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问题链设计助力儿童审美素养提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词意,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联合创作的国画作品(见图1)。在这幅毛泽东亲自题款,高5.5米、宽9米的巨幅作品里,青山绿水、冰天雪地、长城、黄河浑然组合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两位画家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将艺术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中华民族豪迈气魄和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象征着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以问题链推动赏析,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通过局部临摹,体验画家的创意表达;整体感知,提升审美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初一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经过六年以上的美术学习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基础审美知识,拥有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审美体验,建立了初级审美感知系统,这些审美能力为初中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职责是助力、推动、促进和鼓励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初涉问题链,掌握作品的鉴赏方法,助力儿童审美经验的生长
  师:浏览了《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后,你有问题吗?
  生1:作者是谁?
  生2:它是中国画吗?
  生3: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画的?
  师:为什么画?画了什么?怎么画的?画得怎样?这就是欣赏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欣赏四问”。同时,这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我们步步探寻,找到蕴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价值、意义,等等。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总会提各种问题刨根问底。但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批判意识渐长,这让儿童更愿意将问题埋在心头自我消化,因此,教师要珍惜美育契机,帮助学生累积起必备的鉴赏方法和审美素养。
  二、明确问题链,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核,推动儿童审美判断的形成
  1. 为什么画?
  师:你认为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你能在作品上找到创作年代吗?
  生1:1959年,画面右下角写着呢。
  生2:1959年是祖国十岁生日。
  师: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祖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观看一段1959年的新闻纪录片片段。
  生3:生活变好了,社会也稳定了。
  生4:人民都很开心,笑得像花一样,还载歌载舞。
  师:画家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生(齐声):画画。
  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就联袂创作了这幅《江山如此多娇》。归纳一下,我们刚才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关联性?
  师生共同回忆梳理,明确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动力促使画家创作了这幅作品?”,其他子问题都围绕其展开,以便解决问题。
  2. 画了什么?
  师:核心问题能揭示作品内核,具有统领性。例如,针对“画了什么?”,可以提出“站在哪个地方能看到这幅画表现的所有景象?”。但是这个问题很大,所以可以将其细化为小问题来逐步化解。
  生1:具体画了什么?
  生2:这幅画跟《沁园春·雪》有什么关系?
  师:两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打开iPad仔细观察,你能认出哪些具体物象?
  生3:长城、雪山。
  生4:迎客松、红日。
  师:你能用短语分别概述上、中、下三个部分吗?
  生5:上部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北国风光。
  生6:中部画了大河上下、红装素裹,是祖国的中原。
  生7:下部画了长城内外、青松翠柏,是江南风光。
  生8:这幅画画的就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师:老师补充一个子问题,画家抓住了哪个字来表现的?
  生(齐声):娇。
  師:“娇”就是“画眼”。
  【设计意图】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本环节旨在帮助儿童通过尝试寻找核心问题,细化子问题,构建一组问题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审美能力中必备的审美判断力。
  三、建构问题链,探秘作品的内涵意蕴,促进儿童审美认知的丰厚
  1. 怎么画的?
  师:“怎么画的?”是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内容,我把学习权交给你们,请仔细阅读教材,提出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
  生1:两位画家是如何表现“娇”的?
  生2:这幅画的画法是传统多,还是创新多?
  生3:我觉得书上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实现时代脉搏与传统根源相结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师:那就将你的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走进造境见像的传统画科
  生1:《江山如此多娇》属于哪一绘画种类?
  生2:两位画家创作的照片上有毛笔、墨,所以是中国画(见图2)。
  师: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位画家画的主题是山水,被称为“中国山水画”。这一画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迄今1800年左右历史。
  (2)探寻传情达意的笔墨意趣
  生1:画家是怎么画的?
  师:建议同学们临摹局部,体会画家的表现技法和心情。
  学生临摹“青松”的局部。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体会吧。
  生2:画家用焦墨和浓墨画树干,用重墨画松针。
  生3:用侧锋画树干、树皮,用中锋画松针。
  生4:运笔速度比较快,因为有飞白效果。   生5:青松给人以遒劲有力的感觉。
  师:画家画青松,有象征意义吗?
  生6:表现了祖国的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
  师: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借物寓意”。
  (3)领略意在笔先的突破创新
  生1:还有哪些细节也“借物寓意”呢?
  生2:旭日东升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蒸蒸日上。
  生3:四季山水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祖国的强大。
  生4:奔腾的长江和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
  师:是不是应该回过来思考一下你们的核心问题?建议小组讨论研究,用一串子问题解决它。(小组讨论)
  生5:站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这幅画的全部场景?
  生6:看不到,因为为了能表现祖国的幅员辽阔,所以突破时空,这是创新。
  2. 画得怎样?
  师:画家画的仅仅是词的上半阕吗?
  生:也有下半阕,因为也表达了词人“胸中有丘壑”的豪迈与气魄。
  师:所以这幅作品既有实实在在的物象,是现实主义,又有借物寓意和创意组合,这是浪漫主义。因此这幅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作品”。
  【设计意图】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儿童的才情才会被唤醒,思维才会被激发,所以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促进儿童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并通过美术技能实践,体悟画家的创作历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继而推动审美认知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有效提升审美能力。
  四、运用问题链,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鼓励儿童激扬审美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生:欣賞这幅画的方法“欣赏四问”,设计问题链可以进一步欣赏。
  师:这一方法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欣赏其他作品中。很多画家用中国传统笔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如李可染先生表现毛泽东《长征》词意的作品《万水千山》(见图3),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设计一组问题链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审美能力提升是综合认知长期作用的过程,所以只有学以致用,审美才能逐步成为儿童文化修养的一部分。经年累月之后,就能成全美好生活、美丽人生,继而让生命更加完整、更加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静的,但教师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教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每位教师都应守住心灵这片净土,甘于奉献,不断追求人生的真谛。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接触到许多教师,每个人都性格各异、风格不同。教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让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令人钦佩;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他们像一杯水一样平淡无奇
全学科阅读课程是指涵盖某学段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它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校内外的界限,使阅读者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在课程设置上,全学科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以学科交融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实现由全学科阅读到全人生长的育人发展模式。这里的“全人教育”强调人发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相关政策要求,沈阳市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着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教师差距问题。目前看,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一、引雁归巢,筑牢基层堡垒  核心是增加农村教育对
【摘 要】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的追求。而要站稳、站好,对教师来说,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让教学目标扎根沃土”“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进行详细分析,期望给教学实践带来启迪。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教学提问应答  如果你要养树,你得明白根系发达、环境
不管是师范类院校和教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来自幼教一线的园长;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还是民营幼教机构的培训主管,抑或是年过花甲的专家学者或年轻的幼教同行,整个会议都洋溢着幼教大家庭的浓浓暖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北京最美的季节,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而由北京大众世纪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学前教育分论坛也于2014年10月19日开幕。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
【摘 要】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握中考语文诗文默写的命题趋势,对推动语文课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诗文默写试题,笔者发现诗文默写试题呈现出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的特点,从而预测未来中考优秀诗文默写将更加注重综合应用的高阶
197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实验之前,教授就预料到,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事实也确实如此。伴随拼图越来越难,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后来实在受不了,坚持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推到地上。但她没预料到的是那些“成功孩子”的表现,当面对特别难的拼图时,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
【摘 要】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调学生立场。在此条件下,也应重新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考量。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应重视知识选择与整合、活动设计与组织、动力激发与维持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素养与综合
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与挣扎成就了他的旷达与超然,《赤壁赋》一文流露出的瞬时感情巨变则体现了他当时复杂、难言的微妙心境:月夜泛舟—乐,壮志难酬—悲,参悟人生—喜。    一、游赤壁之乐    苏轼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尽情游玩,其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同游之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苏轼不像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不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是邀约了朋友,共同分享游
尊师重教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如何让广大教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并让“尊师重教”真正写在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当下是否还具有价值?“互联网 教育”的大潮下,我们该怎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继承并发扬师德建设的优秀传统?新时代的教师,又应如何“敬业爱生、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