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土宋代陶瓷茶具赏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种毒,后食茶而得以解毒。从茶的发现到成为饮用的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的饮茶的方式和煮菜汤差不多,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到釜等炊具中煎煮。三国时期,古荆巴间,人们不再直接食用新鲜茶叶,而将鲜叶制成饼状,晒干或烘干,在饮用时碾末冲泡,加葱、姜、橘皮等佐料一起煮饮。到东晋、南朝时期,带托的青釉盏的出现,标志着早期专用茶具正式出现。到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用具从酒具、食器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陆羽《茶经》中记载了二十八中茶具,按功用可分为煮茶器、碾茶器、饮茶器和藏茶器。唐代流行煮茶,同时点茶开始出现,到宋代,点茶盛行。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据《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5年,第25页)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就将土产茶叶作为贡品。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关于茶的栽培和制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四川地区有茶的历史如此早,以致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因此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到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巴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已经成为流通的商品,且有一定的茶具。到宋代,四川地方窑瓷器兴盛,各个窑口都有生产茶具,茶具种类丰富。瓷器品种多样,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宋褐釉茶研磨盘
  茶研磨盘,也叫茶研、茶臼,有的与棒杵配合使用。唐宋时期,人们饮茶初是将茶叶制成茶饼,用时碾成细末,然后再煎茶或者点茶。研磨茶的细腻与否,对后面的斗茶有一定的影响。茶研磨盘就是用于碾茶的工具。此件研磨盘高2.4,口径11.1,底径3.5厘米。暗紫胎,口沿施褐釉。口沿外向内折边,坦腹小平底。盘内心用竹条之类的器具戳出成排的锯齿,作辐状排列,正中心圆形部分无磨齿。1953年成都市双流县琉璃厂出土。
  宋琉璃厂窑有柄铫子
  铫子是宋代煎茶器之一。茶用研磨器研磨好后,放到铫子里煎煮。分有柄和无柄。此件铫子口稍侈,有柄,带嘴,平底。上半段施黄釉,下半段露红陶。高10.5,口径15.3厘米。1950年旧藏。在宋代,制作茶汤的方式以煎茶和点茶最为流行。
  宋白釉托盏
  托盏是一种托与展组合而成的茶具,最早出现在东晋,它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到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风行的饮茶用具。托盏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考古发现的托盏有分开的,也有的烧造的时候就在一起。此件托盏的盏和托盘连在一起,盏呈碗状,唇口,斜腹。托盘较平,平底。施米黄色釉,底部不上釉。高3.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4厘米。1955年南充金鱼岭南充丝绸厂工地采集。
  宋邛窯汤瓶
  点茶和煎茶最大的区别就是,茶末不再放到鍑或铫子中煎煮,而是用瓶煮水,注汤点茶。煮水又叫候汤,讲究三沸。点茶时,为了保证热汤冲击茶盏中的茶叶末膏形成乳花,点茶的汤瓶不能用短流的煎茶瓶,而必须用长流的汤瓶。此件汤瓶侈口,束颈,宽肩,鼓腹,平底。腹部三泥条系,长圆流。施青釉,腹部有绿色斑点。高17.2,口径8,底径6厘米。1950年。
  宋广元窑黑釉盏
  宋代四川流行斗茶,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而下之;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咬盏久者为胜,即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先着水痕者为负。斗茶时用的最好的茶具就是黑釉盏,黑色茶盏更能分辨汤花和水痕。此盏高5.5厘米,口径4.2厘米。腹上部施黑色釉,釉上起鹧鸪斑。成都东城区出土。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盏
  青釉盏虽然不是斗茶用具的首选,但是因其颜色鲜艳翠绿,衬托着茶色青绿,也是盛茶的好茶具。此盏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3.4厘米。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底心呈乳突状,釉面滋润细腻,型釉具佳。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其他文献
习近平主席提出来“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构想,随之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和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不断扩大,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动力。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倡议筹建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吸引亚、美、非、大洋洲各大洲多达60个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来。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结合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
期刊
【摘要】:文化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因此,传承文化就是各界社会成员对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文化进行接力一样的纵向传递过程。我国的皮影戏文化的传承不仅指的是某一个具体民族内部文化传递与发扬,更是指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进行传播与继承。新的文化氛围要求进行广义上的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皮影戏文化传承的密切关系,
期刊
【摘要】:文化馆,或者说群众艺术馆是发展公共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肩负着服务与教化的功能,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文化馆的工作从来都具有特殊性,因为与群众文化打交道,所以文化馆的职能一直游离在“专业”与“业余”之间,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只有兼顾两者,文化馆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文化。本文着重从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事业中的职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俄汉语词组结构的对比分析也是如此。本文主要从俄语词组和汉语词组的概念、结构分类的角度入手来比较俄语词组和汉语词组的异同。  【关键词】:俄语词组;汉语短语;对比;异同  一、俄语词组与汉语词组概念对比  1.俄语词组的概念  词组这个术语首先是沃斯托柯夫开始使用的。可是多年来,语法学家对词组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有些语法学家从字面
期刊
【摘要】: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和外在形态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内省修养是一种精神想象,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机械的模仿,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外在的形态是感性的,是存在文化本身气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修养;精神;表现形式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与外在形态关系和他们的相互作用,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是感性的,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国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文化元素也是我国文化中一种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在国画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称之为国画创作中极为关键的文化元素,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国画创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文章将对笔墨文化及其在国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笔墨文化元素;国画创作;应用  引言:笔墨不只是国画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国画中各
期刊
【摘要】:易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其凭借优质细腻的石材,浑然天成的斑纹,雕刻技术的精湛,从而被众人熟知。易砚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萌生于春秋,开始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至今日已有千年的历史,有“南端北易”之称。  易砚本身有其顽强的发展势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它的砚雕艺术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使得它屹立于中华文明的史册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新的书写工具慢慢地取代传统的书写工具,而
期刊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学生读书较晚,学习汉语的时间也较晚,在语言方面接触的也少,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上,学生自己想像的和说出来、写出来的就不一样。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的让学生学好汉语,加强语文表达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让学生养成说汉语的习惯,其次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再在学生面前做好“说”的示范,最后再将“说”的技巧讲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文学相关的座谈会议中,就曾提出过有关中华美学精神的话题讨论。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华美学精神为文学艺术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业。虽然,我国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但是,在中华美学精神中所蕴含的历史沉淀与价值理论是最有文化价值的。那么,谈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就要追溯到其长久以来的发展历史,通过理解与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
期刊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简约又醒目的扁平感和动态化的标志设计在多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标志设计中已经成为了趋势。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视觉形式中一个简单的视觉形式的标志往往更加能脱颖而出。民众在这些眼花缭乱的装饰效果浓烈的视觉形式中看到时尚简洁风格的标志往往更加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简洁风格的标志往往要通过层层提炼用最精简的元素去表现品牌最丰富的内涵,用以简胜繁的方式去表现品牌形象中的本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