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加之长期以来,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一直被视为“副科”,地位低下。许多初级中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使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高中地理学习或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如何才能搞好初中地理教学呢?我认为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些话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热爱地理,乐而知之。地理教材既不同于科普读物,也不象文艺作品,其文字简洁,理性较强,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将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1、引入日常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一是社会生活情景。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宣传标语,它们往往言简意赅,有的在句式中上多对偶、押韵,有的富于警示性,非常引人注意,其中有不少是学生们耳熟能详,张嘴就来的。如关于水资源的重要性,“最后一滴水,就是最后一滴眼泪”、“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节约用水、点滴保护”。关于交通的重要性,“要想富,先修路”。关于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人人有责”、“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将它们纳入到教学中来,学生会积极参与,同时发现地理就在生活中。
二是自然生活现象。比如在讲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学期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而为什么这个学期16点30分上晚自习,天就已经黑了?同学们认真思考后会得出答案:上学期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本学期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普遍增强。
2、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观察本地霜冻出现在什么时候?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在本地霜冻多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里。然后联系地理知识,学生很快明白了本地是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到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些话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热爱地理,乐而知之。地理教材既不同于科普读物,也不象文艺作品,其文字简洁,理性较强,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将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1、引入日常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一是社会生活情景。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宣传标语,它们往往言简意赅,有的在句式中上多对偶、押韵,有的富于警示性,非常引人注意,其中有不少是学生们耳熟能详,张嘴就来的。如关于水资源的重要性,“最后一滴水,就是最后一滴眼泪”、“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节约用水、点滴保护”。关于交通的重要性,“要想富,先修路”。关于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人人有责”、“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将它们纳入到教学中来,学生会积极参与,同时发现地理就在生活中。
二是自然生活现象。比如在讲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学期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而为什么这个学期16点30分上晚自习,天就已经黑了?同学们认真思考后会得出答案:上学期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本学期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普遍增强。
2、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观察本地霜冻出现在什么时候?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在本地霜冻多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里。然后联系地理知识,学生很快明白了本地是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到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