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佤族的婚俗,女子一般从夫而居,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3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有人口36万。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汉晋时期,“濮”人就生活在澜沧江和红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佤族的称谓很多,自称有“佤”、“布饶”、“阿佤”等。1962年,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改称为“佤族”。木鼓在佤族人的心目中非常神圣,说它是通天的神器,又说它是母亲的象征,所以要专门为木鼓建造房子。木鼓是神器,过去除了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军事行动时方击鼓聚众外,平时族人很少敲它,也切忌进鼓房乱敲木鼓。现在,木鼓的作用不但是祭祀的神器,还是娱乐用的乐器。
白色的云雾笼罩着山野,巍峨险峻的西盟山上的大小村寨也全都沉入了雾海深处,只有那欢乐的鋩锣和象脚鼓的响声在由远而近地从浓雾中传来,我明白这是附近的佤族村寨有了喜事。
轻柔的云雾在悄悄散开,逐渐变得稀薄。走近那被榕树、翠竹围绕的村寨时,我远远地看到前边有着一团团火红色彩,循着那簇红色走去,原来是一群身穿红色筒裙,手捧竹筒、壮健朴实的佤族姑娘们站在山路中间迎接客人。我上前询问:“什么喜事让你们打扮得那么漂亮?还手捧着美酒呢?”她们欢快地回答:“我们是在迎接新娘,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远方的客人,请你也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吧!”
在依山建起的竹楼里,传来欢快的嬉笑声和有节奏的“咚、咚、咚”声。在矮竹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两个姑娘正在一上一下地舂米。旁边一位姑娘端着大簸箕熟练地扬着刚舂出的米,雪白的米粒上下波动散发着新米的清香。姑娘们告诉我:迎新人春新米,这是佤族人的古老风俗。
寨子里好热闹,老人、小孩、汉子、姑娘纷纷到新郎家帮忙。这个扛柴那个背水,还有人送来泡酒、甘蔗……似乎全寨子里的人都出动了。姑娘们又告诉我:“我们佤族人同出于一个祖先,有喜同乐,有事同担,这是我们古老的规矩!一家盖房子全寨的人都会来相助,这娶新娘的大喜事,更要全寨人来庆贺帮忙!”
新房的竹楼下,支着两口大锅,里面煮着喷香的鸡烂饭。几个姑娘正用青绿的芭蕉叶把一团团烂饭包好,等喜宴开始给大家分享。
佤族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 “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便要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婚事,则举行抢姑娘杀鸡看卦的仪式。“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把她的包头抢跑,姑娘追上去要还包头,小伙子便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借要包头为名,一路跟随着未婚夫来到男方家。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人们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的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1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雾完全散了,太阳出来了,绿色的山野金光闪闪。在一片嬉笑声中,我看到一位脖子上挂满长长红色珠子,低眉垂首却满脸含笑的美丽姑娘被一群老小簇拥着走过来,这就是新娘。她正被父母和亲友护送进竹楼里的洞房,竹楼里被踩得滋滋作响似乎也在欢乐地跳动。
清甜的泡酒端进了新房。按照佤族人的风俗,新郎、新娘首先要给父母敬上第一桶泡酒,并接受长辈的祝福,然后再向客人们敬酒。盛酒的竹筒在参加婚礼的人群中传递,甜甜的泡酒使得人们欢快、兴奋,祝福的话语此起彼伏。那些未婚的男女青年,被这喜庆的氛围感染,被泡酒缓缓的后劲所冲激,在传递泡酒筒时尽情地相互调笑,看来,过些日子又会有几对新郎新娘出现了。
酒醉了,饭饱了,祝福的话语也说够了。佤族人跳着笑着走下竹楼,来到空坪地上,手拉起手围成圆圈,放开歌喉,甩起头发,边唱边舞,跳起了古老的佤族舞蹈。姑娘身上的银饰在叮当作响,几个老人在竹晒台上吹起了葫芦笙。
月色清亮,欢乐的歌舞将一直持续到天明。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3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有人口36万。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汉晋时期,“濮”人就生活在澜沧江和红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佤族的称谓很多,自称有“佤”、“布饶”、“阿佤”等。1962年,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改称为“佤族”。木鼓在佤族人的心目中非常神圣,说它是通天的神器,又说它是母亲的象征,所以要专门为木鼓建造房子。木鼓是神器,过去除了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军事行动时方击鼓聚众外,平时族人很少敲它,也切忌进鼓房乱敲木鼓。现在,木鼓的作用不但是祭祀的神器,还是娱乐用的乐器。
白色的云雾笼罩着山野,巍峨险峻的西盟山上的大小村寨也全都沉入了雾海深处,只有那欢乐的鋩锣和象脚鼓的响声在由远而近地从浓雾中传来,我明白这是附近的佤族村寨有了喜事。
轻柔的云雾在悄悄散开,逐渐变得稀薄。走近那被榕树、翠竹围绕的村寨时,我远远地看到前边有着一团团火红色彩,循着那簇红色走去,原来是一群身穿红色筒裙,手捧竹筒、壮健朴实的佤族姑娘们站在山路中间迎接客人。我上前询问:“什么喜事让你们打扮得那么漂亮?还手捧着美酒呢?”她们欢快地回答:“我们是在迎接新娘,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远方的客人,请你也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吧!”
在依山建起的竹楼里,传来欢快的嬉笑声和有节奏的“咚、咚、咚”声。在矮竹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两个姑娘正在一上一下地舂米。旁边一位姑娘端着大簸箕熟练地扬着刚舂出的米,雪白的米粒上下波动散发着新米的清香。姑娘们告诉我:迎新人春新米,这是佤族人的古老风俗。
寨子里好热闹,老人、小孩、汉子、姑娘纷纷到新郎家帮忙。这个扛柴那个背水,还有人送来泡酒、甘蔗……似乎全寨子里的人都出动了。姑娘们又告诉我:“我们佤族人同出于一个祖先,有喜同乐,有事同担,这是我们古老的规矩!一家盖房子全寨的人都会来相助,这娶新娘的大喜事,更要全寨人来庆贺帮忙!”
新房的竹楼下,支着两口大锅,里面煮着喷香的鸡烂饭。几个姑娘正用青绿的芭蕉叶把一团团烂饭包好,等喜宴开始给大家分享。
佤族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 “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便要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婚事,则举行抢姑娘杀鸡看卦的仪式。“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把她的包头抢跑,姑娘追上去要还包头,小伙子便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借要包头为名,一路跟随着未婚夫来到男方家。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人们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的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1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雾完全散了,太阳出来了,绿色的山野金光闪闪。在一片嬉笑声中,我看到一位脖子上挂满长长红色珠子,低眉垂首却满脸含笑的美丽姑娘被一群老小簇拥着走过来,这就是新娘。她正被父母和亲友护送进竹楼里的洞房,竹楼里被踩得滋滋作响似乎也在欢乐地跳动。
清甜的泡酒端进了新房。按照佤族人的风俗,新郎、新娘首先要给父母敬上第一桶泡酒,并接受长辈的祝福,然后再向客人们敬酒。盛酒的竹筒在参加婚礼的人群中传递,甜甜的泡酒使得人们欢快、兴奋,祝福的话语此起彼伏。那些未婚的男女青年,被这喜庆的氛围感染,被泡酒缓缓的后劲所冲激,在传递泡酒筒时尽情地相互调笑,看来,过些日子又会有几对新郎新娘出现了。
酒醉了,饭饱了,祝福的话语也说够了。佤族人跳着笑着走下竹楼,来到空坪地上,手拉起手围成圆圈,放开歌喉,甩起头发,边唱边舞,跳起了古老的佤族舞蹈。姑娘身上的银饰在叮当作响,几个老人在竹晒台上吹起了葫芦笙。
月色清亮,欢乐的歌舞将一直持续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