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增加知识储备与拓展思维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从基本概念入手,并且分步骤的进行.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因此,不仅要重视概念本身的含义,也要将其和已学知识结合,延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加强概念的实际运用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层的认识,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升逻辑性思维.
一、利用学生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呈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类型的图片;也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平行”现象. 如火车轨道,教室窗户的对面两边,粉笔盒的上下边等.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每个实例的属性,如粉笔盒的上下边是纸质的,可以把这两条边看为两条直线,想象其延着粉笔盒边缘无限延伸,发现这两条直线永不相交. 同样的道理,窗户对面的两边和火车轨道,也可以看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种将实例抽象化,又从抽象分析出概念本质的教学方法更能被学生接受.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理解,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定义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感悟相关的数学概念,形成自己对定义的独特理解.
二、依据学生认知心理过程开展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结构——序列是人的认知过程. 我们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常常直接介绍其含义而忽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学生学习概念时心理变化的过程包括对概念形成的疑问和对概念的深层认知过程. 因此,教师在小学概念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过程,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概念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总结过程,而是在仔细观察相关同类事物后,不断举例验证,最终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即本质属性. 简单地说,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加强学生对例证的理解能力. 如在介绍三角形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准备了很多不同长度的小棒. 首先找出1根2 cm、2根3 cm和1根10 cm的小棒,发现10 cm的小棒无法和其他任意两根拼成一个三角形. 于是教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若想要将三根小棒拼成一个三角形,我该拿多长的呢?”有学生说:“10 cm的小棒太长了,而其他几根太短了. 如果三根小棒长度都差不多应该就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反复的讨论和实践验证,学生渐渐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对概念进行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源于现实生活. 毫无疑问生活中存在很多常见的数学现象,而这些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认识. 事实上,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实际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既要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用于解答书本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又要帮助学生学会从抽象的理论中回归实际应用. 以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例如:已知圆珠笔每支2元,现将5支圆珠笔装成一盒,那么买4盒圆珠笔需要付多少元钱?学生在思考时往往先算出每一盒圆珠笔的价格,然后再求出买4盒需要付的钱,即(5 × 2) × 4 = 40(元).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路,也就是先算出总共要买多少支圆珠笔,然后再算出总价,即2 × (5 × 4) = 40元. 再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例题为:一支钢笔8元,一个笔记本6元,若将这样的钢笔和笔记本同时送给3个人,需要付出多少钱?算法也有两种,即(8 6) × 3 = 42(元),或8 × 3 6 × 3 = 42(元). 诸如此类,很多生活常见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数学例题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这样具体例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将其抽象为数学关系得以解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通过操作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常常觉得那些概念或公式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最主要原因是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需要一些感性经验作为辅助手段,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对概念的认知需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阶段,若教师只是强调纯理论的书本知识,或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长期停留在对数学概念模糊记忆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法,即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会对学生理解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式”时,教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让他们沿着纸盒的棱将其剪开,用记号标明展开前后的对应的面,并能保证剪开的长方体仍能拼回原来的长发体. 经过不断动手实验,学生发现长方体总共有六个面,其中有三对面是对应相等的,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 所以,直观教学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思维发展.
综合上述,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引入概念,还是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都要加强每一环节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与此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灵活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一、利用学生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呈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类型的图片;也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平行”现象. 如火车轨道,教室窗户的对面两边,粉笔盒的上下边等.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每个实例的属性,如粉笔盒的上下边是纸质的,可以把这两条边看为两条直线,想象其延着粉笔盒边缘无限延伸,发现这两条直线永不相交. 同样的道理,窗户对面的两边和火车轨道,也可以看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种将实例抽象化,又从抽象分析出概念本质的教学方法更能被学生接受.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理解,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定义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感悟相关的数学概念,形成自己对定义的独特理解.
二、依据学生认知心理过程开展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结构——序列是人的认知过程. 我们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常常直接介绍其含义而忽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学生学习概念时心理变化的过程包括对概念形成的疑问和对概念的深层认知过程. 因此,教师在小学概念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过程,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概念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总结过程,而是在仔细观察相关同类事物后,不断举例验证,最终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即本质属性. 简单地说,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加强学生对例证的理解能力. 如在介绍三角形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准备了很多不同长度的小棒. 首先找出1根2 cm、2根3 cm和1根10 cm的小棒,发现10 cm的小棒无法和其他任意两根拼成一个三角形. 于是教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若想要将三根小棒拼成一个三角形,我该拿多长的呢?”有学生说:“10 cm的小棒太长了,而其他几根太短了. 如果三根小棒长度都差不多应该就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反复的讨论和实践验证,学生渐渐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对概念进行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源于现实生活. 毫无疑问生活中存在很多常见的数学现象,而这些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认识. 事实上,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实际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既要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用于解答书本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又要帮助学生学会从抽象的理论中回归实际应用. 以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例如:已知圆珠笔每支2元,现将5支圆珠笔装成一盒,那么买4盒圆珠笔需要付多少元钱?学生在思考时往往先算出每一盒圆珠笔的价格,然后再求出买4盒需要付的钱,即(5 × 2) × 4 = 40(元).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路,也就是先算出总共要买多少支圆珠笔,然后再算出总价,即2 × (5 × 4) = 40元. 再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例题为:一支钢笔8元,一个笔记本6元,若将这样的钢笔和笔记本同时送给3个人,需要付出多少钱?算法也有两种,即(8 6) × 3 = 42(元),或8 × 3 6 × 3 = 42(元). 诸如此类,很多生活常见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数学例题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这样具体例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将其抽象为数学关系得以解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通过操作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常常觉得那些概念或公式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最主要原因是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需要一些感性经验作为辅助手段,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对概念的认知需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阶段,若教师只是强调纯理论的书本知识,或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长期停留在对数学概念模糊记忆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法,即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会对学生理解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式”时,教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让他们沿着纸盒的棱将其剪开,用记号标明展开前后的对应的面,并能保证剪开的长方体仍能拼回原来的长发体. 经过不断动手实验,学生发现长方体总共有六个面,其中有三对面是对应相等的,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 所以,直观教学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思维发展.
综合上述,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引入概念,还是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都要加强每一环节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与此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灵活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