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握中考语文诗文默写的命题趋势,对推动语文课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诗文默写试题,笔者发现诗文默写试题呈现出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的特点,从而预测未来中考优秀诗文默写将更加注重综合应用的高阶能力考查,更加聚焦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考查,更加重视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创设。
【关键词】优秀诗文默写 中考试题 现实情境 高阶思维能力
优秀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考试评价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6,优秀诗文积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当前语文考试评价改革不断倡导考试命题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2],对中考优秀诗文默写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以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为样本卷①展开研究。统计发现,除湖北武汉卷外,其余38套中考试题均设置了诗文默写题,可见全国各省市对优秀诗文默写的考查较为重视。下面将从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优秀诗文默写试题的测试特点,预测未来命题趋势,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参考。
一、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优秀诗文的学习目标表述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明确了“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的数量要求[1]16。2020年中考优秀诗文默写试题落实课程标准理念,重点考查优秀诗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识记能力要求根据提示,默写优秀诗文的部分名句或整首诗文;理解能力要求理解诗文或诗文名句的大意,并准确默写;运用能力要求在特定情境下,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基于对诗文的理解,恰當地进行迁移运用。
在除湖北武汉卷外的38套考查优秀诗文默写的样本卷中,优秀诗文默写的试题量为219道。其中,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159道,占总题量的72.6%,占比最大;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46道,占比21%;考查运用能力的试题14道,占比6.4%。可见,识记能力仍然是诗文默写考查的主要内容。当然,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识记能力之间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识记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只有注重积累、准确识记,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运用。
与识记能力相比,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指向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国外学者将高阶思维定义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背后的一套用以解决问题的发达思维和学习技巧[3]。2020年优秀诗文默写试题中,考查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题量占比达到近五年的峰值,可见诗文默写正在逐步加大对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通过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分析和理解诗文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1】出自不同诗作的诗句组合在一起,有时能产生新的意境。例如:“独坐幽篁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幽恨几时平”,“吹笛到天明”。请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或《春夜洛城闻笛》中任选一句,与“万里送行舟”配成一个新意境。“________”,“万里送行舟”。
(2020年江苏南京卷第2题)
本题乍看简单,实则用意颇深。试题的命制起源于古代一种特殊的诗词创作—集句,具有丰富的文化渊源。题干中指出不同诗句组合能产生新的“意境”,因此学生作答时须对题干给出的下半句“万里送行舟”的意境进行理解和分析,再逐一品读《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春夜洛城闻笛》,选择合适的一句与“万里送行舟”进行创造性组合。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结束,集句和诗文创作一样,还要考虑创作的技巧,即对偶、韵律、平仄等,稍有不慎,便有“胡拼乱凑”之嫌。虽只简单默写一句,但学生真正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前,需要经过理解、分析、组合、文学常识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思维过程。可见,中考诗文默写已经一改传统的考查识记能力模式,开始向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转变。
除江苏南京卷外,北京卷、内蒙古呼和浩特卷、上海卷、海南卷、湖北黄冈卷、湖南衡阳卷、云南卷等,都在考查识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阶思维能力。
二、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
课程标准提供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并说明“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1]35,这是中考诗文默写测试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测试材料的时代来看,2020年诗文默写材料仍以唐(34篇)、宋(19篇)和先秦(11篇)为主体,来源比较稳定。唐宋为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先秦百家争鸣的自由环境催生了诸子散文的繁荣,这三个时期诞生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学习优秀诗文、触摸经典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材料,因而在中考中占据主体地位。
从涉及的作者数量和篇目来看,2020年共涉及54位作者(不包含作者不详的情况)的89篇作品,笔者将2016 ~ 2020年的中考优秀诗文默写测试材料整理如下(见表1)。
由上表可知,近五年诗文默写试题涉及的作者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篇目则从2018年开始明显减少,到2020年稳定在89篇。对比发现,2016年、2017年中考出现的《雨晴》(唐代王驾)、《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月夜》(唐代刘方平)、《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等篇目,2018年以后均不再出现。2018年以后的测试材料都来自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各地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且集中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推荐篇目,与课程标准相吻合,无偏题、怪题成为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主要趋势。 从作者出现的频次来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杜甫(19次),李白次之(15次),频次较高的还有苏轼(12次)、孔子及其弟子(11次)、陆游(10次)和范仲淹(10次)。纵观2016 ~ 2020年的作者出现频次,以上作者始终排在前列,且频次都在10~19之间。
从多篇作品入选测试材料的作者来看,入选作品最多的是李白(7篇),其次是杜甫(4篇)和苏轼(4篇),孔子及其弟子、王维、陆游、辛弃疾等均为3篇,这一结果与作者出现的频次也基本吻合。
统计发现,2020年38套考查优秀诗文默写的样本卷中,有34套试卷的诗文默写题目至少考查了杜甫、李白、苏轼、孔子及其弟子、陆游和范仲淹中的某位作家的作品,考查重点突出,导向鲜明。
三、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
填空题始终是中考诗文默写的主要测试形式。2020年38套考查诗文默写的试题,可以分为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分类整理型默写和拓展运用型默写四种形式。笔者分析发现,无论何种测试形式,都不乏尝试创设现实情境作为载体的创新型题目。
直接型默写分为补充型默写和整体型默写。补充型默写一般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进行补充默写;整体型默写则直接指定篇目,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默写。
【示例2】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疫情肆虐,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肆意挑衅与打压。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拿出岳飞“___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的斗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打败敌人。
【答案】壮志饥餐胡虏肉
(2020年湖北黄冈卷第8题)
例题中,题干已经给出了诗文的下句,属于补充型默写。同时又在传统的直接型默写的基础上,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营造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拉近古今距离,加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理解型默写即题干解释诗文的意境或含义,要求学生根据释义默写完整诗句。
【示例3】老英雄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深藏功名,主动转业到偏僻贫困地区,默默地工作生活。他这种“
【关键词】优秀诗文默写 中考试题 现实情境 高阶思维能力
优秀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考试评价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6,优秀诗文积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当前语文考试评价改革不断倡导考试命题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2],对中考优秀诗文默写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以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为样本卷①展开研究。统计发现,除湖北武汉卷外,其余38套中考试题均设置了诗文默写题,可见全国各省市对优秀诗文默写的考查较为重视。下面将从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优秀诗文默写试题的测试特点,预测未来命题趋势,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参考。
一、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优秀诗文的学习目标表述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明确了“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的数量要求[1]16。2020年中考优秀诗文默写试题落实课程标准理念,重点考查优秀诗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识记能力要求根据提示,默写优秀诗文的部分名句或整首诗文;理解能力要求理解诗文或诗文名句的大意,并准确默写;运用能力要求在特定情境下,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基于对诗文的理解,恰當地进行迁移运用。
在除湖北武汉卷外的38套考查优秀诗文默写的样本卷中,优秀诗文默写的试题量为219道。其中,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159道,占总题量的72.6%,占比最大;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46道,占比21%;考查运用能力的试题14道,占比6.4%。可见,识记能力仍然是诗文默写考查的主要内容。当然,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识记能力之间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识记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只有注重积累、准确识记,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运用。
与识记能力相比,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指向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国外学者将高阶思维定义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背后的一套用以解决问题的发达思维和学习技巧[3]。2020年优秀诗文默写试题中,考查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题量占比达到近五年的峰值,可见诗文默写正在逐步加大对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通过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分析和理解诗文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1】出自不同诗作的诗句组合在一起,有时能产生新的意境。例如:“独坐幽篁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幽恨几时平”,“吹笛到天明”。请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或《春夜洛城闻笛》中任选一句,与“万里送行舟”配成一个新意境。“________”,“万里送行舟”。
(2020年江苏南京卷第2题)
本题乍看简单,实则用意颇深。试题的命制起源于古代一种特殊的诗词创作—集句,具有丰富的文化渊源。题干中指出不同诗句组合能产生新的“意境”,因此学生作答时须对题干给出的下半句“万里送行舟”的意境进行理解和分析,再逐一品读《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春夜洛城闻笛》,选择合适的一句与“万里送行舟”进行创造性组合。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结束,集句和诗文创作一样,还要考虑创作的技巧,即对偶、韵律、平仄等,稍有不慎,便有“胡拼乱凑”之嫌。虽只简单默写一句,但学生真正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前,需要经过理解、分析、组合、文学常识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思维过程。可见,中考诗文默写已经一改传统的考查识记能力模式,开始向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转变。
除江苏南京卷外,北京卷、内蒙古呼和浩特卷、上海卷、海南卷、湖北黄冈卷、湖南衡阳卷、云南卷等,都在考查识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阶思维能力。
二、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
课程标准提供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并说明“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1]35,这是中考诗文默写测试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测试材料的时代来看,2020年诗文默写材料仍以唐(34篇)、宋(19篇)和先秦(11篇)为主体,来源比较稳定。唐宋为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先秦百家争鸣的自由环境催生了诸子散文的繁荣,这三个时期诞生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学习优秀诗文、触摸经典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材料,因而在中考中占据主体地位。
从涉及的作者数量和篇目来看,2020年共涉及54位作者(不包含作者不详的情况)的89篇作品,笔者将2016 ~ 2020年的中考优秀诗文默写测试材料整理如下(见表1)。
由上表可知,近五年诗文默写试题涉及的作者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篇目则从2018年开始明显减少,到2020年稳定在89篇。对比发现,2016年、2017年中考出现的《雨晴》(唐代王驾)、《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月夜》(唐代刘方平)、《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等篇目,2018年以后均不再出现。2018年以后的测试材料都来自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各地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且集中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推荐篇目,与课程标准相吻合,无偏题、怪题成为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主要趋势。 从作者出现的频次来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杜甫(19次),李白次之(15次),频次较高的还有苏轼(12次)、孔子及其弟子(11次)、陆游(10次)和范仲淹(10次)。纵观2016 ~ 2020年的作者出现频次,以上作者始终排在前列,且频次都在10~19之间。
从多篇作品入选测试材料的作者来看,入选作品最多的是李白(7篇),其次是杜甫(4篇)和苏轼(4篇),孔子及其弟子、王维、陆游、辛弃疾等均为3篇,这一结果与作者出现的频次也基本吻合。
统计发现,2020年38套考查优秀诗文默写的样本卷中,有34套试卷的诗文默写题目至少考查了杜甫、李白、苏轼、孔子及其弟子、陆游和范仲淹中的某位作家的作品,考查重点突出,导向鲜明。
三、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
填空题始终是中考诗文默写的主要测试形式。2020年38套考查诗文默写的试题,可以分为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分类整理型默写和拓展运用型默写四种形式。笔者分析发现,无论何种测试形式,都不乏尝试创设现实情境作为载体的创新型题目。
直接型默写分为补充型默写和整体型默写。补充型默写一般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进行补充默写;整体型默写则直接指定篇目,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默写。
【示例2】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疫情肆虐,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肆意挑衅与打压。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拿出岳飞“___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的斗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打败敌人。
【答案】壮志饥餐胡虏肉
(2020年湖北黄冈卷第8题)
例题中,题干已经给出了诗文的下句,属于补充型默写。同时又在传统的直接型默写的基础上,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营造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拉近古今距离,加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理解型默写即题干解释诗文的意境或含义,要求学生根据释义默写完整诗句。
【示例3】老英雄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深藏功名,主动转业到偏僻贫困地区,默默地工作生活。他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