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每个学段都包括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简言之,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有效地发掘教材和教学中的美,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的书写美
汉字在世界文字中,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合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中国的书法笔墨也体现着人的品格。人们常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静止的舞蹈。”“笔歌身舞,通于吟咏。”书法犹如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歌,它们既可以表现形象的美,也可以表现抽象的美;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抒发主观的情感。
二、形象传神的遣词造句的准确之美
语文的谴词造句的准确之美,往往是作者经过精雕细琢,有些甚至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反复细致的推敲而得出的结果。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开始用的是“到”字,可“到”字显得太死板,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后来改为“过”字、“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于是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王安石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它的准确就在于它的传神和形象。又如《七月的天山》中有这么一句“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其中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把天山的花开得旺,开得多,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的情景都写活了,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无限憧憬。
三、生动形象的语法修辞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与大海、西湖的对比,使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都跃然纸上;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和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一样,也通过与泰山、香山对比,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三个特点跃然纸上,而且读起来还有着如诗般的节奏美,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古井》中“古井占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不但告诉人们古井占地不多却贡献很大,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不求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之美
学了《少年闰土》,眼前好像站着个天真活泼、知识丰富而勇敢的少年;《尊严》则凸显了一个活得有尊严的青年——后来的石油大王哈默的形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让学生感受了老一辈文学家老舍先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学生被《军神》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震慑了……
五、清新隽永的行文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
被选入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在“语文园地”中还系统地编进了些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对联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如老舍的《猫》,通篇以平实的语言把性格古怪的猫和刚满月的淘气可爱的小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顿生喜爱之心,产生读好文章的愿望;《搭石》这篇文章借写搭在小河上的一些让乡亲们踏着过河的普通的搭石,赞扬乡亲们心中有他人、一心为他人服务的崇高品德;《桂林山水》把学生带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的山水画卷,饱览了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欣赏到了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的美景,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六、引人入胜的布局结构之美
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无论是体裁还是内容都灵活多样:有写景文、说明文、记叙文、童话故事等,它们的布局谋篇当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徜徉其间真说得上是乐不思蜀、受益匪浅了。比如《桂林山水》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编排的;《七月的天山》则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观潮》是按时间顺序来编排材料的;《草船借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编排的。课文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巧妙。比如《赵州桥》中“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很巧妙地把前面写桥的“坚固”与后面写桥的“美观”联系起来了,思路也清晰了;《将相和》里面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颐和园》中每到一个景点,自然段首都有一个中心句,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之美。文章的线索也匠心独运,《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游览之线(这是明线),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小溪流线(文中作者边游玩边寻找小溪的源头,这是暗线),这两条主线一明一暗,体现了构思巧妙之美;《七颗钻石》在构思上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线是水罐的变化(原来是空的——装满了水——变成铁的——变成银的——变成金的——有七颗钻石升上天空),暗线是文中人物的爱心付出使水罐发生了变化(先是女孩爱母亲——爱小狗——母亲爱女孩——女孩爱素不相识的老人——上苍被女孩的爱心感动)……
七、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美
常言说得好“各师有各法,贵在得法”。同一篇文章,有教师用“中间开花法”;有的用“重点段落教学法”;有的用“找中心句法”;有的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学法……教学模式有“问题情景式”、“质疑探究式”等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能收到殊途同归的功效。
总之,语文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运用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有效地发掘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美,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语文的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的书写美
汉字在世界文字中,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合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中国的书法笔墨也体现着人的品格。人们常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静止的舞蹈。”“笔歌身舞,通于吟咏。”书法犹如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歌,它们既可以表现形象的美,也可以表现抽象的美;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抒发主观的情感。
二、形象传神的遣词造句的准确之美
语文的谴词造句的准确之美,往往是作者经过精雕细琢,有些甚至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反复细致的推敲而得出的结果。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开始用的是“到”字,可“到”字显得太死板,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后来改为“过”字、“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于是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王安石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它的准确就在于它的传神和形象。又如《七月的天山》中有这么一句“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其中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把天山的花开得旺,开得多,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的情景都写活了,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无限憧憬。
三、生动形象的语法修辞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与大海、西湖的对比,使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都跃然纸上;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和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一样,也通过与泰山、香山对比,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三个特点跃然纸上,而且读起来还有着如诗般的节奏美,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古井》中“古井占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不但告诉人们古井占地不多却贡献很大,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不求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之美
学了《少年闰土》,眼前好像站着个天真活泼、知识丰富而勇敢的少年;《尊严》则凸显了一个活得有尊严的青年——后来的石油大王哈默的形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让学生感受了老一辈文学家老舍先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学生被《军神》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震慑了……
五、清新隽永的行文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
被选入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在“语文园地”中还系统地编进了些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对联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如老舍的《猫》,通篇以平实的语言把性格古怪的猫和刚满月的淘气可爱的小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顿生喜爱之心,产生读好文章的愿望;《搭石》这篇文章借写搭在小河上的一些让乡亲们踏着过河的普通的搭石,赞扬乡亲们心中有他人、一心为他人服务的崇高品德;《桂林山水》把学生带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的山水画卷,饱览了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欣赏到了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的美景,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六、引人入胜的布局结构之美
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无论是体裁还是内容都灵活多样:有写景文、说明文、记叙文、童话故事等,它们的布局谋篇当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徜徉其间真说得上是乐不思蜀、受益匪浅了。比如《桂林山水》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编排的;《七月的天山》则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观潮》是按时间顺序来编排材料的;《草船借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编排的。课文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巧妙。比如《赵州桥》中“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很巧妙地把前面写桥的“坚固”与后面写桥的“美观”联系起来了,思路也清晰了;《将相和》里面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颐和园》中每到一个景点,自然段首都有一个中心句,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之美。文章的线索也匠心独运,《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游览之线(这是明线),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小溪流线(文中作者边游玩边寻找小溪的源头,这是暗线),这两条主线一明一暗,体现了构思巧妙之美;《七颗钻石》在构思上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线是水罐的变化(原来是空的——装满了水——变成铁的——变成银的——变成金的——有七颗钻石升上天空),暗线是文中人物的爱心付出使水罐发生了变化(先是女孩爱母亲——爱小狗——母亲爱女孩——女孩爱素不相识的老人——上苍被女孩的爱心感动)……
七、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美
常言说得好“各师有各法,贵在得法”。同一篇文章,有教师用“中间开花法”;有的用“重点段落教学法”;有的用“找中心句法”;有的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学法……教学模式有“问题情景式”、“质疑探究式”等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能收到殊途同归的功效。
总之,语文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运用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有效地发掘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美,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语文的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