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糊性是委婉语的主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传递一些不宜直接表达的信息,便使用委婉的方式,通过语言中这只“无形的手”搭起传递信息的桥梁。“死亡”是人们最忌讳直接提及的词语,这在东西方具有显著的共性。关于死亡非直接的、暗示性的表达方式枚不胜举,它是委婉语最典型、最多样化的一种。本文受伍铁平关于委婉语研究得出的四种机制所启发,着重从文化和语境两个纬度,解读英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特征及差别性。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义;模糊性;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34-02
一、引言
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而古今中外的禁忌语中,最典型的是对“死亡”现象的禁忌。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人在死亡面前总是感到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力量,中西方各民族都不愿直接提及它,但有时又不得不提,因而改用另一种间接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死亡”这个概念。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400多种,而汉语更加丰富,多达480多种(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在日常生活中,委婉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福勒(H.W.Fowler)在其Adictionary ofModem English Usage(《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65)中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一种适度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吴铁平教授领先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分析了委婉语,并指出“婉词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吴铁平,1999).此外,关于委婉语与模糊性的关系的文章很少,仅零星散见于一些杂志和学报上。本文拟从死亡委婉语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解读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二、委婉语的基本特征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吴铁平,1999)。模糊性是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或行为必须得确切地表达出来,否则就会导致不愉快,借助委婉语的模糊性,却可以避免或降低不快。模糊性是委婉语的基础,是实现其交际功能的手段。吴教授认为委婉语有四种形成机制:(1)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2)用同属一个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3)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4)用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其中第四类还可分成:包含、相邻、比喻和从婉指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功能出发产生的委婉语四类。
但我认为这四种机制并不全适用于死亡委婉语。因为“死亡”,与“die”都是精确词,故第二、三类委婉语产生机制在死亡委婉语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将从第一、四类出发,并结合文化和语境来解读英汉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三、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运用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死亡委婉语主要使用语义模糊手段。语义模糊就是把一些秘而不宣或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在语义上进行淡化、泛化和模糊化。
(一)用模糊词婉指精确词
英汉中均有不少死亡委婉语是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的。鲁迅《阿长于<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怎样才谓之老,何谓“老人”、“老成”、“老油条”和“老豆腐”,不同的人均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老了”的东西一旦“老”过了头则必定会“死”。老与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两个相邻的模糊集,人老到了一定程度会死亡,因此可以用“老掉了”这个模糊词来婉指“死掉了”这个精确词。比如《红楼梦》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中的“那件东西”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它用来婉指精确词“棺材”。
英语也常用模糊词来婉指精确词。如“He has gone.”“go”是一个很模糊的词语。它本身并不能说明“he”是怎么“go”的,“go”去了哪里,且为什么不说“Hehaswalked”或“Hehasran”呢。这是因为“go”的模糊级别远大于“walk”和“ran”,且人死了之后是无法走路的,更别说跑。但“死了”与“走了”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死了”即从此离开这个世界,而“走了”也表示“离开了一个地方”,两者均有离开之意。用“go”来婉指“die”能产生很大的模糊性,起到很大的委婉效果,同时劝慰了别人“他只不过是走了”。
(二)用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
在英汉死亡委婉语中,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用一个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的。下面分别从这类机制的三种关系类型来解读其模糊性。
1、包含关系
(1)处所上的包含关系
如北京火葬场位于八宝山,在北京口语中经常用“上八宝山”婉指“上火葬场”或“死”。“拜山”即指拜祭故人的墓。山要比墓大得多,且墓在山上,因此两者是一种包含关系。“拜山”这个词大大掩盖、模糊了“拜墓”的概念,达到了委婉的效果。相同的用法还有“入地、归土、归山”等等。
在英美等国家,墓地周围常有雏菊(daisy)开放,因此在英语中有含daisy的死亡委婉语,如to push up the daisies(托起雏菊),tocount the daisies(数菊花),hide one’s name under daisies(隱名于雏菊之下)等等。此外,还有“got to one’s grass(走向自己的草地)等等。
(2)身体部位上的包含关系
汉语中不少表示死亡含义的表达均用身体某一部位来婉指,如“翘辫子”、“伸腿”、“蹬脚”、“闭眼”、“断气”、和“心脏停止了跳动”等。其中,“辫子”、“腿”、“脚”、“眼”、“心脏”和“气”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用这些词来喻指死亡能转移人的注意力,起到委婉的效果。在英语中也有不少,如“breathe one’slast”,“rumupone’s toes(伸脚趾)”、to close one’s eyes(闭眼),kickthe bucket(翘辫子)”.
2、相邻关系
吴铁平的委婉语四种机制中所指的相邻关系是指用表相邻器官的词婉指要避讳指到的器官。但我认为还有另一种相邻关系,即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借用表植物、天体等死亡的词来婉指人类的死亡,如“凋逝”、“凋谢”、“萎绝”、“萎谢”、“薪尽”、“陨落”、“星陨”等。
英美人吃饭惯用刀叉(knife and fork),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若一个人交出了自己的刀叉,就意味着这个人已死。因而当听到“He has laid down his knife and fork”时,就知道“Hehasdied”.但汉语没有用“筷子”一词来形容死亡的。
3、比喻关系 比喻就是根据禁忌事物的特点,将其描绘成具有相同特点可接受的事物。汉语中有用“土馒头”谕指“墓”的,因为土葬后要立坟,立的坟很像馒头,于是就产生了这一形象的委婉语。在近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朱传杰就把给他干爹“跺爷”送终比喻成帮他“搬家”。英语中有用“a beautiful memory picture”,“a slumberrobe”,“a reposing room”,“slumber room”,“viewing room”,“casket”等委婉语来谕指殡仪馆的。
四、模糊与文化
有些死亡委婉语本身不模糊,且有些本身是精确词,但却可以婉指死亡,且能把“死亡”这个概念淡化、模糊化,这得依赖“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比如,“死亡”与宗教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多神论信仰的国家,人们常用成仙成佛来指人的死亡。神仙在中国人的眼里并不是不可超越的。中国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不断修炼就可长生不老。道教所谓的仙人指长生不老而又变化神通的人,因此有把死称为“羽化升天,蝉脱,登仙,迁神,化鹤,驾鹤西去,仙游”等说法。而主张“神人同体”的佛教则有“归真,成佛,坐化,人寂,迁形,寂灭”等委婉语。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但因祖先违背上帝的意旨,偷食禁果而犯下了“原罪”,“原罪”世代相传,以致人一出生就是罪人。基督徒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能否得救,能否进入天堂为中心。因而有如“return to earth,pay the debt of nature,Abraham’s bosom,lie in Abraham’s bosom,go to heaven,bewith God等委婉語。
由上可见,诸如“成佛”与“go to heaven”之类词语本身并不指“死亡”,但通过文化的联系,却可指代“死亡”与“die”。且同时也淡化及模糊了“死亡”的概念,最终达到委婉的效果。
五、模糊与语境合作
委婉语的模糊应有个度。这个度的标准即不偏离,不背离本意,不影响交际。正如刘纯豹所言,要“若即若离”,“即”就是达意,“离”就是保持距离,即委婉语的本意既要与委婉语有关,又要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即“距离产生美”。但在实际交际中,仍有不少委婉语本身就很模糊,像“He has gone”与“他走了”。也有些词本身不模糊,但用起来却能产生很大的模糊性,如“上八宝山了”。这种情况有时可通过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判断,但也有文化所解释不了或暂时解释不了的,这时就得通过语境。
语言使用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任何孤立的语言都无意义。委婉语也不例外。它所追求的“若即若离”都与语境密切相关。“离”可通过吴铁平所说的四种机制来实现,而“即”则需要语境来消除委婉语的模糊语义。何兆熊教授认为,语境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朱跃,(语义论),2006)。即如果是书面语,得通过上下词或上下文判断,若在口语中,要根据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说话人的面部表情等来判断。如当说话人很开心地说“He has gone”时,听话人恐怕不会认为说话人其实在说“He has died”.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委婉语语义的模糊性,达到“即”的效果。
六、结论
综上所述,英汉死亡委婉语均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它们均通过模糊性来达到委婉效果。因此模糊是委婉语的途径,也是委婉语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委婉语要达到既模糊而又达意的效果,得借助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在中间为两者搭桥,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但一般来说,常人很难通晓所有委婉语的文化背景,为了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话语双方就得根据语境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义;模糊性;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34-02
一、引言
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而古今中外的禁忌语中,最典型的是对“死亡”现象的禁忌。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人在死亡面前总是感到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力量,中西方各民族都不愿直接提及它,但有时又不得不提,因而改用另一种间接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死亡”这个概念。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400多种,而汉语更加丰富,多达480多种(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在日常生活中,委婉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福勒(H.W.Fowler)在其Adictionary ofModem English Usage(《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65)中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一种适度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吴铁平教授领先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分析了委婉语,并指出“婉词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吴铁平,1999).此外,关于委婉语与模糊性的关系的文章很少,仅零星散见于一些杂志和学报上。本文拟从死亡委婉语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解读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二、委婉语的基本特征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吴铁平,1999)。模糊性是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或行为必须得确切地表达出来,否则就会导致不愉快,借助委婉语的模糊性,却可以避免或降低不快。模糊性是委婉语的基础,是实现其交际功能的手段。吴教授认为委婉语有四种形成机制:(1)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2)用同属一个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3)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4)用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其中第四类还可分成:包含、相邻、比喻和从婉指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功能出发产生的委婉语四类。
但我认为这四种机制并不全适用于死亡委婉语。因为“死亡”,与“die”都是精确词,故第二、三类委婉语产生机制在死亡委婉语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将从第一、四类出发,并结合文化和语境来解读英汉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三、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运用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死亡委婉语主要使用语义模糊手段。语义模糊就是把一些秘而不宣或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在语义上进行淡化、泛化和模糊化。
(一)用模糊词婉指精确词
英汉中均有不少死亡委婉语是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的。鲁迅《阿长于<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怎样才谓之老,何谓“老人”、“老成”、“老油条”和“老豆腐”,不同的人均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老了”的东西一旦“老”过了头则必定会“死”。老与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两个相邻的模糊集,人老到了一定程度会死亡,因此可以用“老掉了”这个模糊词来婉指“死掉了”这个精确词。比如《红楼梦》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中的“那件东西”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它用来婉指精确词“棺材”。
英语也常用模糊词来婉指精确词。如“He has gone.”“go”是一个很模糊的词语。它本身并不能说明“he”是怎么“go”的,“go”去了哪里,且为什么不说“Hehaswalked”或“Hehasran”呢。这是因为“go”的模糊级别远大于“walk”和“ran”,且人死了之后是无法走路的,更别说跑。但“死了”与“走了”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死了”即从此离开这个世界,而“走了”也表示“离开了一个地方”,两者均有离开之意。用“go”来婉指“die”能产生很大的模糊性,起到很大的委婉效果,同时劝慰了别人“他只不过是走了”。
(二)用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
在英汉死亡委婉语中,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用一个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的。下面分别从这类机制的三种关系类型来解读其模糊性。
1、包含关系
(1)处所上的包含关系
如北京火葬场位于八宝山,在北京口语中经常用“上八宝山”婉指“上火葬场”或“死”。“拜山”即指拜祭故人的墓。山要比墓大得多,且墓在山上,因此两者是一种包含关系。“拜山”这个词大大掩盖、模糊了“拜墓”的概念,达到了委婉的效果。相同的用法还有“入地、归土、归山”等等。
在英美等国家,墓地周围常有雏菊(daisy)开放,因此在英语中有含daisy的死亡委婉语,如to push up the daisies(托起雏菊),tocount the daisies(数菊花),hide one’s name under daisies(隱名于雏菊之下)等等。此外,还有“got to one’s grass(走向自己的草地)等等。
(2)身体部位上的包含关系
汉语中不少表示死亡含义的表达均用身体某一部位来婉指,如“翘辫子”、“伸腿”、“蹬脚”、“闭眼”、“断气”、和“心脏停止了跳动”等。其中,“辫子”、“腿”、“脚”、“眼”、“心脏”和“气”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用这些词来喻指死亡能转移人的注意力,起到委婉的效果。在英语中也有不少,如“breathe one’slast”,“rumupone’s toes(伸脚趾)”、to close one’s eyes(闭眼),kickthe bucket(翘辫子)”.
2、相邻关系
吴铁平的委婉语四种机制中所指的相邻关系是指用表相邻器官的词婉指要避讳指到的器官。但我认为还有另一种相邻关系,即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精确词婉指另一个精确词。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借用表植物、天体等死亡的词来婉指人类的死亡,如“凋逝”、“凋谢”、“萎绝”、“萎谢”、“薪尽”、“陨落”、“星陨”等。
英美人吃饭惯用刀叉(knife and fork),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若一个人交出了自己的刀叉,就意味着这个人已死。因而当听到“He has laid down his knife and fork”时,就知道“Hehasdied”.但汉语没有用“筷子”一词来形容死亡的。
3、比喻关系 比喻就是根据禁忌事物的特点,将其描绘成具有相同特点可接受的事物。汉语中有用“土馒头”谕指“墓”的,因为土葬后要立坟,立的坟很像馒头,于是就产生了这一形象的委婉语。在近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朱传杰就把给他干爹“跺爷”送终比喻成帮他“搬家”。英语中有用“a beautiful memory picture”,“a slumberrobe”,“a reposing room”,“slumber room”,“viewing room”,“casket”等委婉语来谕指殡仪馆的。
四、模糊与文化
有些死亡委婉语本身不模糊,且有些本身是精确词,但却可以婉指死亡,且能把“死亡”这个概念淡化、模糊化,这得依赖“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比如,“死亡”与宗教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多神论信仰的国家,人们常用成仙成佛来指人的死亡。神仙在中国人的眼里并不是不可超越的。中国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不断修炼就可长生不老。道教所谓的仙人指长生不老而又变化神通的人,因此有把死称为“羽化升天,蝉脱,登仙,迁神,化鹤,驾鹤西去,仙游”等说法。而主张“神人同体”的佛教则有“归真,成佛,坐化,人寂,迁形,寂灭”等委婉语。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但因祖先违背上帝的意旨,偷食禁果而犯下了“原罪”,“原罪”世代相传,以致人一出生就是罪人。基督徒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能否得救,能否进入天堂为中心。因而有如“return to earth,pay the debt of nature,Abraham’s bosom,lie in Abraham’s bosom,go to heaven,bewith God等委婉語。
由上可见,诸如“成佛”与“go to heaven”之类词语本身并不指“死亡”,但通过文化的联系,却可指代“死亡”与“die”。且同时也淡化及模糊了“死亡”的概念,最终达到委婉的效果。
五、模糊与语境合作
委婉语的模糊应有个度。这个度的标准即不偏离,不背离本意,不影响交际。正如刘纯豹所言,要“若即若离”,“即”就是达意,“离”就是保持距离,即委婉语的本意既要与委婉语有关,又要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即“距离产生美”。但在实际交际中,仍有不少委婉语本身就很模糊,像“He has gone”与“他走了”。也有些词本身不模糊,但用起来却能产生很大的模糊性,如“上八宝山了”。这种情况有时可通过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判断,但也有文化所解释不了或暂时解释不了的,这时就得通过语境。
语言使用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任何孤立的语言都无意义。委婉语也不例外。它所追求的“若即若离”都与语境密切相关。“离”可通过吴铁平所说的四种机制来实现,而“即”则需要语境来消除委婉语的模糊语义。何兆熊教授认为,语境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朱跃,(语义论),2006)。即如果是书面语,得通过上下词或上下文判断,若在口语中,要根据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说话人的面部表情等来判断。如当说话人很开心地说“He has gone”时,听话人恐怕不会认为说话人其实在说“He has died”.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委婉语语义的模糊性,达到“即”的效果。
六、结论
综上所述,英汉死亡委婉语均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它们均通过模糊性来达到委婉效果。因此模糊是委婉语的途径,也是委婉语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委婉语要达到既模糊而又达意的效果,得借助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在中间为两者搭桥,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但一般来说,常人很难通晓所有委婉语的文化背景,为了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话语双方就得根据语境来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