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着力打造高效课堂。预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预习兴趣的激发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预习语文的作用和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起学生预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时,预习就不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的预习活动以教师指导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有特点的预习学案,实施任务导学。再次是教师要一步步教会学生一些预习方法。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边读边查边记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2.学会做记号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事实是很多学生预习之后书上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圈点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一两句批注、摘抄下优美的词句等,这些都是让预习更有效的好方法,让预习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等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3.学会提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中能产生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有兴趣,对课堂也会更有期待。教师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并比比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找出疑点,如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作者的时代背景的,精彩纷呈。
4.尝试解问题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郭思乐教授说过:“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及时检查评价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教师可亲自查看,也可让学习小组长检查,不需做细致批改,可打几个五角星,或画几个笑脸。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二是靠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在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询问、提问,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遇到共性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预习难关,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这些内容将是教师课堂上的重点,使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责编杜华)
一、预习兴趣的激发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预习语文的作用和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起学生预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时,预习就不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的预习活动以教师指导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有特点的预习学案,实施任务导学。再次是教师要一步步教会学生一些预习方法。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边读边查边记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2.学会做记号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事实是很多学生预习之后书上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圈点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一两句批注、摘抄下优美的词句等,这些都是让预习更有效的好方法,让预习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等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3.学会提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中能产生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有兴趣,对课堂也会更有期待。教师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并比比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找出疑点,如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作者的时代背景的,精彩纷呈。
4.尝试解问题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郭思乐教授说过:“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及时检查评价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教师可亲自查看,也可让学习小组长检查,不需做细致批改,可打几个五角星,或画几个笑脸。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二是靠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在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询问、提问,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遇到共性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预习难关,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这些内容将是教师课堂上的重点,使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