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乡村聚落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传统的乡村聚落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宝贵的财富,也应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这需要我们保护研究并传承下去。东阳蔡宅村以古建筑群著名,被列為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在当今的环境下,为顺应现代的生活需求,居住环境需要改善,同时,作为珍贵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则需要保护,本文就蔡宅村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为蔡宅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蔡宅村;古村落;保护
引言
古村落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所缔造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近几年来,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东阳位于浙江省中部,地扼南北东西之陆路要道,境内更有南北两江与境外的衢江、兰溪江、新安江交汇后流入钱塘江,沟通了婺、衢、严、杭及皖南徽州间的水路交通。由于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自古以来东阳与这些地区的往来密切。东阳传统民居土生土长于浙江东阳。它是亦农亦工的东阳乡民们(南宋后被境外人称之为“东阳帮”、“东阳佬”),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经过几百代,几千年的不断改进、创新,创造出来的舒适、实用、美观的住宅形式。是东阳本土乡民与中原氏族移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是河姆渡建筑文化与儒家道德文化的巧妙融合。
一、蔡宅村规划模式
1.蔡宅村的自然环境
东阳古村落选址讲究审“势”观“气”。一般选择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地,根据地形地势安置。东阳地区多丘陵,从而古村落往往按山坡地势及河道流向来布置。另外古村落选址往往讲究建筑风水,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佳。如建筑群正前方往往是池塘或溪流,后面是山坡。蔡宅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东北部,坐标是北纬 29°23',东经 120°27',隶属于虎鹿镇,东临白鹿尖(鹿峰),西依大岩峰(虎峰),北面毗邻岭诀、江村桥,南与坑口、岱鲁接攮。东白山是蔡宅的祖山,两山(鹿峰、虎峰)夹一盆(东阳盆地东北部)为蔡宅的地貌特征。省道和甬金高速公路分别从村落东部与西部经过,村西设有互通,交通方便。建村700年来,全村以蔡氏为主,16个姓氏祥和聚居,共1200余户,3600余人,是境内蔡姓聚居的第一大村。
2.蔡宅村的规划布局
蔡宅村因地制宜,择吉聚居,村落的布局规划脉络整齐清晰,依靠自然、顺应自然,代代村民和睦相处到至今。据史料记载,蔡宅村最初以“聚奎堂”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规划,依山傍水,村落的中心道路都是沿着村内的河流而建,整个村落以团块式结构一块一块建成,规律颇有章法,后又建造“蔡氏宗祠”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建民居,从而形成了传统村落以宗祠为核心的向心性布局体系。
3.蔡宅村布局形成的因素
(1)风水对村落布局的影响
传统风水观念一般认为源自于晋人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这其中囊括了风水中气、风、水的作用和风水的选择标准。人们通过风水学说赋予自然环境和村落一定的人文意义以达到村落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传统观念,对择居和营建人居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宗族与村落的重叠
东阳人氏族观念浓厚,一般村落都是同族同宗,以宗祠为向心,四周布置住宅,并按房系群落分片而居。以宗法血缘亲情为主体,构建祥和、亲善、具有“孝、亲”道德本位和凝聚力的家园精神在村落中起到了连接沟通内部组织的一种枢纽带。宗族观念对东阳人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态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元末建村伊始,上墙未及开发,宅居(今后街一带)坐西朝东,30 年间同炊共居百余人,至明代初年,八世10个贤字行与九世42个福字行祖先各自分家立业,盛况空前。逐渐在上墙祖居前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正街。随着民居的拓展,村落的布局,遵循宗族聚居的特点,以聚奎堂为轴心,向四周辐射,亭台、花园参差点缀,厅堂、名居错落其间,以不戴雨具可在雨雪天通行为基本格调。多为 9 间、1 间、13 间四合院。明嘉靖年间蔡氏宗祠落成,遂后又逐渐在宗祠前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正大街,此后原上墙祖居前的正街即改称后街。
村落的拓展,以现村域的西南部最早最广,它包围了整个坟头塔(谱有“葬忠公于屋
西侧”之记载),一直延伸至长塘沿。隔塘、新屋下、麻头车及河谷阶地的边缘(即今梅知岭至玉树堂、蔡宅小学一带)。北面因属丘陵,拓基较少,西边受虾峰、大坟山限制,西北受大墓、西岗头制抑,东北面受玉川所隔,当时越川而居者仅花园塘、石子地场和上街头的一小部分。其实此种布局,皆因地就势,大抵因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及玉川水的应用方便所致。
迨及明末,14 世均字行先祖鼎盛,人口繁衍益增,10 个房支为了应急住房,不及顾及村庄整体布局,各自为政,肆意拓展。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这种状况一发不可收拾,至此中心地区的民居十分拥挤,多狭窄小弄,形成了参差交错、杂乱无章的局面。
东阳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在传承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和创新,这主要与宗族的繁衍相关。强烈的族群宗族意识与快速繁衍的族群使建筑形态不断变化、家族成员不断突破原有的生存空间、历经了家庭——家族——宗族聚居的变化,使东阳古民居呈现出相当活跃的现象。
(3)现代规划的调整
解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村落的布局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落布局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一种以生产经营单位为群体的新的布局形式。在 20 世纪 60 年代,曾出现“大寨式”、“军营式”的布局形式。30 余年来,房屋的构筑,在老村区仍以翻新改造旧房为主,或因地就势,见缝插针的建造新居,无总体布局和规划。80 年代以来,建房户增加,遂向四周拓展。现村落规模与解放前相比,已将近扩大了一倍。布局以单位建筑为主,道路、水流的安排和空间比例统一规划。单体建筑布置,有 3 间、5 间的一字形布置,亦有 3 间、5 间正屋 1— 间居头(厢屋)独立院落布局,有少数村民新居在屋前、左右或屋后辟有小花园。此种布局更适应现今社会家庭的组合形式。单体平面布局则普遍讲究方便合理。 二、蔡宅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形态及其艺术文化
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在古村落中,建筑本身只能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而建筑上的装饰则是为了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
1.建筑装饰
以蔡氏宗祠为例,外檐装饰主要由门窗、撑栱、牛腿等部件组成而成,从而可分为屋顶
装饰和墙体装饰。屋顶的主要装饰是在祠堂的前堂屋面,蔡氏宗祠延用了清朝礼制建筑的建造模式,屋顶都以大木架建构,结实耐磨,屋顶装饰主要在屋脊上的屋檐与檐脊做了修饰性的构建,屋顶是青瓦以“蝴蝶瓦”的铺砖形式全铺,其上方以类似花卉纹路图案作为修饰。从古至今,虽有些许磨损,可图案内容却清晰可见。墙体主要由山墙与墙檐两部分构成,以青砖砌筑,并在表面涂了一层灰白漆料。在蔡氏宗祠中,封火山墙做成了马头墙的形制,算是一个点睛之笔的建筑装饰。蔡氏宗祠的内檐装饰较外墙更为精美且严谨,宗祠内的木构架基本都使用较好的木材,为了体现其材质的天然性,修饰较少。
蔡氏宗祠中石雕的运用非常少,只在旗杆石、柱础中小有发挥。
木雕装饰中主要有两个位置,一个是附于小木装修,另一个是附于大木构架,蔡氏宗祠的建造由于结构特别,小木装修的木雕装饰并没有体现,而在蔡宅村的一些名人民居里保存的非常完好。雕饰的内容多以花卉为主,绝大多数的木雕都是富有一定的含义,如牡丹就代表花开富贵(联想),梅兰竹菊则代表着高尚典雅纯洁(隐喻),反映了村民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之情。
祠堂的各堂上方位置的一块牌子,字体端正庄严,颜色多彩多样,称为匾额。悬挂于门堂立柱之中,左右对称的是楹联,具有彰显宗族的理学明宗与教育族人后代的一种启示作用。在祠堂的各个厅堂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牌匾和题字,体现了整个宗族血脉的延续性,整个祠堂内部從视觉感官上带给人们一种严肃、威严、崇敬的感觉。
2.美学含义
传统建筑中装饰的表现手法,皆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蕴含着村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以事物的抽象化和精神意念的具象化两种为主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象征、谐音和寓意。例如木雕上的一些铜钱代表了财富的象征,宗祠里摆放的装饰瓶体现了希望族人平平安安的愿望,这些象征性的手法将事物抽象的表达更有一种深深地韵味。在大木架的木雕装饰上,会刻有一些花的图案,谐音为“发”,花也代表花开富贵,利用发这个音,也是宗族希望后人兴旺发达,谐音相比象征手法会更加通俗一点,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觉。无论是在蔡氏宗祠还是在名人故居中,都能发现建筑装饰上那些吉祥的寓意,代表了村民对吉祥如意、幸福和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蔡宅村人们的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品格。这些精美的图案装饰不仅传承了蔡宅村人民的精神文化,更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性,这种农耕文化的精神在现代装饰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加以得到了当代人民的认可和传承。
三、蔡宅村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蔡宅村中乡土建筑发展的过程,记载着蔡宅的成长、繁衍和历史,生动反映了蔡宅村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非凡能力,完整显现了蔡宅村人民的自然观、哲学观和文化观。通过对蔡宅村建筑文化的研究,从中获得了诸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的启发。
(1)保护古村落中的建筑文化与装饰文化。古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元化的价值,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保护村落中的建筑装饰,在保护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传承乡土建筑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不单单只是简单地套用,而是在现代化发展中,用合理化的手段将乡土建筑的建筑文化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与现代环境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
(3)作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产物,古村落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包括建造技术、装饰材料、手法工艺、气候条件等等,对各个地区的设计学、建筑学以及其它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陈志华、李秋香,村落[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07
[3]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6
[5]斯晨晖、卢轩菲.东阳市蔡宅村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
作者简介
吴昀格(1995.07),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学历:硕士,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关键词:蔡宅村;古村落;保护
引言
古村落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所缔造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近几年来,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东阳位于浙江省中部,地扼南北东西之陆路要道,境内更有南北两江与境外的衢江、兰溪江、新安江交汇后流入钱塘江,沟通了婺、衢、严、杭及皖南徽州间的水路交通。由于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自古以来东阳与这些地区的往来密切。东阳传统民居土生土长于浙江东阳。它是亦农亦工的东阳乡民们(南宋后被境外人称之为“东阳帮”、“东阳佬”),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经过几百代,几千年的不断改进、创新,创造出来的舒适、实用、美观的住宅形式。是东阳本土乡民与中原氏族移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是河姆渡建筑文化与儒家道德文化的巧妙融合。
一、蔡宅村规划模式
1.蔡宅村的自然环境
东阳古村落选址讲究审“势”观“气”。一般选择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地,根据地形地势安置。东阳地区多丘陵,从而古村落往往按山坡地势及河道流向来布置。另外古村落选址往往讲究建筑风水,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佳。如建筑群正前方往往是池塘或溪流,后面是山坡。蔡宅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东北部,坐标是北纬 29°23',东经 120°27',隶属于虎鹿镇,东临白鹿尖(鹿峰),西依大岩峰(虎峰),北面毗邻岭诀、江村桥,南与坑口、岱鲁接攮。东白山是蔡宅的祖山,两山(鹿峰、虎峰)夹一盆(东阳盆地东北部)为蔡宅的地貌特征。省道和甬金高速公路分别从村落东部与西部经过,村西设有互通,交通方便。建村700年来,全村以蔡氏为主,16个姓氏祥和聚居,共1200余户,3600余人,是境内蔡姓聚居的第一大村。
2.蔡宅村的规划布局
蔡宅村因地制宜,择吉聚居,村落的布局规划脉络整齐清晰,依靠自然、顺应自然,代代村民和睦相处到至今。据史料记载,蔡宅村最初以“聚奎堂”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规划,依山傍水,村落的中心道路都是沿着村内的河流而建,整个村落以团块式结构一块一块建成,规律颇有章法,后又建造“蔡氏宗祠”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建民居,从而形成了传统村落以宗祠为核心的向心性布局体系。
3.蔡宅村布局形成的因素
(1)风水对村落布局的影响
传统风水观念一般认为源自于晋人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这其中囊括了风水中气、风、水的作用和风水的选择标准。人们通过风水学说赋予自然环境和村落一定的人文意义以达到村落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传统观念,对择居和营建人居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宗族与村落的重叠
东阳人氏族观念浓厚,一般村落都是同族同宗,以宗祠为向心,四周布置住宅,并按房系群落分片而居。以宗法血缘亲情为主体,构建祥和、亲善、具有“孝、亲”道德本位和凝聚力的家园精神在村落中起到了连接沟通内部组织的一种枢纽带。宗族观念对东阳人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态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元末建村伊始,上墙未及开发,宅居(今后街一带)坐西朝东,30 年间同炊共居百余人,至明代初年,八世10个贤字行与九世42个福字行祖先各自分家立业,盛况空前。逐渐在上墙祖居前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正街。随着民居的拓展,村落的布局,遵循宗族聚居的特点,以聚奎堂为轴心,向四周辐射,亭台、花园参差点缀,厅堂、名居错落其间,以不戴雨具可在雨雪天通行为基本格调。多为 9 间、1 间、13 间四合院。明嘉靖年间蔡氏宗祠落成,遂后又逐渐在宗祠前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正大街,此后原上墙祖居前的正街即改称后街。
村落的拓展,以现村域的西南部最早最广,它包围了整个坟头塔(谱有“葬忠公于屋
西侧”之记载),一直延伸至长塘沿。隔塘、新屋下、麻头车及河谷阶地的边缘(即今梅知岭至玉树堂、蔡宅小学一带)。北面因属丘陵,拓基较少,西边受虾峰、大坟山限制,西北受大墓、西岗头制抑,东北面受玉川所隔,当时越川而居者仅花园塘、石子地场和上街头的一小部分。其实此种布局,皆因地就势,大抵因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及玉川水的应用方便所致。
迨及明末,14 世均字行先祖鼎盛,人口繁衍益增,10 个房支为了应急住房,不及顾及村庄整体布局,各自为政,肆意拓展。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这种状况一发不可收拾,至此中心地区的民居十分拥挤,多狭窄小弄,形成了参差交错、杂乱无章的局面。
东阳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在传承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和创新,这主要与宗族的繁衍相关。强烈的族群宗族意识与快速繁衍的族群使建筑形态不断变化、家族成员不断突破原有的生存空间、历经了家庭——家族——宗族聚居的变化,使东阳古民居呈现出相当活跃的现象。
(3)现代规划的调整
解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村落的布局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落布局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一种以生产经营单位为群体的新的布局形式。在 20 世纪 60 年代,曾出现“大寨式”、“军营式”的布局形式。30 余年来,房屋的构筑,在老村区仍以翻新改造旧房为主,或因地就势,见缝插针的建造新居,无总体布局和规划。80 年代以来,建房户增加,遂向四周拓展。现村落规模与解放前相比,已将近扩大了一倍。布局以单位建筑为主,道路、水流的安排和空间比例统一规划。单体建筑布置,有 3 间、5 间的一字形布置,亦有 3 间、5 间正屋 1— 间居头(厢屋)独立院落布局,有少数村民新居在屋前、左右或屋后辟有小花园。此种布局更适应现今社会家庭的组合形式。单体平面布局则普遍讲究方便合理。 二、蔡宅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形态及其艺术文化
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在古村落中,建筑本身只能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而建筑上的装饰则是为了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
1.建筑装饰
以蔡氏宗祠为例,外檐装饰主要由门窗、撑栱、牛腿等部件组成而成,从而可分为屋顶
装饰和墙体装饰。屋顶的主要装饰是在祠堂的前堂屋面,蔡氏宗祠延用了清朝礼制建筑的建造模式,屋顶都以大木架建构,结实耐磨,屋顶装饰主要在屋脊上的屋檐与檐脊做了修饰性的构建,屋顶是青瓦以“蝴蝶瓦”的铺砖形式全铺,其上方以类似花卉纹路图案作为修饰。从古至今,虽有些许磨损,可图案内容却清晰可见。墙体主要由山墙与墙檐两部分构成,以青砖砌筑,并在表面涂了一层灰白漆料。在蔡氏宗祠中,封火山墙做成了马头墙的形制,算是一个点睛之笔的建筑装饰。蔡氏宗祠的内檐装饰较外墙更为精美且严谨,宗祠内的木构架基本都使用较好的木材,为了体现其材质的天然性,修饰较少。
蔡氏宗祠中石雕的运用非常少,只在旗杆石、柱础中小有发挥。
木雕装饰中主要有两个位置,一个是附于小木装修,另一个是附于大木构架,蔡氏宗祠的建造由于结构特别,小木装修的木雕装饰并没有体现,而在蔡宅村的一些名人民居里保存的非常完好。雕饰的内容多以花卉为主,绝大多数的木雕都是富有一定的含义,如牡丹就代表花开富贵(联想),梅兰竹菊则代表着高尚典雅纯洁(隐喻),反映了村民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之情。
祠堂的各堂上方位置的一块牌子,字体端正庄严,颜色多彩多样,称为匾额。悬挂于门堂立柱之中,左右对称的是楹联,具有彰显宗族的理学明宗与教育族人后代的一种启示作用。在祠堂的各个厅堂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牌匾和题字,体现了整个宗族血脉的延续性,整个祠堂内部從视觉感官上带给人们一种严肃、威严、崇敬的感觉。
2.美学含义
传统建筑中装饰的表现手法,皆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蕴含着村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以事物的抽象化和精神意念的具象化两种为主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象征、谐音和寓意。例如木雕上的一些铜钱代表了财富的象征,宗祠里摆放的装饰瓶体现了希望族人平平安安的愿望,这些象征性的手法将事物抽象的表达更有一种深深地韵味。在大木架的木雕装饰上,会刻有一些花的图案,谐音为“发”,花也代表花开富贵,利用发这个音,也是宗族希望后人兴旺发达,谐音相比象征手法会更加通俗一点,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觉。无论是在蔡氏宗祠还是在名人故居中,都能发现建筑装饰上那些吉祥的寓意,代表了村民对吉祥如意、幸福和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蔡宅村人们的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品格。这些精美的图案装饰不仅传承了蔡宅村人民的精神文化,更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性,这种农耕文化的精神在现代装饰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加以得到了当代人民的认可和传承。
三、蔡宅村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蔡宅村中乡土建筑发展的过程,记载着蔡宅的成长、繁衍和历史,生动反映了蔡宅村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非凡能力,完整显现了蔡宅村人民的自然观、哲学观和文化观。通过对蔡宅村建筑文化的研究,从中获得了诸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的启发。
(1)保护古村落中的建筑文化与装饰文化。古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元化的价值,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保护村落中的建筑装饰,在保护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传承乡土建筑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不单单只是简单地套用,而是在现代化发展中,用合理化的手段将乡土建筑的建筑文化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与现代环境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
(3)作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产物,古村落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包括建造技术、装饰材料、手法工艺、气候条件等等,对各个地区的设计学、建筑学以及其它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陈志华、李秋香,村落[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07
[3]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6
[5]斯晨晖、卢轩菲.东阳市蔡宅村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
作者简介
吴昀格(1995.07),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学历:硕士,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