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将生活题材与数学课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会”数学,我们教师更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将生活题材与数学课堂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数学教材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载体,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好题材。我们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能让学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操作与亲身感悟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应钻进教材,吃透教学用书,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同时又要跳出来,用活教材,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将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活”的内容。如概念教学可以从学生平时熟悉或喜爱的事物引入;讲授应用题时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数量关系;教学几何形体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教学“反弹高度”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猜一猜: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说:“应该跟球的大小有关,球越大反弹越高。”有同学立刻补充:“我觉得应该跟球的下落高度有关。”有的同学还说:“我总觉得跟球充气足不足有关系。”……这个过程,学生虽然表达得不够规范,也不完整,但是,把他们的学习热情都调动起来,达到愤悱的状态。(2)实验验证:我先让学生选择一种球分别从100厘米、120厘米、150厘米处下落,测量球的反弹高度,并做好记录。然后再选择不同的球从不同高度下落,测量球的反弹高度有什么不同。整个过程,学生分工明确:有拿球的,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3)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纷纷得出: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不同,但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数大致相同,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学生还自己补充: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了“球的反弹高度”,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原则,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贴近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如引入“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出示玩具店的场景,各种玩具都标有价钱。给予每小组学生20元,让他们商量着任选一、两种小组成员都喜欢的玩具,算出自己要付的钱数和剩下的钱。这样的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解决的办法多种多样,学生要通过思考才得以完成。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使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这样能使学生的观察更细微,思维更广、更深、更灵活……
又如一节统计课。我要求每个学生考虑:如果你要在学校旁边开一个零食小卖铺,作为小卖铺老板,你要做哪些开店前的调查?根据这样一个情景,学生首先要自己设计调查内容,考虑在开店前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一个学生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调查周围已经有哪些小卖铺,他要问这些老板从哪里进货?哪种货销售较好。第二,设计几个调查问题,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去调查:你喜欢吃哪种零食?你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这个学生就是用了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我没有为学生提供各种解决思路、甚至没有提供现成的信息,调查的问题都由学生主动发现,亲身去体验,孩子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的确确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需要数学,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三、加强生活体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题材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画圆的方法”时,孩子们都懂得用圆规画圆。我引导他们:“如果我们要在操场玩游戏,需要一个直径是6米的圆,该怎么画呢?”孩子们都积极讨论着,他们富有童真和想像力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发现并归纳出比较合理和科学的“绳子画圆法”,即用一条长3米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绑着粉笔,把绳子拉直并绕固定点转动一周就能画出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了。又如,在活动课上,我和学生们来到操场,指着高大的玉兰树提出问题:“你们猜这棵玉兰树有多高?”几个学生大胆地估测:6米、8米……这时,有学生提出:拿一根长绳爬上树的顶端,自上而下的量一量。还有学生提议:干脆把树砍倒来测量……这时,我在一旁拿出准备好的一根竹竿,然后垂直地立在操场上,这时地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我若有所思地望着学生们。“有办法了!”孩子们三五成群议论开来:我们先用皮尺测量竹竿的长度,再测量竹竿影子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竹竿与影子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树的影子长度,不就可以算出玉兰树的高度了吗?正当孩子们为发现这个办法而雀跃时,班长在人群中冒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刚学完的比例的知识,就在这儿派上用场了。”
可见,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慢慢地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真正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布置“生活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综合实践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刚巧镇上有一间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商品买卖经验,因此,我布置学生去商场看一看,记一记:你了解了什么商品?原来卖多少钱?现在卖多少钱?现价比原价降低了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自己尝试编分数应用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通过了解到的信息,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台手提电脑3880元,比原价降低了 ,原价是多少元?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条原来卖320元的裙子,现在卖18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作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并从中深刻体验到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有乐趣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真正让数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黄卫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8).
[3]柏莹.运用学生生活经验探索生活實践题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6).
[4]王健.联系生活开展数学教学[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8).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会”数学,我们教师更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将生活题材与数学课堂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数学教材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载体,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好题材。我们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能让学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操作与亲身感悟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应钻进教材,吃透教学用书,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同时又要跳出来,用活教材,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将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活”的内容。如概念教学可以从学生平时熟悉或喜爱的事物引入;讲授应用题时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数量关系;教学几何形体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教学“反弹高度”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猜一猜: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说:“应该跟球的大小有关,球越大反弹越高。”有同学立刻补充:“我觉得应该跟球的下落高度有关。”有的同学还说:“我总觉得跟球充气足不足有关系。”……这个过程,学生虽然表达得不够规范,也不完整,但是,把他们的学习热情都调动起来,达到愤悱的状态。(2)实验验证:我先让学生选择一种球分别从100厘米、120厘米、150厘米处下落,测量球的反弹高度,并做好记录。然后再选择不同的球从不同高度下落,测量球的反弹高度有什么不同。整个过程,学生分工明确:有拿球的,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3)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纷纷得出: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不同,但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数大致相同,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学生还自己补充: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了“球的反弹高度”,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原则,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贴近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如引入“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出示玩具店的场景,各种玩具都标有价钱。给予每小组学生20元,让他们商量着任选一、两种小组成员都喜欢的玩具,算出自己要付的钱数和剩下的钱。这样的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解决的办法多种多样,学生要通过思考才得以完成。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使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这样能使学生的观察更细微,思维更广、更深、更灵活……
又如一节统计课。我要求每个学生考虑:如果你要在学校旁边开一个零食小卖铺,作为小卖铺老板,你要做哪些开店前的调查?根据这样一个情景,学生首先要自己设计调查内容,考虑在开店前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一个学生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调查周围已经有哪些小卖铺,他要问这些老板从哪里进货?哪种货销售较好。第二,设计几个调查问题,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去调查:你喜欢吃哪种零食?你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这个学生就是用了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我没有为学生提供各种解决思路、甚至没有提供现成的信息,调查的问题都由学生主动发现,亲身去体验,孩子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的确确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需要数学,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三、加强生活体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题材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画圆的方法”时,孩子们都懂得用圆规画圆。我引导他们:“如果我们要在操场玩游戏,需要一个直径是6米的圆,该怎么画呢?”孩子们都积极讨论着,他们富有童真和想像力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发现并归纳出比较合理和科学的“绳子画圆法”,即用一条长3米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绑着粉笔,把绳子拉直并绕固定点转动一周就能画出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了。又如,在活动课上,我和学生们来到操场,指着高大的玉兰树提出问题:“你们猜这棵玉兰树有多高?”几个学生大胆地估测:6米、8米……这时,有学生提出:拿一根长绳爬上树的顶端,自上而下的量一量。还有学生提议:干脆把树砍倒来测量……这时,我在一旁拿出准备好的一根竹竿,然后垂直地立在操场上,这时地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我若有所思地望着学生们。“有办法了!”孩子们三五成群议论开来:我们先用皮尺测量竹竿的长度,再测量竹竿影子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竹竿与影子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树的影子长度,不就可以算出玉兰树的高度了吗?正当孩子们为发现这个办法而雀跃时,班长在人群中冒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刚学完的比例的知识,就在这儿派上用场了。”
可见,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慢慢地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真正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布置“生活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综合实践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刚巧镇上有一间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商品买卖经验,因此,我布置学生去商场看一看,记一记:你了解了什么商品?原来卖多少钱?现在卖多少钱?现价比原价降低了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自己尝试编分数应用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通过了解到的信息,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台手提电脑3880元,比原价降低了 ,原价是多少元?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条原来卖320元的裙子,现在卖18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作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并从中深刻体验到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有乐趣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真正让数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黄卫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8).
[3]柏莹.运用学生生活经验探索生活實践题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6).
[4]王健.联系生活开展数学教学[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