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从古自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具体再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应该做到既教书又要育人。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传统美德]
从目前来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意识显得十分单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懂回报和感恩。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肩负着培养孩子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的重要课程,与感恩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并加以实践。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我国自古就有感恩思想,古代的感恩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上,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洗礼,感恩思想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但体现为对父母之情的感恩,还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和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感恩。但是无论感恩思想的内涵怎么变化,归根结底都是注重内心的升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落实于行动,都最终回归于心灵深处的感激以及行动回报,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积极反馈。因此,感恩教育可以理解为将感恩思想落实于教育实践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觉悟等施加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感激之情。感恩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精髓之所在,对人的精神领域将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情与德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助其塑造完善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結合教材,挖掘感恩
1.父母的养育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父亲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仍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长的教诲之恩
学生对老师要感恩,感谢老师给予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藤野先生》中老师对于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在困境中奋斗的鲁迅多少鼓舞,而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
3.自然的赐予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还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二)情感体验,懂得感恩
1.在朗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文章,一般情况下都是文质兼美,对于通过朗读来体现恩情以及感激之情是比较适宜的。所以,在经过上面的知恩教育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进行感情朗读时要注意抓住重点,一方面是直接抒发出感恩感情的段落;另外是能够对人物特点有突出作用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使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出人物的崇高与伟大;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景物描写比较细致的段落,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使其能够在文章中对大自然之美进行体验,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激发出来。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在写作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三)行动实践,学会报恩
1.感恩就是承担责任
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等等。而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好赡养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现有教材资源,深度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并将感恩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覃元朝.初中语文课程感恩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界,2013(17):15-16.
[2]高羽清.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6,20(7):79-80.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传统美德]
从目前来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意识显得十分单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懂回报和感恩。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肩负着培养孩子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的重要课程,与感恩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并加以实践。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我国自古就有感恩思想,古代的感恩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上,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洗礼,感恩思想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但体现为对父母之情的感恩,还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和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感恩。但是无论感恩思想的内涵怎么变化,归根结底都是注重内心的升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落实于行动,都最终回归于心灵深处的感激以及行动回报,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积极反馈。因此,感恩教育可以理解为将感恩思想落实于教育实践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觉悟等施加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感激之情。感恩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精髓之所在,对人的精神领域将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情与德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助其塑造完善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結合教材,挖掘感恩
1.父母的养育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父亲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仍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长的教诲之恩
学生对老师要感恩,感谢老师给予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藤野先生》中老师对于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在困境中奋斗的鲁迅多少鼓舞,而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
3.自然的赐予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还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二)情感体验,懂得感恩
1.在朗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文章,一般情况下都是文质兼美,对于通过朗读来体现恩情以及感激之情是比较适宜的。所以,在经过上面的知恩教育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进行感情朗读时要注意抓住重点,一方面是直接抒发出感恩感情的段落;另外是能够对人物特点有突出作用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使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出人物的崇高与伟大;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景物描写比较细致的段落,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使其能够在文章中对大自然之美进行体验,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激发出来。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在写作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三)行动实践,学会报恩
1.感恩就是承担责任
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等等。而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好赡养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现有教材资源,深度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并将感恩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覃元朝.初中语文课程感恩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界,2013(17):15-16.
[2]高羽清.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6,2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