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课改的实践工作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然而,回首这些年来的成效,我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频繁发生于中小学校园内外的各种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打架斗殴、离家出走,因自我封闭而精神失常,畸形的爱情观,甚至弑父杀母等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还能沾沾自喜,高呼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个性化,充分尊重了个体的先进教育模式吗?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有一次,如何善待生命,让人生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话题有些遥远而沉重,但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个别青少年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轻生的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归纳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有明显的行为冲动而无充分的心理辨识和接受能力。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上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囚沉迷于所谓的“感情”而不能自拔。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二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不少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不多,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深,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三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异趋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面对升学等压力,部分青少年厌学情绪增长。四是“两代鸿沟”隔膜日益加大,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五是消极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庸俗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产生负示范效应;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使其对生活产生错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构架,很少涉及性别教育、美感教育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等。同时,生命教育对象覆盖不全面,一些学校认为生命教育的对象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学生以及大学生,而实际上,生命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展开。
综上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耍“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有一次,如何善待生命,让人生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话题有些遥远而沉重,但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个别青少年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轻生的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归纳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有明显的行为冲动而无充分的心理辨识和接受能力。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上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囚沉迷于所谓的“感情”而不能自拔。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二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不少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不多,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深,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三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异趋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面对升学等压力,部分青少年厌学情绪增长。四是“两代鸿沟”隔膜日益加大,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五是消极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庸俗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产生负示范效应;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使其对生活产生错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构架,很少涉及性别教育、美感教育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等。同时,生命教育对象覆盖不全面,一些学校认为生命教育的对象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学生以及大学生,而实际上,生命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展开。
综上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耍“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