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词意,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联合创作的国画作品(见图1)。在这幅毛泽东亲自题款,高5.5米、宽9米的巨幅作品里,青山绿水、冰天雪地、长城、黄河浑然组合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两位画家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将艺术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中华民族豪迈气魄和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象征着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以问题链推动赏析,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通过局部临摹,体验画家的创意表达;整体感知,提升审美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初一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经过六年以上的美术学习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基础审美知识,拥有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审美体验,建立了初级审美感知系统,这些审美能力为初中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职责是助力、推动、促进和鼓励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初涉问题链,掌握作品的鉴赏方法,助力儿童审美经验的生长
师:浏览了《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后,你有问题吗?
生1:作者是谁?
生2:它是中国画吗?
生3: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画的?
师:为什么画?画了什么?怎么画的?画得怎样?这就是欣赏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欣赏四问”。同时,这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我们步步探寻,找到蕴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价值、意义,等等。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总会提各种问题刨根问底。但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批判意识渐长,这让儿童更愿意将问题埋在心头自我消化,因此,教师要珍惜美育契机,帮助学生累积起必备的鉴赏方法和审美素养。
二、明确问题链,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核,推动儿童审美判断的形成
1. 为什么画?
师:你认为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你能在作品上找到创作年代吗?
生1:1959年,画面右下角写着呢。
生2:1959年是祖国十岁生日。
师: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祖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观看一段1959年的新闻纪录片片段。
生3:生活变好了,社会也稳定了。
生4:人民都很开心,笑得像花一样,还载歌载舞。
师:画家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生(齐声):画画。
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就联袂创作了这幅《江山如此多娇》。归纳一下,我们刚才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关联性?
师生共同回忆梳理,明确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其他子问题都围绕其展开,以便解决问题。
2. 画了什么?
师:核心问题能揭示作品内核,具有统领性。例如,针对“画了什么?”,可以提出“站在哪个地方能看到这幅画表现的所有景象?”。但是这个问题很大,所以可以将其细化为小问题来逐步化解。
生1:具体画了什么?
生2:这幅画跟《沁园春·雪》有什么关系?
师:两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打开iPad仔细观察,你能认出哪些具体物象?
生3:长城、雪山。
生4:迎客松、红日。
师:你能用短语分别概述上、中、下三个部分吗?
生5:上部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北国风光。
生6:中部画了大河上下、红装素裹,是祖国的中原。
生7:下部画了长城内外、青松翠柏,是江南风光。
生8:这幅画画的就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师:老师补充一个子问题,画家抓住了哪个字来表现的?
生(齐声):娇。
師:“娇”就是“画眼”。
【设计意图】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本环节旨在帮助儿童通过尝试寻找核心问题,细化子问题,构建一组问题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审美能力中必备的审美判断力。
三、建构问题链,探秘作品的内涵意蕴,促进儿童审美认知的丰厚
1. 怎么画的?
师:“怎么画的?”是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内容,我把学习权交给你们,请仔细阅读教材,提出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
生1:两位画家是如何表现“娇”的?
生2:这幅画的画法是传统多,还是创新多?
生3:我觉得书上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实现时代脉搏与传统根源相结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师:那就将你的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走进造境见像的传统画科
生1:《江山如此多娇》属于哪一绘画种类?
生2:两位画家创作的照片上有毛笔、墨,所以是中国画(见图2)。
师: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位画家画的主题是山水,被称为“中国山水画”。这一画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迄今1800年左右历史。
(2)探寻传情达意的笔墨意趣
生1:画家是怎么画的?
师:建议同学们临摹局部,体会画家的表现技法和心情。
学生临摹“青松”的局部。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体会吧。
生2:画家用焦墨和浓墨画树干,用重墨画松针。
生3:用侧锋画树干、树皮,用中锋画松针。
生4:运笔速度比较快,因为有飞白效果。 生5:青松给人以遒劲有力的感觉。
师:画家画青松,有象征意义吗?
生6:表现了祖国的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
师: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借物寓意”。
(3)领略意在笔先的突破创新
生1:还有哪些细节也“借物寓意”呢?
生2:旭日东升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蒸蒸日上。
生3:四季山水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祖国的强大。
生4:奔腾的长江和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
师:是不是应该回过来思考一下你们的核心问题?建议小组讨论研究,用一串子问题解决它。(小组讨论)
生5:站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这幅画的全部场景?
生6:看不到,因为为了能表现祖国的幅员辽阔,所以突破时空,这是创新。
2. 画得怎样?
师:画家画的仅仅是词的上半阕吗?
生:也有下半阕,因为也表达了词人“胸中有丘壑”的豪迈与气魄。
师:所以这幅作品既有实实在在的物象,是现实主义,又有借物寓意和创意组合,这是浪漫主义。因此这幅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作品”。
【设计意图】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儿童的才情才会被唤醒,思维才会被激发,所以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促进儿童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并通过美术技能实践,体悟画家的创作历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继而推动审美认知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有效提升审美能力。
四、运用问题链,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鼓励儿童激扬审美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生:欣賞这幅画的方法“欣赏四问”,设计问题链可以进一步欣赏。
师:这一方法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欣赏其他作品中。很多画家用中国传统笔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如李可染先生表现毛泽东《长征》词意的作品《万水千山》(见图3),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设计一组问题链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审美能力提升是综合认知长期作用的过程,所以只有学以致用,审美才能逐步成为儿童文化修养的一部分。经年累月之后,就能成全美好生活、美丽人生,继而让生命更加完整、更加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以问题链推动赏析,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通过局部临摹,体验画家的创意表达;整体感知,提升审美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初一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经过六年以上的美术学习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基础审美知识,拥有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审美体验,建立了初级审美感知系统,这些审美能力为初中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职责是助力、推动、促进和鼓励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初涉问题链,掌握作品的鉴赏方法,助力儿童审美经验的生长
师:浏览了《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后,你有问题吗?
生1:作者是谁?
生2:它是中国画吗?
生3: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画的?
师:为什么画?画了什么?怎么画的?画得怎样?这就是欣赏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欣赏四问”。同时,这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我们步步探寻,找到蕴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价值、意义,等等。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总会提各种问题刨根问底。但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批判意识渐长,这让儿童更愿意将问题埋在心头自我消化,因此,教师要珍惜美育契机,帮助学生累积起必备的鉴赏方法和审美素养。
二、明确问题链,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核,推动儿童审美判断的形成
1. 为什么画?
师:你认为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你能在作品上找到创作年代吗?
生1:1959年,画面右下角写着呢。
生2:1959年是祖国十岁生日。
师: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祖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观看一段1959年的新闻纪录片片段。
生3:生活变好了,社会也稳定了。
生4:人民都很开心,笑得像花一样,还载歌载舞。
师:画家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生(齐声):画画。
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就联袂创作了这幅《江山如此多娇》。归纳一下,我们刚才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关联性?
师生共同回忆梳理,明确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其他子问题都围绕其展开,以便解决问题。
2. 画了什么?
师:核心问题能揭示作品内核,具有统领性。例如,针对“画了什么?”,可以提出“站在哪个地方能看到这幅画表现的所有景象?”。但是这个问题很大,所以可以将其细化为小问题来逐步化解。
生1:具体画了什么?
生2:这幅画跟《沁园春·雪》有什么关系?
师:两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打开iPad仔细观察,你能认出哪些具体物象?
生3:长城、雪山。
生4:迎客松、红日。
师:你能用短语分别概述上、中、下三个部分吗?
生5:上部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北国风光。
生6:中部画了大河上下、红装素裹,是祖国的中原。
生7:下部画了长城内外、青松翠柏,是江南风光。
生8:这幅画画的就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师:老师补充一个子问题,画家抓住了哪个字来表现的?
生(齐声):娇。
師:“娇”就是“画眼”。
【设计意图】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本环节旨在帮助儿童通过尝试寻找核心问题,细化子问题,构建一组问题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审美能力中必备的审美判断力。
三、建构问题链,探秘作品的内涵意蕴,促进儿童审美认知的丰厚
1. 怎么画的?
师:“怎么画的?”是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内容,我把学习权交给你们,请仔细阅读教材,提出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
生1:两位画家是如何表现“娇”的?
生2:这幅画的画法是传统多,还是创新多?
生3:我觉得书上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实现时代脉搏与传统根源相结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师:那就将你的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走进造境见像的传统画科
生1:《江山如此多娇》属于哪一绘画种类?
生2:两位画家创作的照片上有毛笔、墨,所以是中国画(见图2)。
师: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位画家画的主题是山水,被称为“中国山水画”。这一画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迄今1800年左右历史。
(2)探寻传情达意的笔墨意趣
生1:画家是怎么画的?
师:建议同学们临摹局部,体会画家的表现技法和心情。
学生临摹“青松”的局部。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体会吧。
生2:画家用焦墨和浓墨画树干,用重墨画松针。
生3:用侧锋画树干、树皮,用中锋画松针。
生4:运笔速度比较快,因为有飞白效果。 生5:青松给人以遒劲有力的感觉。
师:画家画青松,有象征意义吗?
生6:表现了祖国的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
师: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借物寓意”。
(3)领略意在笔先的突破创新
生1:还有哪些细节也“借物寓意”呢?
生2:旭日东升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蒸蒸日上。
生3:四季山水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祖国的强大。
生4:奔腾的长江和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
师:是不是应该回过来思考一下你们的核心问题?建议小组讨论研究,用一串子问题解决它。(小组讨论)
生5:站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这幅画的全部场景?
生6:看不到,因为为了能表现祖国的幅员辽阔,所以突破时空,这是创新。
2. 画得怎样?
师:画家画的仅仅是词的上半阕吗?
生:也有下半阕,因为也表达了词人“胸中有丘壑”的豪迈与气魄。
师:所以这幅作品既有实实在在的物象,是现实主义,又有借物寓意和创意组合,这是浪漫主义。因此这幅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作品”。
【设计意图】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儿童的才情才会被唤醒,思维才会被激发,所以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促进儿童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并通过美术技能实践,体悟画家的创作历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继而推动审美认知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有效提升审美能力。
四、运用问题链,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鼓励儿童激扬审美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生:欣賞这幅画的方法“欣赏四问”,设计问题链可以进一步欣赏。
师:这一方法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欣赏其他作品中。很多画家用中国传统笔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如李可染先生表现毛泽东《长征》词意的作品《万水千山》(见图3),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设计一组问题链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审美能力提升是综合认知长期作用的过程,所以只有学以致用,审美才能逐步成为儿童文化修养的一部分。经年累月之后,就能成全美好生活、美丽人生,继而让生命更加完整、更加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