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既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刺激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对即将学的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导入新课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导入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一上课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实际和自己风格特点精心设计。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找准兴趣点
兴趣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思考。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研读文本,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让课堂趣味十足,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我在教授三年级下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做过什么实验,而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清楚地写出实验过程,并且要写出实验的神奇之处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堂习作课如果只靠老师语言描述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效果可能不佳。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与期待,如果能“投其所好”,那必然事半功倍。因此,我以自己亲自做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课前,我准备了实验用品。一上课,就给学生做了“海底火山”这个实验。学生们大呼神奇。我问他们会做了没有,他们说还不会。我马上说我再做一遍,让他们仔细观察步骤。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同学都睁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我手里的动作。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神奇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就有话可说,有“趣”可写。
二、创设情境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利用多媒体,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学生不觉得自己是在上课,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自己能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受。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时,我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张邀请函的图片。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昨天昆虫村庄的村长给我发了一张邀请函,想要邀请我们班同学去昆虫村庄做客,大家想去吗?可是去了那个村庄之后,我们也会变成一只小虫子。那变成一只小虫子,到底好不好呢?”这个导入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昆虫村长邀请大家去昆虫村庄做客的情境,学生马上有了代入感。而且整堂课都在这个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感受当一只小虫子到底好不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地感受到了当一只小虫子的幸福与不易。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参与度很高。
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哭闹争吵的音频:“呜呜呜呜,谁压到我的胳膊了?”“谁踩到我的头了,好疼啊!”“哎呦呦,谁压到我的腿了……”学生们听到音频都很惊讶,睁大眼睛,想搞清楚是谁在哭。这时候音频又响起: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书包。我的小主人把文具们胡乱塞到了我的肚子里,文具们都受伤了,我的肚子也被戳得很疼。请你们帮帮我们,教教我的小主人整理文具和书包,好吗?”小朋友们听到这里,都很同情小书包和文具们,都乐于帮忙。整堂课在帮助小主人的情境中进行。小朋友们为了更好地帮助到小主人,他们认真地认字,认文具,学习整理文具和书包,课堂效果非常好。创设情境,既能渲染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突破题目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与主要内容有关。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有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剃头大师》时,我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大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师——“剃头大师”。整个导入扣紧文眼,突出重点。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旧知导入
复习旧知识也是导入的一种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知识储备,引“故”推“新”。如在教授刘禹锡的《浪淘沙》时,我以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这些诗歌中,黄河是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得出“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等特点。之后,我让学生读读《浪淘沙》,感受刘禹锡笔下的黄河与其他诗人眼里黄河的异同点,感受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从“类比”中了解了新知,并加深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旧知导入,不但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挖掘出新知识,还能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其探究精神。
五、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设置一个悬念,可以引起学生对答案、对真相的渴望心理状态。设置悬念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學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设置的悬念要促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掌握知识的欲望。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蜜蜂》时,我在导入时提出来一个问题:飞出家门,去远方采蜜,蜜蜂是如何寻找回家的路?同学们各抒己见。对于他们的答案,我没有评价,只是告诉大家:我们一起看看法布尔的实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想要去寻找答案了。课堂中,学生紧跟我的思路,自已一步步推理,寻找答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以上五种导入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讲课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叶圣陶先生对“导”说的最为准确:“‘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从讲课伊始吸引住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诱导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做到花开伊始,灵动入课。
参考文献
[1]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示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许晓云.导入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教学,2013(0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导入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一上课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实际和自己风格特点精心设计。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找准兴趣点
兴趣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思考。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研读文本,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让课堂趣味十足,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我在教授三年级下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做过什么实验,而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清楚地写出实验过程,并且要写出实验的神奇之处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堂习作课如果只靠老师语言描述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效果可能不佳。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与期待,如果能“投其所好”,那必然事半功倍。因此,我以自己亲自做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课前,我准备了实验用品。一上课,就给学生做了“海底火山”这个实验。学生们大呼神奇。我问他们会做了没有,他们说还不会。我马上说我再做一遍,让他们仔细观察步骤。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同学都睁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我手里的动作。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神奇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就有话可说,有“趣”可写。
二、创设情境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利用多媒体,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学生不觉得自己是在上课,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自己能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受。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时,我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张邀请函的图片。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昨天昆虫村庄的村长给我发了一张邀请函,想要邀请我们班同学去昆虫村庄做客,大家想去吗?可是去了那个村庄之后,我们也会变成一只小虫子。那变成一只小虫子,到底好不好呢?”这个导入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昆虫村长邀请大家去昆虫村庄做客的情境,学生马上有了代入感。而且整堂课都在这个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感受当一只小虫子到底好不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地感受到了当一只小虫子的幸福与不易。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参与度很高。
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哭闹争吵的音频:“呜呜呜呜,谁压到我的胳膊了?”“谁踩到我的头了,好疼啊!”“哎呦呦,谁压到我的腿了……”学生们听到音频都很惊讶,睁大眼睛,想搞清楚是谁在哭。这时候音频又响起: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书包。我的小主人把文具们胡乱塞到了我的肚子里,文具们都受伤了,我的肚子也被戳得很疼。请你们帮帮我们,教教我的小主人整理文具和书包,好吗?”小朋友们听到这里,都很同情小书包和文具们,都乐于帮忙。整堂课在帮助小主人的情境中进行。小朋友们为了更好地帮助到小主人,他们认真地认字,认文具,学习整理文具和书包,课堂效果非常好。创设情境,既能渲染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突破题目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与主要内容有关。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有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剃头大师》时,我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大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师——“剃头大师”。整个导入扣紧文眼,突出重点。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旧知导入
复习旧知识也是导入的一种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知识储备,引“故”推“新”。如在教授刘禹锡的《浪淘沙》时,我以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这些诗歌中,黄河是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得出“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等特点。之后,我让学生读读《浪淘沙》,感受刘禹锡笔下的黄河与其他诗人眼里黄河的异同点,感受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从“类比”中了解了新知,并加深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旧知导入,不但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挖掘出新知识,还能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其探究精神。
五、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设置一个悬念,可以引起学生对答案、对真相的渴望心理状态。设置悬念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學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设置的悬念要促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掌握知识的欲望。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蜜蜂》时,我在导入时提出来一个问题:飞出家门,去远方采蜜,蜜蜂是如何寻找回家的路?同学们各抒己见。对于他们的答案,我没有评价,只是告诉大家:我们一起看看法布尔的实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想要去寻找答案了。课堂中,学生紧跟我的思路,自已一步步推理,寻找答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以上五种导入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讲课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叶圣陶先生对“导”说的最为准确:“‘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从讲课伊始吸引住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诱导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做到花开伊始,灵动入课。
参考文献
[1]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示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许晓云.导入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教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