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应育人为善。教育的效果在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主张家校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对话关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引入家庭教育资源,使之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自然融合,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激发学生不断求真、向善、崇美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话;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7-078-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的确,因为共同的关注目标与美好心愿,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本应该成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彼此间的对话也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抱怨学校、老师太权威;而老师则埋怨家长不负责任,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不闻不问了。毫无疑问,其结果只能是造成学生对家校双方的否定与不尊重,盲目自我,叛逆而不守规则。这也就违背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初衷,违背了父母与老师的愿望。与其抱怨,不如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巧妙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这便是笔者正在尝试的举措。
走进笔者的班级,你会发现,无论是初一,还是初二,甚至是初三,我们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布置中总有父母的温情流露,总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独特的家庭教育的理念。
一、初一,名字里的祝福。
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背后总蕴藏着丰富的涵义,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这同样也是可以被开发利用的班级教育资源。在新学期伊始,在一个班级的初建时期,班主任可以能动地设计,借助家校平台,一条言辞诚挚的短信,表达班级文化建設的主题“与你携手,吾爱吾班”,请求家长穿越时空,深情回忆十三年前孩子初诞生时给他命名的场景,并解释孩子的名字的涵义。于是,一张张孩子成长的照片,一条条有着家长署名的回复短信(贴于照片下方,成为照片主人的介绍),一块精心排版的巨硕的“吾爱吾班”家庭成员介绍板报就成了班级文化中最靓丽的风景。
对新环境的好奇,对认识同伴的渴望,会吸引学生驻足在这一块板报前,看照片,读短信,了解名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感受父母满满的爱与祝福。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话。
二、初二,心梦墙
诚如学者所言“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转眼间,学生们进入了初二。这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的学生却已摆脱了刚入初一时的惶恐与不安,又没有毕业升学考的压力,于是他们中的一些学生会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对外在的人或事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针对此情况,笔者又精心设计初二的班级文化主题“筑梦二中”,在班级前黑板边侧的墙壁上贴上一个大大的“梦”,然后要求每位学生自制爱心卡二张,并在其中的一张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梦想,署上自己的名字,贴在“梦”的边缘,形成一颗红亮的心。同时,又建议学生回家邀请父母也写下对自己初二这一年的期许,贴在“心梦”的外缘。当然,这“心梦”也不能少了班级任课老师的期许。于是,笔者又鼓励学生诚邀老师和校领导写下对吾班的祝福。
不经意间,一颗与众不同的爱心出现在班级墙壁上,它承载着学生、父母和老师的美好愿望。梦的引导,爱的力量,将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努力向上,亮出风采。一方心梦墙,又何尝不是一次家校间的亲密对话,一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力量的巧妙融合呢?
三、初三,愿景树
毋容置疑,初三是每个学生都想要卯足劲把握的关键学年。但经历了初一初二学业上的打击,班中总有一些学生开始茫然与退缩,他们自卑,甚至绝望,看不到自己的中考的希望。于是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行为乖张,蛮恨顶撞家长或老师,结交一些品行不端的学生或社会人员。有的学生则抱着“既然我的学业已经病入膏盲,我又何必为难自己,再作垂死挣扎,徒让自己不痛快呢?”的心态,厌学,拖拉作业。因此,会有家长向你求助,会有任课老师向你投诉。
为此,笔者把目光转向了班级的后黑板,向宣传委员明确自己的意图——一棵大树,枝干遒劲,枝繁叶茂。学生的手是灵巧的,三四五个孩子,你勾线,我调色,她绘枝,我点叶。不一会儿,一棵繁茂的大树便出现在了后黑板。于是,班会课上,简短的话语,告诉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我们将迎来美丽的硕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中考目标写在青色的“苹果”型的便签纸上,选择你喜欢的位置贴在后黑板的枝丫上,让它成为本班独特的风景——远景树,让它激励你永不言弃,冲刺中考。家长会上,绿色的树叶型便签纸则出现在家长的手中。笔者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愿景树的设计意图,恳切地希望家长也能参与其中,把自己对孩子的鼓励与祝福送给孩子,陪伴他走过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三。次日清晨,学生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大树变样了,枝叶更加繁茂,便迫不及待地走向前去,查明真相。于是恍然大悟,初三的我并不孤单,我有我的梦想,有家人的陪伴。一棵远景树,见证了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学生与父母的对话,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巧妙融合,这是班级建设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有对话意识,要甘做桥梁与纽带,善于开发班级教育资源,巧妙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尊重理解信任家长,民主平等对待家长,把家长变为亲密的合作伙伴,成为自己教育的后援团,家校携手,发挥最佳的育人力量,成就孩子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话;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7-078-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的确,因为共同的关注目标与美好心愿,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本应该成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彼此间的对话也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抱怨学校、老师太权威;而老师则埋怨家长不负责任,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不闻不问了。毫无疑问,其结果只能是造成学生对家校双方的否定与不尊重,盲目自我,叛逆而不守规则。这也就违背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初衷,违背了父母与老师的愿望。与其抱怨,不如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巧妙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这便是笔者正在尝试的举措。
走进笔者的班级,你会发现,无论是初一,还是初二,甚至是初三,我们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布置中总有父母的温情流露,总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独特的家庭教育的理念。
一、初一,名字里的祝福。
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背后总蕴藏着丰富的涵义,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这同样也是可以被开发利用的班级教育资源。在新学期伊始,在一个班级的初建时期,班主任可以能动地设计,借助家校平台,一条言辞诚挚的短信,表达班级文化建設的主题“与你携手,吾爱吾班”,请求家长穿越时空,深情回忆十三年前孩子初诞生时给他命名的场景,并解释孩子的名字的涵义。于是,一张张孩子成长的照片,一条条有着家长署名的回复短信(贴于照片下方,成为照片主人的介绍),一块精心排版的巨硕的“吾爱吾班”家庭成员介绍板报就成了班级文化中最靓丽的风景。
对新环境的好奇,对认识同伴的渴望,会吸引学生驻足在这一块板报前,看照片,读短信,了解名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感受父母满满的爱与祝福。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话。
二、初二,心梦墙
诚如学者所言“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转眼间,学生们进入了初二。这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的学生却已摆脱了刚入初一时的惶恐与不安,又没有毕业升学考的压力,于是他们中的一些学生会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对外在的人或事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针对此情况,笔者又精心设计初二的班级文化主题“筑梦二中”,在班级前黑板边侧的墙壁上贴上一个大大的“梦”,然后要求每位学生自制爱心卡二张,并在其中的一张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梦想,署上自己的名字,贴在“梦”的边缘,形成一颗红亮的心。同时,又建议学生回家邀请父母也写下对自己初二这一年的期许,贴在“心梦”的外缘。当然,这“心梦”也不能少了班级任课老师的期许。于是,笔者又鼓励学生诚邀老师和校领导写下对吾班的祝福。
不经意间,一颗与众不同的爱心出现在班级墙壁上,它承载着学生、父母和老师的美好愿望。梦的引导,爱的力量,将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努力向上,亮出风采。一方心梦墙,又何尝不是一次家校间的亲密对话,一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力量的巧妙融合呢?
三、初三,愿景树
毋容置疑,初三是每个学生都想要卯足劲把握的关键学年。但经历了初一初二学业上的打击,班中总有一些学生开始茫然与退缩,他们自卑,甚至绝望,看不到自己的中考的希望。于是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行为乖张,蛮恨顶撞家长或老师,结交一些品行不端的学生或社会人员。有的学生则抱着“既然我的学业已经病入膏盲,我又何必为难自己,再作垂死挣扎,徒让自己不痛快呢?”的心态,厌学,拖拉作业。因此,会有家长向你求助,会有任课老师向你投诉。
为此,笔者把目光转向了班级的后黑板,向宣传委员明确自己的意图——一棵大树,枝干遒劲,枝繁叶茂。学生的手是灵巧的,三四五个孩子,你勾线,我调色,她绘枝,我点叶。不一会儿,一棵繁茂的大树便出现在了后黑板。于是,班会课上,简短的话语,告诉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我们将迎来美丽的硕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中考目标写在青色的“苹果”型的便签纸上,选择你喜欢的位置贴在后黑板的枝丫上,让它成为本班独特的风景——远景树,让它激励你永不言弃,冲刺中考。家长会上,绿色的树叶型便签纸则出现在家长的手中。笔者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愿景树的设计意图,恳切地希望家长也能参与其中,把自己对孩子的鼓励与祝福送给孩子,陪伴他走过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三。次日清晨,学生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大树变样了,枝叶更加繁茂,便迫不及待地走向前去,查明真相。于是恍然大悟,初三的我并不孤单,我有我的梦想,有家人的陪伴。一棵远景树,见证了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学生与父母的对话,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巧妙融合,这是班级建设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有对话意识,要甘做桥梁与纽带,善于开发班级教育资源,巧妙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尊重理解信任家长,民主平等对待家长,把家长变为亲密的合作伙伴,成为自己教育的后援团,家校携手,发挥最佳的育人力量,成就孩子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