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职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198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已经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像语文、英语和数学一样成为一门人人必须掌握的共同基础课,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无异是新的“文盲”。在温家宝总理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特色下,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与本专业的紧密结合整合,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
  首先,看一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具体应用
  (一)多媒体教育的综合应用
  1.创设美妙情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画面、直观生动的影像和灵活多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教学方式灵动,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未知世界探寻的过程。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动态显示,图文并貌、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
  3.人机交互功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人机交互功能,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都能获得教学反馈,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教育的显著应用
  网络远距离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目前,网络远距离教学之所以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原因除网络技术本身的迅猛发展和以上三个特点外,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可控性(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可控性)。
  (三)在特殊教育中的方便应用
  2008年,中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万,2009年将实现招生860万,超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中职也有急待提高的现状,就课程设置方面来讲有待提高,因为大部学生是初中生,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有掌握最高端的技能,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需要再进一步学习职业课程;就学历方面也需要提高,现在用人单位虽然以能力和技能为主进行招聘人员,但是学历是就业人员的敲门砖,中专学历显然已经不行了,现在的专科生和本科越来越多。
  第三,信息技术课程与中职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
  (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1.设备沉旧无法满足需求,硬件更新太慢,软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流行。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加大调入,师生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应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进行样本教材的开发,找到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感兴趣的教材。
  3.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应该大力从社会各界聘请专业教师,并集中将本校教师送到企业去实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的结合
  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办法,在这里我仅对本校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简单介绍一下。
  1.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握结构和弹性的“度”。例如不同专业学生在开设了共同的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可以再开设一些与专业结合紧密的一些其它的计算机课程。
  2.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多花些心思,做一些精巧的课件,在导入课这一部分做一些好的尝试,这一部分是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做好这一部分可以使课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
  3.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课搬到学生的实训场所去。具体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去,就是将枯燥的专业课程先用计算机手段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减少实践操作中的盲目性,同时也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第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
  在当前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书上没有的环节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留白,学生应该学会思考并发现问题,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程序设计课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之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计算机基础中加大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自己进行归纳和研究,再使用程序语言课来巧妙的实际解决这个问题。
  3.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将脑和手完善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操作环境和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再总结问题,以后再接触类似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
  总之,针对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大胆对信息技术学科和专业具体课程设置进行完美结合,可以使当前的中职教育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美术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定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未来的需要、也是教育得以完善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种需要不单是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艺,更重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回顾自己从事美术教学的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育人。加强教学  1.現行中学美术教材、突破了“以绘画为中心
期刊
一、营造校园内环境教育氛围  1.注重美化皎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教育的隐性功能,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良好素質。因此,我们注意在自己的学校里创设优美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校园美丽起来。我们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美化、净化学校环境,如加
期刊
我原是一名村小的音乐老师,在为迎接省里的质量万里行被调到镇所在的中学教音乐,在我对老教材还没有完全吃透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就是音乐课程改革这个大潮。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多年来教研员亲临课堂的指导下,我在音乐教学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我走出窘境,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有了几点稚嫩的想法。这是我在同行万秀波老师的博客里看到的一则教学随笔:今天上第五节是初三的音乐课,在讲变奏抄谱时,我发现学生出现一
期刊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就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首先“育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把学
期刊
细节虽小,却铸就完美。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滴水,用顯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这句话形象而富有哲理的概括了细节的重要性,强调了细节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是教育生涯中永恒的追求,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因此关注教学细节的教师,定会成为成功的教师。  记得初为人师的我并不懂得这一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必须关注的问题。  学困生由于生活的经历、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学习
期刊
差生都是老师们头痛的一大难题,他们有惰性,成绩不好纪律涣散,甚至影响到良好班风的形成。他们往往躲在被遗忘的角落,自卑,甚至用一些违纪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存在和不满。谁克服了差生,谁就能管好一个班级。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了,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掌握差生心理,建立师生感情。  一、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
期刊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善于根据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地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大大提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
期刊
去年我们全校新学习了第三套广播体操,为了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号召全体师生共同学习。作为班主任更要率先垂范,边学边教本班学生,最后全校验收,集体展示。平时爱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我,自认聪明又有方法,学东西一定快。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同学都比我快得多,甚至是几个平时我认为在物理学科中的差生。  我有些不服气,晚上回家看视频偷偷学习,一定要超过他们,结果还是不如他们做的好。我思考这其中的奥秘之处,
期刊
一、主体性教学的课堂特征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阵地。主体性教学在主体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和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以下特征:  1.主动参与。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