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教学与数学日记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同时表现为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是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是否符合需要、具有一定的愿望和兴趣而产生的体验。当然只限于需要、愿望和兴趣,这是低层次的,我认为情绪、情感不断的感悟、体验、积累,可以逐渐变成人的性格的一部分,而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这也是我所要努力的方向。
随着心理学关于情感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情感并不是附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而是个体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本的动机系统,对动机和生理驱动力起放大作用”(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穆欣娜指出情感统治着学生“生活中的一切方面,赋予他们特有的色彩和表现力”。今天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尝试利用数学日记来促进情感教学,通过唤起情感激发动机来促进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用过老教材的教师都很清楚,已往的数学课程形式化机械化的内容很多,尽管知识点什分清晰,但在理性化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以至于使得很多人厌恶甚至害怕数学,阻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后来新课程来了,数学课程不仅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大量的生活性内容、情境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充实于我们的数学教材和课堂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活”起来了,孩子们从来没有在数学课堂中如此开心,如此刺激,很多教师都体会到自己的课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而更是兴奋不已。
而我认为,情感可以很好的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很好的粘合在一起。数学课堂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输出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学习主体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点也推动着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并且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空间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展现个人身上的本质力量,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让数学教育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可见课堂中的情感已经被人们重视起来,新课标也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摆到了尤为重要的位置。
我不是班主任,而初中生平时的课时负担任务挺重,所以我很少有机会和学生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是个别平时比较活泼的学生,多数学生像“闷葫芦”,我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也很难进行检验。我设想利用“数学日记”,让学生记录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从需要和愿望入手,从培养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始,慢慢的积淀成对数学的一种情感,形成一个好的态度,最终从中滋养出一种数学精神。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意见,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与想法。平时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日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相对客观地再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情况,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同自己的好朋友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日记”去观察生活,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对于我来说可以从学生的“数学日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二、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今天教育界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问题,都没有超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也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3.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
三、利用“数学日记”促进情感教学
(一)、写数学日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不用你强调,他会自觉地去探索完成任务。数学日记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体验成功的乐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数学日记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体验到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你真了不起、你是小小数学家、你有自己的想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等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信心源于日常生活中成功体验的不断积累,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互评、自评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平时老师还应及时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终生难忘的。
(三)写数学日记,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有了数学日记,教师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桥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讲课方法的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到:“老师,你知道吗,最近一段时间我上课老是走神,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写到:“乐老师,你讲的太慢了,有时也太啰嗦了”。还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多想在课堂上多做一些数学游戏,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会更好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投入和深切体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日记”,时刻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为社会提供IQ与EQ互相平衡,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同时表现为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是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是否符合需要、具有一定的愿望和兴趣而产生的体验。当然只限于需要、愿望和兴趣,这是低层次的,我认为情绪、情感不断的感悟、体验、积累,可以逐渐变成人的性格的一部分,而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这也是我所要努力的方向。
随着心理学关于情感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情感并不是附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而是个体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本的动机系统,对动机和生理驱动力起放大作用”(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穆欣娜指出情感统治着学生“生活中的一切方面,赋予他们特有的色彩和表现力”。今天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尝试利用数学日记来促进情感教学,通过唤起情感激发动机来促进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用过老教材的教师都很清楚,已往的数学课程形式化机械化的内容很多,尽管知识点什分清晰,但在理性化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以至于使得很多人厌恶甚至害怕数学,阻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后来新课程来了,数学课程不仅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大量的生活性内容、情境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充实于我们的数学教材和课堂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活”起来了,孩子们从来没有在数学课堂中如此开心,如此刺激,很多教师都体会到自己的课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而更是兴奋不已。
而我认为,情感可以很好的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很好的粘合在一起。数学课堂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输出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学习主体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点也推动着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并且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空间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展现个人身上的本质力量,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让数学教育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可见课堂中的情感已经被人们重视起来,新课标也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摆到了尤为重要的位置。
我不是班主任,而初中生平时的课时负担任务挺重,所以我很少有机会和学生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是个别平时比较活泼的学生,多数学生像“闷葫芦”,我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也很难进行检验。我设想利用“数学日记”,让学生记录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从需要和愿望入手,从培养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始,慢慢的积淀成对数学的一种情感,形成一个好的态度,最终从中滋养出一种数学精神。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意见,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与想法。平时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日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相对客观地再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情况,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同自己的好朋友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日记”去观察生活,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对于我来说可以从学生的“数学日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二、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今天教育界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问题,都没有超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也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3.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
三、利用“数学日记”促进情感教学
(一)、写数学日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不用你强调,他会自觉地去探索完成任务。数学日记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体验成功的乐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数学日记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体验到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你真了不起、你是小小数学家、你有自己的想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等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信心源于日常生活中成功体验的不断积累,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互评、自评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平时老师还应及时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终生难忘的。
(三)写数学日记,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有了数学日记,教师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桥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讲课方法的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到:“老师,你知道吗,最近一段时间我上课老是走神,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写到:“乐老师,你讲的太慢了,有时也太啰嗦了”。还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多想在课堂上多做一些数学游戏,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会更好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投入和深切体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日记”,时刻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为社会提供IQ与EQ互相平衡,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