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丽丽 冯亦斐
与欧洲、近东以及北美的研究相比,对东南亚文化历史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好在,随着该地区的重返安宁,对高棉历史的研究即将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历史上全世界最享有盛名的两个季风-雨林文明是古典高棉和古典玛雅。二者皆产生并兴起于带有鲜明雨季和干季且中部土壤贫瘠的热带低地——事实上,这些地区不适于种植他们所依赖的主食作物(高棉主食为稻米,玛雅为玉米)。
这两种复杂的文明在艺术和建筑的许多相似点使得一些杰出的学者声称,玛雅文明在某些部分源于高棉文明。这种假设已经扩散至太平洋两岸,但不幸的是,日期上全错了。柬埔寨国王查耶跋摩二世于公元802年宣称自己为全权君主,从而开启了吴哥帝国的古典高棉时期。此时,古典玛雅文明已经急剧衰落,并且在接下来的世纪里完全瓦解——这发生在吴哥遗址前好几个世纪。不可否认高棉的寺庙、宝塔,与墨西哥西南和危地马拉北部的寺庙、宝塔惊人地相似,但早在公元前200年,玛雅低地就在建造带台阶的寺庙、宝塔和大城市了,而此时大部分东南亚大陆只有简单的带有湖边桩屋的环形村落。
如同早五个世纪消亡的中美洲古典玛雅文明一样,吴哥时期古典高棉文明的消亡也一直存在着很多说法。人们对这两种文明消亡的看法也存在若干的相似性。事实上,早在15世纪,高棉帝国就已经基本瓦解,而柬埔寨的首都也从吴哥迁至暹粒河附近的夸特布拉斯(Quatre-Bras)。一般认为,这个时间大约是1431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泰国入侵中世纪城市吴哥之时(但很多迹象已经让人们怀疑1431年这个时间的正确性)。
一种持续盛行的观点是,国王查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通过在吴哥以及其他地区的大肆兴建而终于导致国力衰退、民力耗竭。
查耶跋摩七世不仅修建了塔布隆寺(Ta Prohm)、圣剑寺、班蒂喀黛(Banteay Kdei)等大型庙宇,更是打造了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巴戎神庙和涅盘宫(Neak Pean)。除了首都之外,他还建造了班特清麻(Banteay Chhmar)、崩密列(Beng Mealea)都城,修建了帝国的大多数公路和客栈,以及100多家医院。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疯狂建筑”耗尽了高棉帝国的劳力和赋税。确实,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建筑群具有甚至接近如此大的规模。
第二种观点是泰国的入侵。13世纪,在对外关系方面,影响柬埔寨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它对吴哥西北部(也就是今日的泰国)的人们控制的削弱。尽管柬埔寨文化影响依旧在中部平原地区很强大,在那里,泰国的首都AYUDHYA曾经建于14世纪,但是柬埔寨的政治控制在消退。曾经向吴哥进贡的王族如素可泰(Sukot’ai)和老挝(Louvo),现在都宣布独立。吴哥再次面临除了东部以外各个方向侵略的脆弱局面。而来自泰国的侵略,实际上,发生在13世纪末期。
据柬埔寨和泰国的编年史记载,14到15世纪之间,暹罗(泰国)军队多次入侵吴哥,破坏了大量的运河系统(它们是吴哥农作物生产的必要保障),并且引进了小乘佛教(它摧毁了曾经支撑整个帝国及其统治者的印度大乘佛教)。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编年体内部还存在很多争议和矛盾的地方,因此,任何基于它们的判断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宗教:温柔的诱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宗教假说。劳伦斯·帕尔么·布里格斯(Lawrence Palmer Briggs),一个编年史的虔诚信者,坚持认为小乘佛教的渗入是导致吴哥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他写道:
比起暹罗军队的入侵和他们对都城的破坏,宗教的改变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建筑艺术的消亡。这种转变是内生的。与其说是暹罗国的战士用暴力的战争征服了他们,不如说是用温柔的宗教诱惑了他们。那些在吴哥灭亡的几十年前甚至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的庙宇处于失修状态、那些吴哥随处可见的神象的系统性破坏,并不是外来的战争侵略就能完全概括的。简而言之,中世纪一度辉煌的高棉文明的终结,与其说是因为外敌的入侵,不如说因为宗教的侵蚀。
然而,很多人指出,这种看起来“较温和”的小乘佛教似乎既没有阻止疾速扩张的泰国对柬埔寨的军事侵略(持续到19世纪中期),也没有阻止柬埔寨进行有力的回击,也没有阻止缅甸人在1563年对暹罗和艾尤塔雅(Ayutthaya)的侵略。它所做到的就是建造不朽的石制寺庙,与皇室崇拜和高棉人民本身都无关。
水去国衰
格罗利耶则倡导,吴哥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城市赖以维持的大规模水利体系的日益衰落。这一水利体系由于长期被忽视而造成淤塞,最终被废弃。
克里斯托佛·鲍狄埃和罗兰·弗莱彻最近的地区调查和挖掘表明,格罗利耶至少是部分正确。雷达影像显示古代沿岸的稻田已经从吴哥中部相对平坦的土地向北扩展到Phnom Kulen的山脚下,原因可能是随着古典时期的进展,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因为将大面积的森林地拿来耕种,吴哥后来的统治者不仅让复杂的水库和运河系统遭受广泛的淤塞,还遭受无法控制的洪灾和侵蚀。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如果是这样(看起来是极有可能的),除了一年一种的地区,以及洞里萨湖边上的泛滥农业之外,水库和运河能支撑每年收获两季水稻(或者更可能的是,通过提供灌溉提高产量),那么他们因水利系统衰竭带来的损失就将会是一场生态灾难。
商业中心的转移
最后需要提到的一个因素是,至少在15世纪以前,古典吴哥所处的一度繁荣的亚洲已经进入了历史学家安东尼·雷德(Anthony Reid)提出的“商业时代”。东南亚真正的繁荣现在依赖于海运城市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而非孤立的内陆大中心——不管这些中心多么繁华。通常在中国商人的手中(以及日本商人,直到Shoguns对外关闭了这个岛国),大批的商品顺流而下,沿着海岸,往返于国家之间。到1431年(这个日期是首都搬离吴哥的一贯说法,但看起来它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柬埔寨的统治者肯定已经意识到从夸特布拉斯地区进行这种贸易要更可行,因为从三角洲乘平底帆船即可轻易到达。
但是,从我们对古典玛雅遗迹的透彻研究中可知,如同生物种类一样,一种文明的衰落通常是因为多种原因,而非一种。其它原因,如宗教范式、军事侵略、人口过多、生态衰败,以及贸易线路的转变结束了柬埔寨和玛雅地区的季风-雨林文明。
后古典时期:衰落和转型
最新的古柬埔寨梵语碑文可追溯到公元1327年,描述了一位新国王的登基。此事件实际上标志着高棉文明的结束。这里所谓的“后古典”,有的也称之为后吴哥时代或柬埔寨历史文化中期——始于登基之日,止于1863年法国保护国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因为学者们的忽略,至今为止它仍是最鲜为人知的时期。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诸如法国远东学院等研究机构因某些合理的原因,将其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典吴哥的研究以及继承前辈们的研究之上。他们恢复了高棉一大部分且重要的历史。
然而现在人们意识到,尽管后古典时期的高棉文化不如往日辉煌,尽管柬埔寨由于受泰国和越南两方的攻击而导致战斗力和领土上的缩减,但这个时期的高棉文化仍然有着与众不同且旺盛的生命力。其最显著的特征有:
君主不再是一个转轮王,而仅仅是柬埔寨的国王。
首都位于洞里萨湖(Great Lake)和三角洲(Delta)之间的多个位置。
木制宝塔和其它庙宇建筑取代了石制寺庙。
国家和祖先的寺庙废弃不用,或者改造为佛教敬奉之处或者长途朝圣的对象。
僧侣统治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高棉语取代古高棉语,成为人们和宫廷的语言。
记录皇家编年史,但很少是当代石制碑文。
诸如吴哥和其它地方的水库和大运河之类的大规模公共工程没有了或废弃了。
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海上贸易发展迅猛。
暹罗在艺术、建筑、戏剧和宫廷生活方面的影响显著。
与欧洲、近东以及北美的研究相比,对东南亚文化历史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好在,随着该地区的重返安宁,对高棉历史的研究即将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历史上全世界最享有盛名的两个季风-雨林文明是古典高棉和古典玛雅。二者皆产生并兴起于带有鲜明雨季和干季且中部土壤贫瘠的热带低地——事实上,这些地区不适于种植他们所依赖的主食作物(高棉主食为稻米,玛雅为玉米)。
这两种复杂的文明在艺术和建筑的许多相似点使得一些杰出的学者声称,玛雅文明在某些部分源于高棉文明。这种假设已经扩散至太平洋两岸,但不幸的是,日期上全错了。柬埔寨国王查耶跋摩二世于公元802年宣称自己为全权君主,从而开启了吴哥帝国的古典高棉时期。此时,古典玛雅文明已经急剧衰落,并且在接下来的世纪里完全瓦解——这发生在吴哥遗址前好几个世纪。不可否认高棉的寺庙、宝塔,与墨西哥西南和危地马拉北部的寺庙、宝塔惊人地相似,但早在公元前200年,玛雅低地就在建造带台阶的寺庙、宝塔和大城市了,而此时大部分东南亚大陆只有简单的带有湖边桩屋的环形村落。
如同早五个世纪消亡的中美洲古典玛雅文明一样,吴哥时期古典高棉文明的消亡也一直存在着很多说法。人们对这两种文明消亡的看法也存在若干的相似性。事实上,早在15世纪,高棉帝国就已经基本瓦解,而柬埔寨的首都也从吴哥迁至暹粒河附近的夸特布拉斯(Quatre-Bras)。一般认为,这个时间大约是1431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泰国入侵中世纪城市吴哥之时(但很多迹象已经让人们怀疑1431年这个时间的正确性)。
一种持续盛行的观点是,国王查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通过在吴哥以及其他地区的大肆兴建而终于导致国力衰退、民力耗竭。
查耶跋摩七世不仅修建了塔布隆寺(Ta Prohm)、圣剑寺、班蒂喀黛(Banteay Kdei)等大型庙宇,更是打造了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巴戎神庙和涅盘宫(Neak Pean)。除了首都之外,他还建造了班特清麻(Banteay Chhmar)、崩密列(Beng Mealea)都城,修建了帝国的大多数公路和客栈,以及100多家医院。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疯狂建筑”耗尽了高棉帝国的劳力和赋税。确实,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建筑群具有甚至接近如此大的规模。
第二种观点是泰国的入侵。13世纪,在对外关系方面,影响柬埔寨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它对吴哥西北部(也就是今日的泰国)的人们控制的削弱。尽管柬埔寨文化影响依旧在中部平原地区很强大,在那里,泰国的首都AYUDHYA曾经建于14世纪,但是柬埔寨的政治控制在消退。曾经向吴哥进贡的王族如素可泰(Sukot’ai)和老挝(Louvo),现在都宣布独立。吴哥再次面临除了东部以外各个方向侵略的脆弱局面。而来自泰国的侵略,实际上,发生在13世纪末期。
据柬埔寨和泰国的编年史记载,14到15世纪之间,暹罗(泰国)军队多次入侵吴哥,破坏了大量的运河系统(它们是吴哥农作物生产的必要保障),并且引进了小乘佛教(它摧毁了曾经支撑整个帝国及其统治者的印度大乘佛教)。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编年体内部还存在很多争议和矛盾的地方,因此,任何基于它们的判断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宗教:温柔的诱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宗教假说。劳伦斯·帕尔么·布里格斯(Lawrence Palmer Briggs),一个编年史的虔诚信者,坚持认为小乘佛教的渗入是导致吴哥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他写道:
比起暹罗军队的入侵和他们对都城的破坏,宗教的改变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建筑艺术的消亡。这种转变是内生的。与其说是暹罗国的战士用暴力的战争征服了他们,不如说是用温柔的宗教诱惑了他们。那些在吴哥灭亡的几十年前甚至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的庙宇处于失修状态、那些吴哥随处可见的神象的系统性破坏,并不是外来的战争侵略就能完全概括的。简而言之,中世纪一度辉煌的高棉文明的终结,与其说是因为外敌的入侵,不如说因为宗教的侵蚀。
然而,很多人指出,这种看起来“较温和”的小乘佛教似乎既没有阻止疾速扩张的泰国对柬埔寨的军事侵略(持续到19世纪中期),也没有阻止柬埔寨进行有力的回击,也没有阻止缅甸人在1563年对暹罗和艾尤塔雅(Ayutthaya)的侵略。它所做到的就是建造不朽的石制寺庙,与皇室崇拜和高棉人民本身都无关。
水去国衰
格罗利耶则倡导,吴哥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城市赖以维持的大规模水利体系的日益衰落。这一水利体系由于长期被忽视而造成淤塞,最终被废弃。
克里斯托佛·鲍狄埃和罗兰·弗莱彻最近的地区调查和挖掘表明,格罗利耶至少是部分正确。雷达影像显示古代沿岸的稻田已经从吴哥中部相对平坦的土地向北扩展到Phnom Kulen的山脚下,原因可能是随着古典时期的进展,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因为将大面积的森林地拿来耕种,吴哥后来的统治者不仅让复杂的水库和运河系统遭受广泛的淤塞,还遭受无法控制的洪灾和侵蚀。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如果是这样(看起来是极有可能的),除了一年一种的地区,以及洞里萨湖边上的泛滥农业之外,水库和运河能支撑每年收获两季水稻(或者更可能的是,通过提供灌溉提高产量),那么他们因水利系统衰竭带来的损失就将会是一场生态灾难。
商业中心的转移
最后需要提到的一个因素是,至少在15世纪以前,古典吴哥所处的一度繁荣的亚洲已经进入了历史学家安东尼·雷德(Anthony Reid)提出的“商业时代”。东南亚真正的繁荣现在依赖于海运城市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而非孤立的内陆大中心——不管这些中心多么繁华。通常在中国商人的手中(以及日本商人,直到Shoguns对外关闭了这个岛国),大批的商品顺流而下,沿着海岸,往返于国家之间。到1431年(这个日期是首都搬离吴哥的一贯说法,但看起来它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柬埔寨的统治者肯定已经意识到从夸特布拉斯地区进行这种贸易要更可行,因为从三角洲乘平底帆船即可轻易到达。
但是,从我们对古典玛雅遗迹的透彻研究中可知,如同生物种类一样,一种文明的衰落通常是因为多种原因,而非一种。其它原因,如宗教范式、军事侵略、人口过多、生态衰败,以及贸易线路的转变结束了柬埔寨和玛雅地区的季风-雨林文明。
后古典时期:衰落和转型
最新的古柬埔寨梵语碑文可追溯到公元1327年,描述了一位新国王的登基。此事件实际上标志着高棉文明的结束。这里所谓的“后古典”,有的也称之为后吴哥时代或柬埔寨历史文化中期——始于登基之日,止于1863年法国保护国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因为学者们的忽略,至今为止它仍是最鲜为人知的时期。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诸如法国远东学院等研究机构因某些合理的原因,将其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典吴哥的研究以及继承前辈们的研究之上。他们恢复了高棉一大部分且重要的历史。
然而现在人们意识到,尽管后古典时期的高棉文化不如往日辉煌,尽管柬埔寨由于受泰国和越南两方的攻击而导致战斗力和领土上的缩减,但这个时期的高棉文化仍然有着与众不同且旺盛的生命力。其最显著的特征有:
君主不再是一个转轮王,而仅仅是柬埔寨的国王。
首都位于洞里萨湖(Great Lake)和三角洲(Delta)之间的多个位置。
木制宝塔和其它庙宇建筑取代了石制寺庙。
国家和祖先的寺庙废弃不用,或者改造为佛教敬奉之处或者长途朝圣的对象。
僧侣统治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高棉语取代古高棉语,成为人们和宫廷的语言。
记录皇家编年史,但很少是当代石制碑文。
诸如吴哥和其它地方的水库和大运河之类的大规模公共工程没有了或废弃了。
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海上贸易发展迅猛。
暹罗在艺术、建筑、戏剧和宫廷生活方面的影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