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鲁迅先生小说《风波》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那位整日喟叹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令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老太太。在她的心目中,年轻时“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其满心眷恋的都是过去的好时光。从老年人的怀旧中,我们总能够体味出一种淳朴而美好的东西,正渐行渐远离你我而去。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
总记得读中学时,放学路上总爱赤裸双脚,踩在松软的河滩上,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接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生活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作业的折磨,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
常常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待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那些初登教坛的教头,课余时間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上他们到操场踢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寒暑假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踏着夕阳归去”?有多少学生能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老师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老师与家长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而非赤裸裸的供求关系?归结到一句话: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教育,而非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横扫;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不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惟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
总记得读中学时,放学路上总爱赤裸双脚,踩在松软的河滩上,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接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生活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作业的折磨,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
常常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待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那些初登教坛的教头,课余时間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上他们到操场踢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寒暑假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踏着夕阳归去”?有多少学生能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老师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老师与家长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而非赤裸裸的供求关系?归结到一句话: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教育,而非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横扫;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不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惟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