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德育教育总是不容乐观。德育课,形同虚设,都是形式上的应付,走走过场,始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看不到丝毫的功效和进展,乱麻一团。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目标定在脚下,行动落在眼前
  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为学生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去努力。努力一生,也可能达不到。因为有些目标是空洞的,虚无缥缈的,你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与学生的生活隔得很远的,这样的目标,你说能实现吗?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党的诞辰,学校开一个联欢会,老师对学生说,给党过生日。联欢会结束了,都还在有学生在东张西望。终于,一个学生就问老师:老师,我们给党过生日,他在哪儿?我们怎么没看见他?
  “党”是什么?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这个概念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去热爱没“共产党”,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就失去意义了。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目标定低点
  对学生的要求要低。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总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问他们:我们班上的同学,你最佩服谁?你为什么佩服他/她?(他/她可能会说,他/她学习好,遵守纪律,能辅导同学学习,还能在很多方面起带头作用。)他们内心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行动上有了一个明确的倾向,要达到目的,就会事半功倍。我们还可以问他们,在家里,在认识的人中,你最佩服谁?让他们说出对象,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根据要求,一步步改变自己。
  平常的常规教育,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见到老师问声好,这是礼貌;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向爸爸妈妈问声好,报个到,这是礼貌;作业不懂,问爸妈,要说“请”,这也是礼貌。
  (二)要付诸行动
  在教育中,我们总会犯这样的错误:给学生的要求,提出了,就忘记反馈了。老师忘记了,学生还会记得吗?当然不会!
  你让学生要讲卫生,你及时检查了吗?当教室里到处是纸时,给他们注入榜样的力量,带头捡起来,学生的卫生意识就树立起来了;你要学生助人为乐,就给他们找个生动的事例吧,提出具体的做法,马上行动。
  比如,一个学生因生病吐了很多污秽在教室里,我们马上帮其扫掉拖干净;比如学校的一个学生得了重病。经过学校倡议,教师在班上开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同学的困难,生命的珍贵,需要我们伸出爱心之手去援助,让他们都懂得我们的帮助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只有在具体的事例中,在具体的行动上,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千万不要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知道脚下该怎样走。
  二、瞄准“圆心”,做好“半径”
  德育教育离不开“心”,这是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面对教育的对象,你要知道他的内心想什么,需求什么,之后顺藤摸瓜,掌握学生内心症结,最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抓住学生的德育,就可以拉近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分不开,所以我们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着手。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生活圈子、信息动向等。
  (一)家庭环境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一家人的价值追求等个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家长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呢?还是在赌场上烂赌成性呢?还是喜欢阅读学习的呢?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充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根据家庭情况,来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德育需求。
  (二)生活圈子
  作为学生,他的生活圈子,除了家庭,还有平常的接触对象,也就是经常和他一起玩的伙伴。充分了解这些对象,也是教师把握学生的关键环节。我们不但可以从他的玩伴身上看到他们群体的爱好倾向,同时还可以从玩伴的言行中,侧面地了解他本人的更多信息。
  (三)信息动向
  所谓信息动向,就是学生平常所关注的信息,比如他看的电视栏目,他所喜欢阅读的书籍,他喜欢玩的游戏等等。要深入了解学生,我们应该去了解学生的信息动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一个喜欢奥特曼的学生,你跟他谈奥特曼,双方有了共同的话题,学生会感到你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此时,他会有浓厚的谈话兴趣和谈话欲望。在这个基础上,你想了解他的内心,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只要是不违反原则,我们都可以对学生投其所好,参与他们的活动,甚至可以刻意地组织一些活动,尽量地融入他们的欢声笑语,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活动中,和他们敞开心扉,掏心置腹,谈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谈学习中苦恼难过的事。慢慢地,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向你敞开。
  师生应该像两朵云。如果要让这两朵云遇到一起,最终形成雨,那么,我们就应该要把握准学生的高度、学生的位置、学生的做法,并尽量地与它汇合到一块,去迎合他们。高了不行,矮了也不行。我们要用自己的位置去将就学生的位置,而不是要求学生的高度来将就我们。最宽广的是大海,所以我们要做到尽量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我们不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实际上,我们与学生的关系,就好比一个圆上的两个点。如果要画好一个圆,我们要站在同一条轨道上。如果你长了,学生短了,画不好圆;如果你短了,学生长了,同样也画不好圆。其实我们和学生都应该是“半径”,我们都应该围绕同一个目标旋转,而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圆心”——健康成长!
  当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要审视:我们和学生,心与心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最为关键,而且也是影响每一节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达到自主学習,才能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做主,通过自身参与、主动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方法,培养能力,促进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行为。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人曾说: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學重在“全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二十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的兴趣,在写作前没有完整的思考,把作文当作一种任务,一旦完成便把它甩在一边,不愿去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也没有养成仔细修改的习惯,而对老师的批改及评语只作一般性的浏览,甚至根本不去理会。学生生活单调枯燥,非常平淡,再加上学生本身很少积极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因此在写作时素材缺乏,甚至无话可说。更严重的是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
期刊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城区及城郊其他学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大幅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最优化劝学  首先,教师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几乎处处都有倾听方面的训练点,我们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和利用一切时机,使小学生养成倾听教师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
期刊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不放心,经常采取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却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
期刊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生动实例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
期刊
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现浅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
期刊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大力倡导“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这一理念的背景下,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开展的活动可以说是轰轰烈烈,表现在场面气势大、参与人数多、活动组织频繁、社会影响广,但实际效果低。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错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