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思潮对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培养小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在新时期,国家对小学生的德育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观,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注意对策,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走向正道,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将自我教育與模范引领相结合
自我教育是德育中一种重要的策略,“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活动。”传统的德育注重对学生的灌输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而效率低下,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在新时期背景下,德育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虽然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较弱,但是,德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握德育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在小学德育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运用抽象的理论说教,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妨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直观化,以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比如可以运用电影教育、榜样教育来实现德育目标。
同时,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完善德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品素养。学生通过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形成遵守社会道德秩序,主动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把社会对道德的需求、准则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准则,从而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自我教育。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果单纯依靠自我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中,老师的外力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外力作用就是榜样示范的作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的道理,在德育中,就要找准这个支点,给小学生的德育寻找到新突破口。
这里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德育中体现为老师的人格魅力的示范,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榜样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将德育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古人讲究“知行合一”,注重行对知的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因为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教师一定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要明白德育非一人之功,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来。“教育”一词的含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书与育人二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除了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要通过实践的手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做到实践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呢?
一是将实践活动引入德育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课堂中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道德行为准则。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对德育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德育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垃圾》一节内容时,老师可设计情境,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垃圾的认识,之后做好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垃圾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认识到垃圾的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如何将垃圾变为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样,学生的公益心会得到提升,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践促进了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二是让德育课堂教学能够“走出去”。在新时期背景下,德育要拓展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思想得到熏陶,境界得到提升。在设计社会化教学活动时,老师要精心设计方案,预设学生在实践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比如每周参加升旗仪式,听国旗下的讲话,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参加社区敬老院的服务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起尊老爱幼的社会良知;参与社区卫生大扫除活动,让他们树立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让他们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知行结合,提升德育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为社会需要和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2]张淑英,王新禄,于捷.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机的把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9).
[3]陈卫红,王静华.文化为纲爱心为线育人为本:广州市珠海区实验小学德育工作探新[J].教育导刊,2011(9).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在新时期,国家对小学生的德育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观,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注意对策,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走向正道,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将自我教育與模范引领相结合
自我教育是德育中一种重要的策略,“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活动。”传统的德育注重对学生的灌输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而效率低下,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在新时期背景下,德育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虽然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较弱,但是,德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握德育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在小学德育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运用抽象的理论说教,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妨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直观化,以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比如可以运用电影教育、榜样教育来实现德育目标。
同时,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完善德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品素养。学生通过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形成遵守社会道德秩序,主动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把社会对道德的需求、准则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准则,从而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自我教育。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果单纯依靠自我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中,老师的外力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外力作用就是榜样示范的作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的道理,在德育中,就要找准这个支点,给小学生的德育寻找到新突破口。
这里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德育中体现为老师的人格魅力的示范,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榜样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将德育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古人讲究“知行合一”,注重行对知的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因为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教师一定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要明白德育非一人之功,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来。“教育”一词的含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书与育人二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除了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要通过实践的手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做到实践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呢?
一是将实践活动引入德育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课堂中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道德行为准则。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对德育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德育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垃圾》一节内容时,老师可设计情境,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垃圾的认识,之后做好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垃圾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认识到垃圾的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如何将垃圾变为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样,学生的公益心会得到提升,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践促进了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二是让德育课堂教学能够“走出去”。在新时期背景下,德育要拓展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思想得到熏陶,境界得到提升。在设计社会化教学活动时,老师要精心设计方案,预设学生在实践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比如每周参加升旗仪式,听国旗下的讲话,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参加社区敬老院的服务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起尊老爱幼的社会良知;参与社区卫生大扫除活动,让他们树立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让他们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知行结合,提升德育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为社会需要和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2]张淑英,王新禄,于捷.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机的把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9).
[3]陈卫红,王静华.文化为纲爱心为线育人为本:广州市珠海区实验小学德育工作探新[J].教育导刊,2011(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