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但无论哪一年龄的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掌握知识的程度和速度,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等各方面。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对这种差异性教学的探索的重要性。本人就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作了如下探索
一、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不可能按同一水平发展,不可能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更不可能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作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来自“能学”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说学、练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产生“我能行”的情绪体验。
1.问题。“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清楚地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都应问问:这个问题是他努力能回答上的吗?通过回答问题,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骄傲的说声:“我能行。”
2.说学。说学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比如:说质疑,说思考,说分析,说评论,说小结等。学生运用的数学语言基本上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决定着说学的质量。所以,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不同的内容,比如:让说得差一点的学生说质疑,让说得好的学生说分析、小结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讲。例如开展“给你同桌讲一讲”等活动。
3.练习。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为了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我把练习设计成“阶梯式”的。“阶梯式”练习是把练习设计为A组,B组,C组,难度是对所学知识的模仿——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完所有的练习,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可能只能做完A组,这没关系,因为他们同样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样攻克了一关,同样有“我能行”的体验。就是这种“我能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教学需要按进度完成,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快有满。老师越急,给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思考,速度也就会更慢;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放弃学习。老师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长一点儿的时间达到同样的要求。同时,老师应想出一些策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要求。比如:一年级二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于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刚开始,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计算都有很大差别,于是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把思考的过程变成一个顺口溜,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2)让会做的学生讲,以会带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有成就感,也让学得慢一点儿的学生有榜样,从而产生动力。(3)加强练习,这使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学得慢的学生则能尽快模仿,掌握。而对于个别由于父母要求特别严格,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造成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老师应努力改变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同他们相处,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使他们消除对老师和对数学的恐惧感,能正常的进行思维,用他自己的方法通过多次练习,提高速度,达到教学要求。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每个小组中都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并且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等个方面要合理搭配。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地为小组争荣誉而努力。水平高的学生会积极想出各种好的办法,带动和帮助组内其他的同学,而水平低一些的学生则会拼命追上,因为他们不想给小组拉后腿,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学到其他同学交给他们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自由的活动下,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消极,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评价
教师要积极调整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实施数学课的分层差异教学法的过程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分层分组也会出现相应地变化。在经过阶段考查后,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让其升高一个层次,对退步较大者则作降级处理。把层次的合理流動作为一种外在激励或鞭策,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数学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问题,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努力优化数学课程,使在水平和深度上都适合学生的需要,还要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一、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不可能按同一水平发展,不可能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更不可能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作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来自“能学”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说学、练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产生“我能行”的情绪体验。
1.问题。“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清楚地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都应问问:这个问题是他努力能回答上的吗?通过回答问题,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骄傲的说声:“我能行。”
2.说学。说学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比如:说质疑,说思考,说分析,说评论,说小结等。学生运用的数学语言基本上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决定着说学的质量。所以,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不同的内容,比如:让说得差一点的学生说质疑,让说得好的学生说分析、小结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讲。例如开展“给你同桌讲一讲”等活动。
3.练习。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为了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我把练习设计成“阶梯式”的。“阶梯式”练习是把练习设计为A组,B组,C组,难度是对所学知识的模仿——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完所有的练习,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可能只能做完A组,这没关系,因为他们同样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样攻克了一关,同样有“我能行”的体验。就是这种“我能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教学需要按进度完成,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快有满。老师越急,给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思考,速度也就会更慢;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放弃学习。老师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长一点儿的时间达到同样的要求。同时,老师应想出一些策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要求。比如:一年级二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于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刚开始,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计算都有很大差别,于是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把思考的过程变成一个顺口溜,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2)让会做的学生讲,以会带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有成就感,也让学得慢一点儿的学生有榜样,从而产生动力。(3)加强练习,这使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学得慢的学生则能尽快模仿,掌握。而对于个别由于父母要求特别严格,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造成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老师应努力改变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同他们相处,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使他们消除对老师和对数学的恐惧感,能正常的进行思维,用他自己的方法通过多次练习,提高速度,达到教学要求。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每个小组中都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并且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等个方面要合理搭配。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地为小组争荣誉而努力。水平高的学生会积极想出各种好的办法,带动和帮助组内其他的同学,而水平低一些的学生则会拼命追上,因为他们不想给小组拉后腿,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学到其他同学交给他们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自由的活动下,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消极,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评价
教师要积极调整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实施数学课的分层差异教学法的过程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分层分组也会出现相应地变化。在经过阶段考查后,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让其升高一个层次,对退步较大者则作降级处理。把层次的合理流動作为一种外在激励或鞭策,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数学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问题,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努力优化数学课程,使在水平和深度上都适合学生的需要,还要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