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成语,作为固定语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类别,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什么是成语”这样一个简单的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三长两短”“穿小鞋”“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徐耀民(1997:298)认为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等都划入成语,就似欠妥当,认为应属于惯用语;周荐(1998:304)认为“穿小鞋”等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就“穿小鞋”这个单位的归属来看,三位学者分别将其归入了成语、惯用语和词三种性质迥异的类别,这不能不说明此类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经典范畴观理论简介
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binary);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
经典范畴观对20世纪的世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的形式主义研究更是建立在上述四条基本假设之上的。中国学者关于成语性质的探讨基本也是立足于这一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来进行的。
二、部分学者对成语的界定及其划类标准
(一)单一标准说
1.刘叔新的“表意的双层性”标准
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其他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
2.周荐的“经典性”标准
周荐(1994:86~88)提出了鉴别成语的“经典性”标准。“所谓经典性,是说某个熟语单位出自权威性的著作,由于该熟语所从出的著作具有权威性,熟语本身也具有了一种权威性。”“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四类熟语中,具有经典性的只有成语,或者说只成语的经典性最强。从经典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成语和别类熟语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3.刘玉凯、乔云霞的“四字格”标准
很多学者在潜意识里把“四字格”作为判定成语的标准,但都没有明确说出来。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玉凯、乔云霞的《中国俗成语》一书,据周荐(1997:144)的研究,《中国俗成语》“所收的8000余个条目都是四字格的,从这点上也可看出该书编者是把四字格作为成语确定的惟一标准的”。
4.温端政的“二二相承”标准
温端政(2006:225~226)认为,成语可以定义为“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它含有以下四层意思:第一,成语在字数上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第二,成语在读音上都是二二音步;第三,成语在结构上是相对固定的;第四,成语在语义表达上都是叙述性语言单位。
(二)多重标准说
1.倪宝元、姚鹏慈(1990:35~39)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固、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成语的特点是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形式的简洁性、应用的整体性。
2.周荐(1997:139~140)认为:“判定一个熟语单位是否为成语,须看其具备不具备成语的特征。成语的特征,依我们看来,有两个:一个是形式上的,即四字语式;另一个是内容上的,即含有古朴、典雅的语素成分。”
3.徐耀民(1997:296~300)指出,成语似应具备下面的几个特征:首先,它应是“现成的、习用的”;第二,成语应有较强的修辞功能;第三,成语应是定型的,这“型”,主要指音节数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语的外在形式是四音节的;第四,成语应是短语,而不是词或句。
4.王勤(2006:195~203)认为,汉语成语是风格典雅、短小精悍、含义精辟、习用已久的四言固定词组。成语的特有个性是:四言定位、构成凝定、风格典雅、传承习用。
三、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一)对单一标准说的评价
1.对“表意的双层性”标准的评价
“表意的双层性”标准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周荐(1997:107)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意义才叫双层义,研究中有时颇费斟酌、很难定夺,似乎还需再加明确。此外,按这一标准来划分成语和惯用语也还存在着人们能否接受的问题。把无深层义的类别逐出成语的行列并易其名为“惯用语”,这样做,怕与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语感不合。此外,徐耀民(1997)、姚鹏慈(2002)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该标准的致命缺陷是,据它分出的类别不大符合人们的语感。胡明扬(1999:4)认为:“说到底,本民族多数人的语感是评判任何一种语言理论或处理标准的最高和最终的权威。”有鉴于此,姚鹏慈(2002)提出的鉴别成语时应介入一条语感标准主张是十分有见地的。
2.对“经典性”标准的评价
周荐的“经典性”标准,看到了大部分典型成语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较符合实际和富有操作性的。但什么是“经典性”,作者的表述不很明确。周荐(1994)最初提出的“经典性”,强调成语的出处应是权威性的著作,后来(1997:131)指出“成语总是以其自身的特点——语素的古朴、典雅——与他类熟语相区别”,再后来(1998:152)指出“成语的语体是书面性的,有较浓重的书面语语体色彩”。如果据之判定成语,难免会让人不知所措。此外,具有“经典性”的熟语固然大多可以被认定为成语,那么是否存在不具有“经典性”也被认定为成语的熟语呢?回答是肯定的。刘叔新(1982)所举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下马观花”“滴水不漏”等出自口语的例子,即是明证。就实际情况来看,出自经典权威著作的公认的成语,也未必就会包含着一些古朴、典雅的成分。以出自《论语》的成语为例,像“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名正言顺”“尽善尽美”“任重道远”“有始有终”等就难说有此类成分。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古朴、典雅的成分,作者没有给予明确地界定。熟语中的一个成分,在今人看来是否古朴、典雅,是因人的学识、古文功底的强弱而异的。
3.对“四字格”标准的评价
“四字格”标准的提出,看到了汉语成语基本上都是四音节的这一事实,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绝对化地把成语限定在四音节中,排除了其他音节的可能,又会走向了另外的极端。一般说来,诸如“莫须有”“疾风知劲草”“五十步笑百步”“不为五斗米折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荐,1997)等都应该是成语。姚鹏慈(1998:69)曾经对《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所收的219个非四音节单位进行过分析,通过四个程序的“筛选”,逐层摈弃非成语,而把公认的“真”成语留下,最后剩下了18条,而其中可省略为四字格或可凭四字格形式单用的就有11条,只有7条无法压缩。可见,非四字格的成语是存在的。
4.对“二二相承”标准的评价
“二二相承”标准的提出,其实质是对“四字格”标准的进一步改造。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指出,作者对“二二相承”特征进行了四点解释,实际是从字数、音步、结构、概念四个方面又对四字格单位进行限定。这一标准的提出,相对“四字格”标准来讲是一大进步,它排除了一批貌似成语的四字单位。但是,由于它是基于“四字格”标准做出的,而“四字格”标准又完全排除了非四音节单位,因而“二二相承”标准也是排除非四音节单位的,这是它的一大缺陷。
(二)对多重标准说的评价
相对单一标准说,对成语采用多重标准予以界定体现了人们对成语复杂性的进一步认识。人们意识到,任何一种划类标准都难以准确地把成语界定下来,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从多个侧面综合衡量,才有可能使划出的成语较符合人们的语感。
但是,多重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刘叔新(2001:316~317)指出,这是一种从多个角度来确定的、只看大多数情况如何而非严格贯彻对象整体的多式模糊标准,依据它不能排除不具相应性质特点的单位,并且同一事物出于各式标准的划分,必然各有不同范围的类别。
四、小结
综观学者们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在成语的性质认定及其与其他单位的划界问题上之所以存在分歧,是与他们的语言范畴观有一定的关系。对成语性质的界定无论是持单一标准、双重标准还是多重标准,其实质都是认为成语是一个特征范畴(feature-based category),可以凭借一条或几条充分必要特征将成语与其他单位截然分开,这正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经典范畴观的立场上得出的必然结果。而语言的事实告诉我们,成语这个固定语的类别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又译作“典型范畴”),其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其内部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为了更好地认识成语,我们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另文来审视成语这个类别。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说“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2]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1982)[A].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刘叔新.习用语辞典与成语惯用语问题[A].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7]徐耀民.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问题(1997) [A].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姚鹏慈.试论成语的长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9]姚鹏慈. 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0]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1994)[A].词语的意义和结构[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11]周荐.论四字语和三字语(1997) [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2]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1997)[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3]周荐.成语问题四论(1998)[A].词汇学词典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许 浩,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唐雪凝,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成语,作为固定语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类别,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什么是成语”这样一个简单的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三长两短”“穿小鞋”“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徐耀民(1997:298)认为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等都划入成语,就似欠妥当,认为应属于惯用语;周荐(1998:304)认为“穿小鞋”等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就“穿小鞋”这个单位的归属来看,三位学者分别将其归入了成语、惯用语和词三种性质迥异的类别,这不能不说明此类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经典范畴观理论简介
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binary);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
经典范畴观对20世纪的世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的形式主义研究更是建立在上述四条基本假设之上的。中国学者关于成语性质的探讨基本也是立足于这一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来进行的。
二、部分学者对成语的界定及其划类标准
(一)单一标准说
1.刘叔新的“表意的双层性”标准
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其他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
2.周荐的“经典性”标准
周荐(1994:86~88)提出了鉴别成语的“经典性”标准。“所谓经典性,是说某个熟语单位出自权威性的著作,由于该熟语所从出的著作具有权威性,熟语本身也具有了一种权威性。”“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四类熟语中,具有经典性的只有成语,或者说只成语的经典性最强。从经典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成语和别类熟语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3.刘玉凯、乔云霞的“四字格”标准
很多学者在潜意识里把“四字格”作为判定成语的标准,但都没有明确说出来。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玉凯、乔云霞的《中国俗成语》一书,据周荐(1997:144)的研究,《中国俗成语》“所收的8000余个条目都是四字格的,从这点上也可看出该书编者是把四字格作为成语确定的惟一标准的”。
4.温端政的“二二相承”标准
温端政(2006:225~226)认为,成语可以定义为“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它含有以下四层意思:第一,成语在字数上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第二,成语在读音上都是二二音步;第三,成语在结构上是相对固定的;第四,成语在语义表达上都是叙述性语言单位。
(二)多重标准说
1.倪宝元、姚鹏慈(1990:35~39)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固、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成语的特点是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形式的简洁性、应用的整体性。
2.周荐(1997:139~140)认为:“判定一个熟语单位是否为成语,须看其具备不具备成语的特征。成语的特征,依我们看来,有两个:一个是形式上的,即四字语式;另一个是内容上的,即含有古朴、典雅的语素成分。”
3.徐耀民(1997:296~300)指出,成语似应具备下面的几个特征:首先,它应是“现成的、习用的”;第二,成语应有较强的修辞功能;第三,成语应是定型的,这“型”,主要指音节数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语的外在形式是四音节的;第四,成语应是短语,而不是词或句。
4.王勤(2006:195~203)认为,汉语成语是风格典雅、短小精悍、含义精辟、习用已久的四言固定词组。成语的特有个性是:四言定位、构成凝定、风格典雅、传承习用。
三、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一)对单一标准说的评价
1.对“表意的双层性”标准的评价
“表意的双层性”标准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周荐(1997:107)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意义才叫双层义,研究中有时颇费斟酌、很难定夺,似乎还需再加明确。此外,按这一标准来划分成语和惯用语也还存在着人们能否接受的问题。把无深层义的类别逐出成语的行列并易其名为“惯用语”,这样做,怕与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语感不合。此外,徐耀民(1997)、姚鹏慈(2002)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该标准的致命缺陷是,据它分出的类别不大符合人们的语感。胡明扬(1999:4)认为:“说到底,本民族多数人的语感是评判任何一种语言理论或处理标准的最高和最终的权威。”有鉴于此,姚鹏慈(2002)提出的鉴别成语时应介入一条语感标准主张是十分有见地的。
2.对“经典性”标准的评价
周荐的“经典性”标准,看到了大部分典型成语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较符合实际和富有操作性的。但什么是“经典性”,作者的表述不很明确。周荐(1994)最初提出的“经典性”,强调成语的出处应是权威性的著作,后来(1997:131)指出“成语总是以其自身的特点——语素的古朴、典雅——与他类熟语相区别”,再后来(1998:152)指出“成语的语体是书面性的,有较浓重的书面语语体色彩”。如果据之判定成语,难免会让人不知所措。此外,具有“经典性”的熟语固然大多可以被认定为成语,那么是否存在不具有“经典性”也被认定为成语的熟语呢?回答是肯定的。刘叔新(1982)所举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下马观花”“滴水不漏”等出自口语的例子,即是明证。就实际情况来看,出自经典权威著作的公认的成语,也未必就会包含着一些古朴、典雅的成分。以出自《论语》的成语为例,像“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名正言顺”“尽善尽美”“任重道远”“有始有终”等就难说有此类成分。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古朴、典雅的成分,作者没有给予明确地界定。熟语中的一个成分,在今人看来是否古朴、典雅,是因人的学识、古文功底的强弱而异的。
3.对“四字格”标准的评价
“四字格”标准的提出,看到了汉语成语基本上都是四音节的这一事实,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绝对化地把成语限定在四音节中,排除了其他音节的可能,又会走向了另外的极端。一般说来,诸如“莫须有”“疾风知劲草”“五十步笑百步”“不为五斗米折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荐,1997)等都应该是成语。姚鹏慈(1998:69)曾经对《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所收的219个非四音节单位进行过分析,通过四个程序的“筛选”,逐层摈弃非成语,而把公认的“真”成语留下,最后剩下了18条,而其中可省略为四字格或可凭四字格形式单用的就有11条,只有7条无法压缩。可见,非四字格的成语是存在的。
4.对“二二相承”标准的评价
“二二相承”标准的提出,其实质是对“四字格”标准的进一步改造。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指出,作者对“二二相承”特征进行了四点解释,实际是从字数、音步、结构、概念四个方面又对四字格单位进行限定。这一标准的提出,相对“四字格”标准来讲是一大进步,它排除了一批貌似成语的四字单位。但是,由于它是基于“四字格”标准做出的,而“四字格”标准又完全排除了非四音节单位,因而“二二相承”标准也是排除非四音节单位的,这是它的一大缺陷。
(二)对多重标准说的评价
相对单一标准说,对成语采用多重标准予以界定体现了人们对成语复杂性的进一步认识。人们意识到,任何一种划类标准都难以准确地把成语界定下来,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从多个侧面综合衡量,才有可能使划出的成语较符合人们的语感。
但是,多重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刘叔新(2001:316~317)指出,这是一种从多个角度来确定的、只看大多数情况如何而非严格贯彻对象整体的多式模糊标准,依据它不能排除不具相应性质特点的单位,并且同一事物出于各式标准的划分,必然各有不同范围的类别。
四、小结
综观学者们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在成语的性质认定及其与其他单位的划界问题上之所以存在分歧,是与他们的语言范畴观有一定的关系。对成语性质的界定无论是持单一标准、双重标准还是多重标准,其实质都是认为成语是一个特征范畴(feature-based category),可以凭借一条或几条充分必要特征将成语与其他单位截然分开,这正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经典范畴观的立场上得出的必然结果。而语言的事实告诉我们,成语这个固定语的类别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又译作“典型范畴”),其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其内部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为了更好地认识成语,我们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另文来审视成语这个类别。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说“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2]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1982)[A].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刘叔新.习用语辞典与成语惯用语问题[A].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7]徐耀民.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问题(1997) [A].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姚鹏慈.试论成语的长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9]姚鹏慈. 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0]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1994)[A].词语的意义和结构[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11]周荐.论四字语和三字语(1997) [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2]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1997)[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3]周荐.成语问题四论(1998)[A].词汇学词典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许 浩,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唐雪凝,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