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新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民创新的氛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能力 创新素质
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心境中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我选择了“自主学习”这一课改项目,教学以来确有不少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适合创新学习的大教育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学习也在校园内盛行,那么创新学习需要哪些教育环境呢?
1.现代人才观与科学评价观。
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进行创新学习的最大障碍。在这种人才标准与评价观下,爱迪生等永远是“差生”。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念,仍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作为一个现代人,其能力表现各种各样,我们认为不存在没有能力的人,只有能力形式不同的人,人才的标准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人人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探讨激励成才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创新学习的首要条件。
2.正确的教育观与教学观。
教育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未来的主人。“学会生存”应当成为创新学习的教育观。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重心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勤学、乐学、巧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变化、改变环境的能力。
3.必须实现由权威型向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在学校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教学过程,才能使创新学习落到实处。
1.教学的重心立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以自学为原则,以探索创新为最高形式。在教学中应当逐步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检索、综合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将转化为独立探索的研究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思维。
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善于释疑,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趣”,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善于“求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自主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荷兰著名的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地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代数《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谁学会了自主学习,谁就赢得了自主发展,就会取得成功。
四、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师应由“划一性”教学转变为“个性发展”教学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以共性至上,“划一性”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100年前龚自珍就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标准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有识之士针对拘于“一格”,墨守“成规”,追求“划一”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状况,不断呼唤个性解放,但个性发展的观念一直未能普遍确立起来,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状况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划一性”教学只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用同一的标准培养学生,用同一的目标、统一的速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同样的试卷操作检测学生,这是削足适履的教学方式,它使千差万别的个体难以得到自主发展,失去活力,所造就的是“千人一面”的群体。“个性的发展”主张因材施教,这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建设事立足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立个性、完整人格的生力军,需要造就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活力是每个人活力的体现,社会对个性的约束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必然因个性的窒息而导致社会生命力的衰竭。
总之,新世纪需要的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参与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造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参考文献:
[1]石循忠.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报,1999,(4).
[2]马晓燕.智力型数学差生转化案例[J].数学教育报,1999,(2).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卢开明.浅析中学学生学习数学时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数学策[J].中学数学研究,1997[8].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能力 创新素质
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心境中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我选择了“自主学习”这一课改项目,教学以来确有不少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适合创新学习的大教育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学习也在校园内盛行,那么创新学习需要哪些教育环境呢?
1.现代人才观与科学评价观。
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进行创新学习的最大障碍。在这种人才标准与评价观下,爱迪生等永远是“差生”。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念,仍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作为一个现代人,其能力表现各种各样,我们认为不存在没有能力的人,只有能力形式不同的人,人才的标准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人人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探讨激励成才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创新学习的首要条件。
2.正确的教育观与教学观。
教育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未来的主人。“学会生存”应当成为创新学习的教育观。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重心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勤学、乐学、巧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变化、改变环境的能力。
3.必须实现由权威型向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在学校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教学过程,才能使创新学习落到实处。
1.教学的重心立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以自学为原则,以探索创新为最高形式。在教学中应当逐步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检索、综合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将转化为独立探索的研究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思维。
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善于释疑,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趣”,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善于“求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自主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荷兰著名的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地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代数《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谁学会了自主学习,谁就赢得了自主发展,就会取得成功。
四、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师应由“划一性”教学转变为“个性发展”教学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以共性至上,“划一性”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100年前龚自珍就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标准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有识之士针对拘于“一格”,墨守“成规”,追求“划一”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状况,不断呼唤个性解放,但个性发展的观念一直未能普遍确立起来,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状况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划一性”教学只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用同一的标准培养学生,用同一的目标、统一的速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同样的试卷操作检测学生,这是削足适履的教学方式,它使千差万别的个体难以得到自主发展,失去活力,所造就的是“千人一面”的群体。“个性的发展”主张因材施教,这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建设事立足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立个性、完整人格的生力军,需要造就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活力是每个人活力的体现,社会对个性的约束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必然因个性的窒息而导致社会生命力的衰竭。
总之,新世纪需要的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参与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造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参考文献:
[1]石循忠.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报,1999,(4).
[2]马晓燕.智力型数学差生转化案例[J].数学教育报,1999,(2).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卢开明.浅析中学学生学习数学时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数学策[J].中学数学研究,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