。
总之,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它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很重要,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也极有帮助,教师应注重预习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