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白杨礼赞》主要是讲茅盾先生借白杨树赞扬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整篇文章贯穿着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人性的角度赞美白杨树的坚忍不拔,暗指对抗日战士的崇敬之情。这种多元化的赏析角度,给予读者更多美的感受,也认识到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抒情散文;初中语文;白杨树
一、 妙语连珠的独特文采
议论和抒情是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通常使用抒情,而对现象的揭示和评价通常需要议论,同时议论也可以深入主题神韵。一般来说,散文会将议论部分和抒情部分穿插在一起,这样更利于作者将个人观点不唐突地融入文章内容当中,得到读者在情感上的支持,并引起共鸣。另一方面还运用了以情入景、以物言志的手法,将情感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避免想法的委婉表达,这样更容易通过文字接触到读者的内心世界,点燃他们思想上进步的火苗,脱离思想迂腐的境界。
茅盾先生的散文总是与众不同,贵在创新。《白杨礼赞》中,开头就指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设置悬念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又以高调赞扬白杨树来结尾,先抑后扬的手法被运用的炉火纯青。“不平凡”三个字就体现出茅盾先生的满腔热情,他先用“一望无际的高原”来使读者的心胸坦然,紧接着在产生疲惫感的同时在画面里引入白杨树,使得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然后给予白杨树特写镜头,“树干笔直”、“树枝紧紧靠拢以及树叶片片向上”类似的修饰语突出白杨树的精神和气质。“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好女子,确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话将笔锋急转,拿白杨树与女子和丈夫进行褒贬对比,体现出白杨树的阳刚之美。最后连用四个反问句,增强语言的层次感,也使主题更加鲜明紧凑。
二、 游刃有余的象征描写
象征没有变幻莫测的表现套路,就是以物喻人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利用参照物和被参照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将情感从本体过迁到象征物上。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被禁锢而百姓受到政府以及日寇的压迫打击,民不聊生。处于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人民体现出了威武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顽强地成长拼命反抗,全国上下都具有火一般的意志,情绪高昂到了极点,众志成城站在抗战的道路上。茅盾先生被这些可爱的人们感染,从而想到了黄土高原里耸立不倒的白杨树,挥动激动的笔尖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
白杨树特殊的外形美是作者立意最深的地方,利用白杨树生存的环境——黄土高原来渲染白杨树的不平凡,千呼万唤,蓄足了气势,这才看清了白杨树的形态。茅盾先生将白杨树的外形美总结为三点:“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这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顽强不屈的精神;“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下的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分裂的精神;“在西北风雪压迫下……倔强挺立……参天耸立……”这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对树干、树枝以及树皮的描写,都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没有丝毫的憔悴与委顿的情绪泄露,真实地对我国民众的品质和毅力进行写照,大力宣扬这种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三、 散而不乱的文字结构
散文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十分注重在整体结构的和谐和均衡。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散文都讲究结构的匀称和严谨,对文眼的设置、前后的照应、层次的剖析和意境的构建上都匠心独运,这种文章构造体现着审美情趣和中国色彩。在语言上也要避免突兀,讲究和谐为美。从字词的推敲、修辞的选择到节奏的安排、音律的布设等都体现着一种连贯性,不会出现思想上的跳跃。语言文学清晰流畅、简练明快、丰富深邃,都显示着散文语言的独特性,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白杨礼赞》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运用了很多修辞和手法,但是对于整个文章来说却是“散”而不乱,因为文章的主线只有白杨树这一条,贯穿了全文构成结构的严谨性。从白杨树的“不平凡”、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到白杨树的“潜滋暗长”,都是围绕着白杨树开展,表面上像是脱离了线索,其实都是一种做铺垫、设伏笔的体现,然后又在白杨树的“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里渲染其力争上游的精神品质。用一马平川的荒凉色调衬托白杨树的伟岸,起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效果。还巧妙地将情境结合,烘托抗日军民的气势。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华丽,还是象征手段的精致,都是为了赞扬白杨树以及抗日军民的伟大。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內容蕴含着许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直达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句子由浅入深,由缓到急,由疏到密,逐步将文章推向高潮。句式的不同,导致表达的效果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当然表达的情感程度也会不同,这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议论、抒情、记叙三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内容和社会热点完美的融合,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可以说,抒情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朵奇葩,令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在其间,我们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观察历史的进程,从文字中读出历史经验,在历史文化中体验文字的奥妙。
关键词:抒情散文;初中语文;白杨树
一、 妙语连珠的独特文采
议论和抒情是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通常使用抒情,而对现象的揭示和评价通常需要议论,同时议论也可以深入主题神韵。一般来说,散文会将议论部分和抒情部分穿插在一起,这样更利于作者将个人观点不唐突地融入文章内容当中,得到读者在情感上的支持,并引起共鸣。另一方面还运用了以情入景、以物言志的手法,将情感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避免想法的委婉表达,这样更容易通过文字接触到读者的内心世界,点燃他们思想上进步的火苗,脱离思想迂腐的境界。
茅盾先生的散文总是与众不同,贵在创新。《白杨礼赞》中,开头就指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设置悬念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又以高调赞扬白杨树来结尾,先抑后扬的手法被运用的炉火纯青。“不平凡”三个字就体现出茅盾先生的满腔热情,他先用“一望无际的高原”来使读者的心胸坦然,紧接着在产生疲惫感的同时在画面里引入白杨树,使得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然后给予白杨树特写镜头,“树干笔直”、“树枝紧紧靠拢以及树叶片片向上”类似的修饰语突出白杨树的精神和气质。“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好女子,确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话将笔锋急转,拿白杨树与女子和丈夫进行褒贬对比,体现出白杨树的阳刚之美。最后连用四个反问句,增强语言的层次感,也使主题更加鲜明紧凑。
二、 游刃有余的象征描写
象征没有变幻莫测的表现套路,就是以物喻人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利用参照物和被参照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将情感从本体过迁到象征物上。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被禁锢而百姓受到政府以及日寇的压迫打击,民不聊生。处于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人民体现出了威武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顽强地成长拼命反抗,全国上下都具有火一般的意志,情绪高昂到了极点,众志成城站在抗战的道路上。茅盾先生被这些可爱的人们感染,从而想到了黄土高原里耸立不倒的白杨树,挥动激动的笔尖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
白杨树特殊的外形美是作者立意最深的地方,利用白杨树生存的环境——黄土高原来渲染白杨树的不平凡,千呼万唤,蓄足了气势,这才看清了白杨树的形态。茅盾先生将白杨树的外形美总结为三点:“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这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顽强不屈的精神;“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下的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分裂的精神;“在西北风雪压迫下……倔强挺立……参天耸立……”这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对树干、树枝以及树皮的描写,都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没有丝毫的憔悴与委顿的情绪泄露,真实地对我国民众的品质和毅力进行写照,大力宣扬这种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三、 散而不乱的文字结构
散文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十分注重在整体结构的和谐和均衡。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散文都讲究结构的匀称和严谨,对文眼的设置、前后的照应、层次的剖析和意境的构建上都匠心独运,这种文章构造体现着审美情趣和中国色彩。在语言上也要避免突兀,讲究和谐为美。从字词的推敲、修辞的选择到节奏的安排、音律的布设等都体现着一种连贯性,不会出现思想上的跳跃。语言文学清晰流畅、简练明快、丰富深邃,都显示着散文语言的独特性,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白杨礼赞》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运用了很多修辞和手法,但是对于整个文章来说却是“散”而不乱,因为文章的主线只有白杨树这一条,贯穿了全文构成结构的严谨性。从白杨树的“不平凡”、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到白杨树的“潜滋暗长”,都是围绕着白杨树开展,表面上像是脱离了线索,其实都是一种做铺垫、设伏笔的体现,然后又在白杨树的“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里渲染其力争上游的精神品质。用一马平川的荒凉色调衬托白杨树的伟岸,起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效果。还巧妙地将情境结合,烘托抗日军民的气势。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华丽,还是象征手段的精致,都是为了赞扬白杨树以及抗日军民的伟大。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內容蕴含着许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直达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句子由浅入深,由缓到急,由疏到密,逐步将文章推向高潮。句式的不同,导致表达的效果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当然表达的情感程度也会不同,这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议论、抒情、记叙三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内容和社会热点完美的融合,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可以说,抒情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朵奇葩,令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在其间,我们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观察历史的进程,从文字中读出历史经验,在历史文化中体验文字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