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过于重视,从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有情感与素质方面的要求。这就无形中要求我们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教学无疑成为情感教育的最佳基地。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渗入
一、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导入中
情感性导入语起到的正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的作用。讲授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教师的导入语不妨选用情感性导入语。走进教室后,不要马上讲话,先调整面部表情,使之与表达内容的感情相协调,未曾开口先有情。然后情以物遣,辞以情发。如在《长恨歌》一文的教学时,走上讲台,先扫视整个教室,表情凝重,然后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地说:“‘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愿望。也许,唯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正的永恒。”寥寥几句导入语使整个课堂沉浸在对白居易的无比崇敬与对《长恨歌》的无限想象之中,学生、教师与作者的感情很快产生了共鸣。
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让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如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字熔铸了鲁迅先生正直、忧愤的思想情感,因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去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作者的悲愤之情”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情感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课文上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发现。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既净化了他们的性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获得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让情感教育渗入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中
情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传授与引导中,更应该贯穿于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之中,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所有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教育。
如杜甫《登高》这篇诗歌,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练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那么,这里的悲,除了秋之悲,还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呢?此时,学生开始发散思维,结合诗文及作者生平,用自己的情感体悟去感受杜甫当时的情感状态。这样的问题设置,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答案定会不一而足。最后,教师引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此联的分析作结:“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最后评点学生的答案。
而课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突出情感教育。如果不重视情感教育的引导与巩固,学生获得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阅历尚浅,平时较少关注生活,对世间的一切全靠感性的激情去理解与表达,这样观点易于片面,甚至偏激。所以,教师布置恰当的情感性作业,不但能使他们的感情得以内省,情感也必会随之强化,使他们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
让情感教育悄悄走进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并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悟。这样无形之中不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完善了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渗入
一、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导入中
情感性导入语起到的正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的作用。讲授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教师的导入语不妨选用情感性导入语。走进教室后,不要马上讲话,先调整面部表情,使之与表达内容的感情相协调,未曾开口先有情。然后情以物遣,辞以情发。如在《长恨歌》一文的教学时,走上讲台,先扫视整个教室,表情凝重,然后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地说:“‘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愿望。也许,唯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正的永恒。”寥寥几句导入语使整个课堂沉浸在对白居易的无比崇敬与对《长恨歌》的无限想象之中,学生、教师与作者的感情很快产生了共鸣。
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让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如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字熔铸了鲁迅先生正直、忧愤的思想情感,因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去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作者的悲愤之情”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情感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课文上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发现。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既净化了他们的性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获得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让情感教育渗入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中
情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传授与引导中,更应该贯穿于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之中,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所有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教育。
如杜甫《登高》这篇诗歌,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练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那么,这里的悲,除了秋之悲,还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呢?此时,学生开始发散思维,结合诗文及作者生平,用自己的情感体悟去感受杜甫当时的情感状态。这样的问题设置,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答案定会不一而足。最后,教师引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此联的分析作结:“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最后评点学生的答案。
而课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突出情感教育。如果不重视情感教育的引导与巩固,学生获得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阅历尚浅,平时较少关注生活,对世间的一切全靠感性的激情去理解与表达,这样观点易于片面,甚至偏激。所以,教师布置恰当的情感性作业,不但能使他们的感情得以内省,情感也必会随之强化,使他们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
让情感教育悄悄走进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并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悟。这样无形之中不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完善了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