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课程评价定义的理解,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对比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就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评价 现状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94-02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教师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1]。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2]。中共中央与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纲要为学校体育改革目标定位确定了方向,也为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设定了教育背景。
当前,体育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是这场改革的难点、焦点和热点,亟待理论上的突破。笔者通过查阅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聚焦我国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对比分析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重点分析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正在进行中的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体育课程评价的内涵与目的功能
1.体育课程评价的内涵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来看,教育评价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评价到测量,又从测量到评价的发展过程。从目的上看,测量和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教育测量最关心的是教育效果的数量化,而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目标及其价值的作用服务。美国从1933-1940经过八年的评价实践也被称为“教育评价运动”,总结出评价的本质,其中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的程度的过程[3]。”
教育评价的内涵是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主要与评价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评价的理解不同有关,因而泰勒认为:“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测量是它的手段。”克龙巴赫(L.J.Cronbach)认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状态、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4]。”得雷斯(P.Dressel)认为:“所谓评价,就是决定某种活动、目的及程序的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目的的明确化、收集有关合适的情报、决策等三个阶段。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的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5]。”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1981年对教育评价所下的定义是,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方案、项目或教学材料等事物的价值或优缺点的系统调查。我国教育工作者则将教育评价的概念表述为:所谓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6]。
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对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教学与体育学习等层面对体育课程评价进行了定义,如毛振民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7]。”佟铸等认为:“从狭义的范围讲,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8]。”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通常我们将体育课程评价定义为:根据体育课程目标,通过系统、科学地全面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体育教育信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体育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
2.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功能
教育评价活动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6]。评价目的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指导性”理论组成部分,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决定的,是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建立的。
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目的。课程评价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对学生“三基”以及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的合理评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他们,为他们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善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有学生因素的影响,但责任在教师,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利用相关信息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力求使教学活动有效的进行。第三,强化管理,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在对体育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测量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找出体育课程实施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对以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使体育教学实践更为合理。
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
1.体育课程评价本质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学生所获得的体能、技能及运动知识方面,许多人往往把考试看作是教育评价——分数评价,这是把教育测量当作教育评价的典型表现。师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评价而评价,失去了评价的其他功能,以一个人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来评价体育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学习结果用近似完美的各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进行精确量化,这种评价其核心是追求对技术的有效控制和改进[9]。对评价本质认识的偏差,导致学校体育演变成竞技体育的训练场,学生为了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为了学会规范的运动技能,为了考试而在运动着,学生丰富的个性湮没于其中,在运动中难以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所倡导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都只是个空洞的口号,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远离体育。
2. 评价主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直线式和单一化的,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被评价者仅仅只有学生,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导致教师无法有效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也就无法突显出评价是动态性的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大多数体育教师常深有感触:有些运动能力强、竞技意识浓厚的学生不用苦练甚至不练,参加各项身体素质的考核也能得高分,分数不能表明他们的真实水平,体育课堂考试对他们形同虚设,他们潜在的运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于另一些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再怎么练,尽管主观上十分努力,也摆脱不了尴尬的场面。忽视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缺失。
3.评价内容标准化,评价手段简单化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提出在考评上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其内涵是指体育成绩评定应包括学习态度、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与技能四个方面,按一定的评分比例,综合评定体育成绩。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背后,充满了不合理和不公平,只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却无法了解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无法了解学生自我愿望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作用,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严重挫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实施至今,这种单一的定量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已越来越显出了它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对学习过程熟视无睹,评价会以偏代全、以点代面,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平,失去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评价体系只有结果考核,缺少过程考核,只重视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难以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忽视定性评价,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难以体现出来。
4.课外体育活动跟踪力度不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大一大二期间开设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期间学生自愿选择体育选修课,对大三大四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监测力度不够,体育锻炼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科学监控,真正体现体育健身的价值所在,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治愈抑郁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在目前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过程中,因为过分注重成绩,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了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畏难情绪,适得其反,在体育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心理健康程度怎样体现?其标准在一、二次考试中用分数难以定论,学校体育通过何种手段来监测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而达到人与体育锻炼和谐发展,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空白。
三、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1.评价突显“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价值观
“课程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10]。”体育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健康,所以健康应该贯穿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全部,课程评价也应如此,“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原则。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获得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11]。体育教育讲究人主动的体育参与,其教育价值也体现于此,通过大学生的主动运动参与,进行相关的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通过运动参与,增长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意识;通过参与,形成对体育的良好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产生相应的兴趣,逐步发展为较为恒久的体育爱好。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个体差异
评价是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可见评价不仅是教学结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应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体,让参与者与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因而评价对象不仅有学生还应该有教师。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通常需要多位学生的共同参与,或者需要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完成(如球类比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考核小组评(老师和学生)。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克服了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使评价方式更科学、合理。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
现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对体育的感受各不相同,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不同,采用不同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或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平的待遇,而没有受到情感的创伤。
3.评价内容多样化,依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当前美、日两国的体育教学评价都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工具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纸测、技术技能测试,也有教师观察、发展档案袋、日志和师生讨论等,力求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整体情况。
大学体育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而从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应用将会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并在现有的评价内容的基础,将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体育意识,参与程度等方面也纳入评价体系里。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可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评价手段穿插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阶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过程中能否努力克服和战胜胆怯、自卑,树立自信;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坚持学习与锻炼;能否尊重与理解教师和他人并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敢于承担责任;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些都应该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出席全国教师优秀代表座谈会[EB]http :/ / www.sjzdaily.com.cn 2007.9.10.
[2] 中共中央七号文件.[EB].http:/ / www.qsg.cn/2008/ yg2ty/ Show Article. asp ? ArticleID:212.
[3] 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 (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62-263.
[4] 永野重史.教育评价论 (日文版)[M] 1984年版:6.
[5] 庆伊富厂等.大学评价研究 (日文版)[M]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10.
[6]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5.
[7] 毛振民主编.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8] 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与改革趋势 [J]体育学刊. 2003. (5):90—92.
[9]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2.
[11] 邱海枝,等.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18—19.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评价 现状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94-02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教师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1]。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2]。中共中央与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纲要为学校体育改革目标定位确定了方向,也为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设定了教育背景。
当前,体育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是这场改革的难点、焦点和热点,亟待理论上的突破。笔者通过查阅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聚焦我国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对比分析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重点分析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正在进行中的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体育课程评价的内涵与目的功能
1.体育课程评价的内涵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来看,教育评价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评价到测量,又从测量到评价的发展过程。从目的上看,测量和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教育测量最关心的是教育效果的数量化,而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目标及其价值的作用服务。美国从1933-1940经过八年的评价实践也被称为“教育评价运动”,总结出评价的本质,其中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的程度的过程[3]。”
教育评价的内涵是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主要与评价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评价的理解不同有关,因而泰勒认为:“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测量是它的手段。”克龙巴赫(L.J.Cronbach)认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状态、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4]。”得雷斯(P.Dressel)认为:“所谓评价,就是决定某种活动、目的及程序的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目的的明确化、收集有关合适的情报、决策等三个阶段。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的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5]。”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1981年对教育评价所下的定义是,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方案、项目或教学材料等事物的价值或优缺点的系统调查。我国教育工作者则将教育评价的概念表述为:所谓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6]。
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对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教学与体育学习等层面对体育课程评价进行了定义,如毛振民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7]。”佟铸等认为:“从狭义的范围讲,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8]。”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通常我们将体育课程评价定义为:根据体育课程目标,通过系统、科学地全面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体育教育信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体育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
2.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功能
教育评价活动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6]。评价目的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指导性”理论组成部分,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决定的,是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建立的。
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目的。课程评价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对学生“三基”以及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的合理评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他们,为他们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善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有学生因素的影响,但责任在教师,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利用相关信息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力求使教学活动有效的进行。第三,强化管理,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在对体育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测量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找出体育课程实施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对以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使体育教学实践更为合理。
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
1.体育课程评价本质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学生所获得的体能、技能及运动知识方面,许多人往往把考试看作是教育评价——分数评价,这是把教育测量当作教育评价的典型表现。师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评价而评价,失去了评价的其他功能,以一个人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来评价体育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学习结果用近似完美的各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进行精确量化,这种评价其核心是追求对技术的有效控制和改进[9]。对评价本质认识的偏差,导致学校体育演变成竞技体育的训练场,学生为了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为了学会规范的运动技能,为了考试而在运动着,学生丰富的个性湮没于其中,在运动中难以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所倡导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都只是个空洞的口号,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远离体育。
2. 评价主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直线式和单一化的,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被评价者仅仅只有学生,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导致教师无法有效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也就无法突显出评价是动态性的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大多数体育教师常深有感触:有些运动能力强、竞技意识浓厚的学生不用苦练甚至不练,参加各项身体素质的考核也能得高分,分数不能表明他们的真实水平,体育课堂考试对他们形同虚设,他们潜在的运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于另一些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再怎么练,尽管主观上十分努力,也摆脱不了尴尬的场面。忽视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缺失。
3.评价内容标准化,评价手段简单化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提出在考评上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其内涵是指体育成绩评定应包括学习态度、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与技能四个方面,按一定的评分比例,综合评定体育成绩。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背后,充满了不合理和不公平,只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却无法了解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无法了解学生自我愿望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作用,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严重挫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实施至今,这种单一的定量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已越来越显出了它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对学习过程熟视无睹,评价会以偏代全、以点代面,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平,失去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评价体系只有结果考核,缺少过程考核,只重视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难以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忽视定性评价,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难以体现出来。
4.课外体育活动跟踪力度不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大一大二期间开设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期间学生自愿选择体育选修课,对大三大四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监测力度不够,体育锻炼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科学监控,真正体现体育健身的价值所在,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治愈抑郁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在目前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过程中,因为过分注重成绩,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了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畏难情绪,适得其反,在体育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心理健康程度怎样体现?其标准在一、二次考试中用分数难以定论,学校体育通过何种手段来监测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而达到人与体育锻炼和谐发展,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空白。
三、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1.评价突显“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价值观
“课程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10]。”体育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健康,所以健康应该贯穿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全部,课程评价也应如此,“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原则。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获得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11]。体育教育讲究人主动的体育参与,其教育价值也体现于此,通过大学生的主动运动参与,进行相关的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通过运动参与,增长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意识;通过参与,形成对体育的良好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产生相应的兴趣,逐步发展为较为恒久的体育爱好。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个体差异
评价是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可见评价不仅是教学结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应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体,让参与者与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因而评价对象不仅有学生还应该有教师。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通常需要多位学生的共同参与,或者需要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完成(如球类比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考核小组评(老师和学生)。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克服了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使评价方式更科学、合理。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
现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对体育的感受各不相同,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不同,采用不同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或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平的待遇,而没有受到情感的创伤。
3.评价内容多样化,依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当前美、日两国的体育教学评价都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工具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纸测、技术技能测试,也有教师观察、发展档案袋、日志和师生讨论等,力求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整体情况。
大学体育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而从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应用将会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并在现有的评价内容的基础,将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体育意识,参与程度等方面也纳入评价体系里。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可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评价手段穿插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阶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过程中能否努力克服和战胜胆怯、自卑,树立自信;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坚持学习与锻炼;能否尊重与理解教师和他人并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敢于承担责任;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些都应该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出席全国教师优秀代表座谈会[EB]http :/ / www.sjzdaily.com.cn 2007.9.10.
[2] 中共中央七号文件.[EB].http:/ / www.qsg.cn/2008/ yg2ty/ Show Article. asp ? ArticleID:212.
[3] 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 (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62-263.
[4] 永野重史.教育评价论 (日文版)[M] 1984年版:6.
[5] 庆伊富厂等.大学评价研究 (日文版)[M]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10.
[6]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5.
[7] 毛振民主编.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8] 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与改革趋势 [J]体育学刊. 2003. (5):90—92.
[9]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2.
[11] 邱海枝,等.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