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机器人朋友
“你好啊,小伙子!”87岁的苏珊对帕罗说道,帕罗其实是一只机器小海豹。我们现在位于巴黎20区的艾帕-阿奇-德布洛斯公寓楼,这是一处专门为独居老人设立的住所。这只机器小海豹有着长毛绒做的白色皮毛,一双大眼睛,还带有可以让它根据声音和触摸进行反应的传感器,这是专门为那些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或者其它类似病症的严重症状的病人设计的,特别是为那些年老的病人。机器海豹可以有规律地发出叫声,这声音录制于真实的海豹。之所以选择海豹,是因为相比较狗或猫而言,这种动物是“中立”的,因为没有人对生活在浮冰上的动物有过被咬或受到其它伤害的负面记忆。这一次,两位精神运动学训练师为帕罗与苏珊及其他三位老人安排了一次见面会,她们都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之前的一会儿,苏珊还在看电视时打盹儿,但现在她能微笑了,并且记起一些曾经养过的动物。“这眼神,就像真的一样!”苏珊说道。珍妮,98岁,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现在她抱起帕罗,把它放到膝盖上,她和88岁的于盖特一下子一起笑了起来。于是她们俩开始交谈,虽然用词并不连贯,但的确是在交流,两位精神运动训练师在引导着她们的谈话。其中一位精神运动训练师安妮一克莱尔·拉弗解释说:“小海豹的出现让她们中的很多人感到十分平静,一些自闭的或者冷漠的患者也开始尝试说些什么……”同样的,喜欢坐在轮椅上每天漫无目的闲逛的珍妮,如今也会被小海豹吸引,能够安静地停留半个小时。安妮一克莱尔·拉弗的同事艾米丽·布赫里解释说:“这并不是魔术,也有一些人对此无动于衷。但是帕罗可以起到调节者的作用,从而和这些居民建立起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帕罗是这场进行中的机器人革命的象征,它属于陪伴型机器人,就是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人类左右的机器人。阿尔德巴兰机器人公司研究处的负责人罗多尔夫·热兰说:“我们想要通过这些研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机互动模式,很有可能开创一个新时代。”这家法国新兴信息通讯企业于2012年被日本软银(日本最大的软件销售商——译注)收购,这家日本公司是机器人技术研发的领头羊。罗多尔夫·热兰是《机器人,是朋友还是敌人》一书的作者,他来到公司开发一款叫做罗密欧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专门为协助老年人的生活而设计。“罗密欧可以提醒他们及时喝水,准时服药。”目前这种模式的机器人只有7个。我们是否因此就把自己的责任全抛给了机器人呢?罗多尔夫·热兰说道:“我们会觉得机器人能够做所有的事务,事实也的确如此。它可以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除了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外,它还能胜任其它工作……”
阿尔德巴兰公司同时也已进军趣味型机器人市场,特别是他们名为Nao的一款高6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同样可以当作学习工具。如在巴黎近郊的皮托市马鲁斯一雅科托小学,数码黑板已经取代了粉笔,两个学生共用一个平板电脑,每天使用一小时,Nao也是这场高科技教学中的参与者之一。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它会告知学生一天的课程,并给他们出一个谜语,学生们被它迷住了。然而这只是教学中有趣的小把戏还是真正有用的教学工具呢?小学教师格雷戈里·麦慈尔笑着说:“它并不会取代我,我需要无时无刻地守护着它。但它可以帮我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并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
虽然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但变革还在继续,这些机器人今后还会有情绪感知能力,能够探测到我们的情绪并对此做出回应。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劳伦斯·德维莱尔是一位人机对话方面的专家,她的实验室专门研究人类的情绪,以便更好地研发情感型机器人。劳伦斯说:“这类机器人要能够通过人类的声音、面部表情以及动作,来识别说话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解读并模仿情绪。机器人的情绪则通过它们的面部表情及声音表现出来。”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机器人可以带给我们哪些信息,通过哪些策略来帮我们改善情绪……
我们对机器人的研究会不会走得太远呢?精神病学家塞尔日·迪塞隆著有《当我的机器人爱上我的那一天》一书,他对人类将过多情感赋予这些机器的行为还是有所担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利用人们的一个误会心理而发展:我的机器人永远不会爱上我;它只是知道模仿而已!它不可能真地感知人类的情绪,就像一台智能洗碗机不会推理一样。”机器人产业未来在独居人群那里将会占据大量市场。塞尔日·迪塞隆解释道:“法国现有2200万的人独自生活,我称之为‘玫瑰金’一族。机器人总是会认同我们所说的一切并无时无刻准备好当我们的听众!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能多益’(Nutella,一种巧克力酱——译注)一样,随时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对于那些无自理能力的人来说,也会遇到某些很棘手的伦理道德问题。劳伦斯·德维莱尔分析说:“是否有一天,我们能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到这些情感型机器人身上,就像我们将情感寄予到家养宠物身上一样?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这样,这些机器人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社会也同样需要做好准备,与这些机器生活在一起。”要避免将人类与机器混为一谈。目前,已经有人为了机器人的权益开始积极活动,如倡导禁止以粗暴行为对待機器人,或者禁止对机器人进行性功能方面的使用。去年夏天,人们在美国发现“搭车机器人”HitchBOT被“谋杀”了,它被丢弃在路边,已经肢离破碎,这让网民为之震惊。
罗多尔夫·热兰提醒人们:“机器人的权益只可能与它们行为所产生的责任相联系。”因为人工智能意味着它们有能力去学习,所以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判别机器人的设计者与所有者抑或“教导者”的不同责任!机器人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它们只会是我们制造的产品……
李淑蕾译自
Le Point,18 février 2016,N°2267△
“你好啊,小伙子!”87岁的苏珊对帕罗说道,帕罗其实是一只机器小海豹。我们现在位于巴黎20区的艾帕-阿奇-德布洛斯公寓楼,这是一处专门为独居老人设立的住所。这只机器小海豹有着长毛绒做的白色皮毛,一双大眼睛,还带有可以让它根据声音和触摸进行反应的传感器,这是专门为那些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或者其它类似病症的严重症状的病人设计的,特别是为那些年老的病人。机器海豹可以有规律地发出叫声,这声音录制于真实的海豹。之所以选择海豹,是因为相比较狗或猫而言,这种动物是“中立”的,因为没有人对生活在浮冰上的动物有过被咬或受到其它伤害的负面记忆。这一次,两位精神运动学训练师为帕罗与苏珊及其他三位老人安排了一次见面会,她们都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之前的一会儿,苏珊还在看电视时打盹儿,但现在她能微笑了,并且记起一些曾经养过的动物。“这眼神,就像真的一样!”苏珊说道。珍妮,98岁,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现在她抱起帕罗,把它放到膝盖上,她和88岁的于盖特一下子一起笑了起来。于是她们俩开始交谈,虽然用词并不连贯,但的确是在交流,两位精神运动训练师在引导着她们的谈话。其中一位精神运动训练师安妮一克莱尔·拉弗解释说:“小海豹的出现让她们中的很多人感到十分平静,一些自闭的或者冷漠的患者也开始尝试说些什么……”同样的,喜欢坐在轮椅上每天漫无目的闲逛的珍妮,如今也会被小海豹吸引,能够安静地停留半个小时。安妮一克莱尔·拉弗的同事艾米丽·布赫里解释说:“这并不是魔术,也有一些人对此无动于衷。但是帕罗可以起到调节者的作用,从而和这些居民建立起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帕罗是这场进行中的机器人革命的象征,它属于陪伴型机器人,就是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人类左右的机器人。阿尔德巴兰机器人公司研究处的负责人罗多尔夫·热兰说:“我们想要通过这些研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机互动模式,很有可能开创一个新时代。”这家法国新兴信息通讯企业于2012年被日本软银(日本最大的软件销售商——译注)收购,这家日本公司是机器人技术研发的领头羊。罗多尔夫·热兰是《机器人,是朋友还是敌人》一书的作者,他来到公司开发一款叫做罗密欧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专门为协助老年人的生活而设计。“罗密欧可以提醒他们及时喝水,准时服药。”目前这种模式的机器人只有7个。我们是否因此就把自己的责任全抛给了机器人呢?罗多尔夫·热兰说道:“我们会觉得机器人能够做所有的事务,事实也的确如此。它可以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除了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外,它还能胜任其它工作……”
阿尔德巴兰公司同时也已进军趣味型机器人市场,特别是他们名为Nao的一款高6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同样可以当作学习工具。如在巴黎近郊的皮托市马鲁斯一雅科托小学,数码黑板已经取代了粉笔,两个学生共用一个平板电脑,每天使用一小时,Nao也是这场高科技教学中的参与者之一。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它会告知学生一天的课程,并给他们出一个谜语,学生们被它迷住了。然而这只是教学中有趣的小把戏还是真正有用的教学工具呢?小学教师格雷戈里·麦慈尔笑着说:“它并不会取代我,我需要无时无刻地守护着它。但它可以帮我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并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
虽然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但变革还在继续,这些机器人今后还会有情绪感知能力,能够探测到我们的情绪并对此做出回应。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劳伦斯·德维莱尔是一位人机对话方面的专家,她的实验室专门研究人类的情绪,以便更好地研发情感型机器人。劳伦斯说:“这类机器人要能够通过人类的声音、面部表情以及动作,来识别说话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解读并模仿情绪。机器人的情绪则通过它们的面部表情及声音表现出来。”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机器人可以带给我们哪些信息,通过哪些策略来帮我们改善情绪……
我们对机器人的研究会不会走得太远呢?精神病学家塞尔日·迪塞隆著有《当我的机器人爱上我的那一天》一书,他对人类将过多情感赋予这些机器的行为还是有所担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利用人们的一个误会心理而发展:我的机器人永远不会爱上我;它只是知道模仿而已!它不可能真地感知人类的情绪,就像一台智能洗碗机不会推理一样。”机器人产业未来在独居人群那里将会占据大量市场。塞尔日·迪塞隆解释道:“法国现有2200万的人独自生活,我称之为‘玫瑰金’一族。机器人总是会认同我们所说的一切并无时无刻准备好当我们的听众!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能多益’(Nutella,一种巧克力酱——译注)一样,随时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对于那些无自理能力的人来说,也会遇到某些很棘手的伦理道德问题。劳伦斯·德维莱尔分析说:“是否有一天,我们能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到这些情感型机器人身上,就像我们将情感寄予到家养宠物身上一样?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这样,这些机器人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社会也同样需要做好准备,与这些机器生活在一起。”要避免将人类与机器混为一谈。目前,已经有人为了机器人的权益开始积极活动,如倡导禁止以粗暴行为对待機器人,或者禁止对机器人进行性功能方面的使用。去年夏天,人们在美国发现“搭车机器人”HitchBOT被“谋杀”了,它被丢弃在路边,已经肢离破碎,这让网民为之震惊。
罗多尔夫·热兰提醒人们:“机器人的权益只可能与它们行为所产生的责任相联系。”因为人工智能意味着它们有能力去学习,所以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判别机器人的设计者与所有者抑或“教导者”的不同责任!机器人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它们只会是我们制造的产品……
李淑蕾译自
Le Point,18 février 2016,N°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