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笔者结合本人语文教学实践,尝试对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阅读的前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的兴趣高、心理想做的时候。”学生的求知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兴趣才能激起儿童主动地学习、求知。兴趣可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
  (一)课前激趣引入
  教学新课前,教师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有的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有的则启发学生发现疑问,促其探究;有的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提出学习课题,引起知识冲突和认识期待。
  (二)课中激趣深究
  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其读书,让其主动探索、深究,学会读书。如教学《少年王冕》第二段,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知道王冕家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母亲让王冕辍学,给人家放牛,他却回答:“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读书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假如你是王冕,又会怎么说?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认识和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课后激趣延伸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保持高涨的情绪,主动把课内知识向更深更广的课外延伸。如教完《在大海中永生》,教师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5,讓每个学生搜集关于邓小平爷爷的小故事,先多读多记,然后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
  二、鼓励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提问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质疑。
  (一) 抓“课题”质疑
  教师在出示课题时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如有教师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想:(1)从内容和标题关系想;(2)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想;(3)从圆明园的奢华想;(4)从圆明园的结果想。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出人意料地深刻。
  (二) 抓“难点”质疑
  这是解决困难和突破课文重点的最佳途径,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如教学《白杨》第二课时,可抓住课文借物喻人这一难点,设计趣味作业:看课文插图,假如你是白杨,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白杨独自生长在大戈壁滩上的心理活动。这样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
  (三) 抓“关键词”质疑
  在初读课文时,通常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精读课文时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如在教《再见了,亲人》,可启发学生围绕“再见”“亲人”两个关键词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的亲人是什么心情?为什么要与亲人说再见?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圆其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 抓“矛盾”质疑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课文中时常出现违背这种规律的地方。如学生在自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与文中“因为你是最弱小的”有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看图、读文中进一步明白,其实这两句话是相对于不同的人与物来说的。此处质疑,把学习引向了深入。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交际离不开情境,离不开生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爱学、学得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一) 用生活展现情境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在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结合亲身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解《狼和小羊》一文,教师启发学生:现在你就是那只小羊,当恶狼扑向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再如,碰到购物、郊游、聚会等类似课文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展现生活情境。
  (二) 用音乐渲染情境
  在教学中,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带着美妙的节奏,神奇的色彩,给学生创造一个雄伟的、立体的空间,让学生对大自然有一个真切的感悟和热爱。如《春》这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要求学生自己去品味、感受、深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用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并不是每篇课文内容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想象表演情境,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深刻体会理解教学内容。
  总之,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二十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的兴趣,在写作前没有完整的思考,把作文当作一种任务,一旦完成便把它甩在一边,不愿去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也没有养成仔细修改的习惯,而对老师的批改及评语只作一般性的浏览,甚至根本不去理会。学生生活单调枯燥,非常平淡,再加上学生本身很少积极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因此在写作时素材缺乏,甚至无话可说。更严重的是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
期刊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城区及城郊其他学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大幅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最优化劝学  首先,教师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几乎处处都有倾听方面的训练点,我们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和利用一切时机,使小学生养成倾听教师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
期刊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不放心,经常采取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却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
期刊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生动实例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
期刊
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现浅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
期刊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大力倡导“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这一理念的背景下,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开展的活动可以说是轰轰烈烈,表现在场面气势大、参与人数多、活动组织频繁、社会影响广,但实际效果低。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错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
期刊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德育教育总是不容乐观。德育课,形同虚设,都是形式上的应付,走走过场,始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看不到丝毫的功效和进展,乱麻一团。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目标定在脚下,行动落在眼前  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为学生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去努力。努力一生,也可能达不到。因为有些目标是空洞的,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新课程、新教材能否有效地展开,则取决于教师能否主动参与。理解一门新课程、一部新教材、一种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  一、确立和落实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一般都会遇到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与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有哪些不同?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  我想,品德与社会课与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在这里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