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人如何渗透写话训练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属于作文的启蒙阶段,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即使阅读了也不会学习好的写作方法,找不到作文的仿写点,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重视渗透写话训练,那么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不再是难事。在课堂教学中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作文的。
  一、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上进行仿写
  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结构很乱,东一鎯锤西一棒子,让人看起来无头无脑,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很好的利用教材帮学生解决之歌问题,比老师帮学生把作文全部圈红修改效果会更好。例如:三年级有篇文章《松树》,就很适合训练学生的作文结构,学生会知道在介绍某一动物或是某一植物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文章先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在介绍外形时又分为从头介绍到脚,接着又介绍了松树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篇文章,也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先可以不要求篇幅长短,但是一定要能看出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的,又如《翠鸟》这篇课文开篇也详细的介绍了翠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仿写,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也让学生学会了写作文的一些方法。再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结构上也很有特点,三段文字都是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来写的,每一段的第一句均为中心句,这样的结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模一模。
  二、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上进行仿写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人物个性不明显。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好的例子,例如:四年级的一片课文《一枚金币》就有很精彩的人物对话,为什么我们一读完这篇文章,人物形象就马上出现在脑海呢?原因在于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加了动作神态词,如:母亲听了非常难受,替儿子辩解到:“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会呀?”老人坚决地说:“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她到儿子跟前,给他一枚金币,教他说:“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来,把这枚金币交给你爸爸,就说是你挣来的钱。”很多文章中都要这样加了动作神态的对话描写,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读,感悟,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这时我们再趁机加入一个人物对话仿写,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形象还会不突出吗?
  三、引导学生从用词上进行仿写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重复啰嗦的语句,语句不连贯的语句,有的学生写记一件事的作文,从头到尾用了七八个“然后”,你不要他用吧,他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写出来的句子更是无厘头了。我记得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就有一个很好的描写时间顺序的句子,“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句子让学生写一段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话,更可以在这段话的基础上,再扩一个词“最后”,学生掌握了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写作文自然就不会出现一段话中用七八个“然后”这种现象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一些其他的可以使句子意思表达连贯的词,如《语言的魅力》中的一段话“他听了,沉吟了一下,把木牌悄悄翻过来,拿起笔写上春天已经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的离去了。”这段话中的连动词,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个仿写,让学生练练笔。
  四、引导学生从句式特点上进行仿写
  要想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主题鲜明,除了以上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句式上做文章,例如:可以用上一些排比句,比喻句,重叠句等等句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遇到这样的句子,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写一小段话。
  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中做文章
  有些课文内容学生很喜欢,学玩了,还感觉意犹未尽,我们不妨利用这些课文做做文章。如:《炮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续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一部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我们可以在这双眼睛上做文章,让学生想象这双眼睛中还会流露出了什么。
  好的文章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素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长久下去,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方法,写作能力又怎么不会提高呢?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
期刊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不放心,经常采取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却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
期刊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生动实例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
期刊
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现浅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
期刊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大力倡导“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这一理念的背景下,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开展的活动可以说是轰轰烈烈,表现在场面气势大、参与人数多、活动组织频繁、社会影响广,但实际效果低。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错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
期刊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德育教育总是不容乐观。德育课,形同虚设,都是形式上的应付,走走过场,始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看不到丝毫的功效和进展,乱麻一团。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目标定在脚下,行动落在眼前  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为学生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去努力。努力一生,也可能达不到。因为有些目标是空洞的,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新课程、新教材能否有效地展开,则取决于教师能否主动参与。理解一门新课程、一部新教材、一种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  一、确立和落实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一般都会遇到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与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有哪些不同?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  我想,品德与社会课与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在这里我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笔者结合本人语文教学实践,尝试对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阅读的前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的兴趣高、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放手,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自己去说的,让学生去说。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精心设疑,诱发兴趣,师生共同探究   “学启于思,思起于疑”,有疑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错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那么,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