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种毒,后食茶而得以解毒。从茶的发现到成为饮用的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的饮茶的方式和煮菜汤差不多,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到釜等炊具中煎煮。三国时期,古荆巴间,人们不再直接食用新鲜茶叶,而将鲜叶制成饼状,晒干或烘干,在饮用时碾末冲泡,加葱、姜、橘皮等佐料一起煮饮。到东晋、南朝时期,带托的青釉盏的出现,标志着早期专用茶具正式出现。到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用具从酒具、食器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陆羽《茶经》中记载了二十八中茶具,按功用可分为煮茶器、碾茶器、饮茶器和藏茶器。唐代流行煮茶,同时点茶开始出现,到宋代,点茶盛行。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据《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5年,第25页)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就将土产茶叶作为贡品。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关于茶的栽培和制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四川地区有茶的历史如此早,以致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因此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到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巴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已经成为流通的商品,且有一定的茶具。到宋代,四川地方窑瓷器兴盛,各个窑口都有生产茶具,茶具种类丰富。瓷器品种多样,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宋褐釉茶研磨盘
茶研磨盘,也叫茶研、茶臼,有的与棒杵配合使用。唐宋时期,人们饮茶初是将茶叶制成茶饼,用时碾成细末,然后再煎茶或者点茶。研磨茶的细腻与否,对后面的斗茶有一定的影响。茶研磨盘就是用于碾茶的工具。此件研磨盘高2.4,口径11.1,底径3.5厘米。暗紫胎,口沿施褐釉。口沿外向内折边,坦腹小平底。盘内心用竹条之类的器具戳出成排的锯齿,作辐状排列,正中心圆形部分无磨齿。1953年成都市双流县琉璃厂出土。
宋琉璃厂窑有柄铫子
铫子是宋代煎茶器之一。茶用研磨器研磨好后,放到铫子里煎煮。分有柄和无柄。此件铫子口稍侈,有柄,带嘴,平底。上半段施黄釉,下半段露红陶。高10.5,口径15.3厘米。1950年旧藏。在宋代,制作茶汤的方式以煎茶和点茶最为流行。
宋白釉托盏
托盏是一种托与展组合而成的茶具,最早出现在东晋,它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到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风行的饮茶用具。托盏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考古发现的托盏有分开的,也有的烧造的时候就在一起。此件托盏的盏和托盘连在一起,盏呈碗状,唇口,斜腹。托盘较平,平底。施米黄色釉,底部不上釉。高3.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4厘米。1955年南充金鱼岭南充丝绸厂工地采集。
宋邛窯汤瓶
点茶和煎茶最大的区别就是,茶末不再放到鍑或铫子中煎煮,而是用瓶煮水,注汤点茶。煮水又叫候汤,讲究三沸。点茶时,为了保证热汤冲击茶盏中的茶叶末膏形成乳花,点茶的汤瓶不能用短流的煎茶瓶,而必须用长流的汤瓶。此件汤瓶侈口,束颈,宽肩,鼓腹,平底。腹部三泥条系,长圆流。施青釉,腹部有绿色斑点。高17.2,口径8,底径6厘米。1950年。
宋广元窑黑釉盏
宋代四川流行斗茶,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而下之;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咬盏久者为胜,即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先着水痕者为负。斗茶时用的最好的茶具就是黑釉盏,黑色茶盏更能分辨汤花和水痕。此盏高5.5厘米,口径4.2厘米。腹上部施黑色釉,釉上起鹧鸪斑。成都东城区出土。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盏
青釉盏虽然不是斗茶用具的首选,但是因其颜色鲜艳翠绿,衬托着茶色青绿,也是盛茶的好茶具。此盏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3.4厘米。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底心呈乳突状,釉面滋润细腻,型釉具佳。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据《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5年,第25页)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就将土产茶叶作为贡品。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关于茶的栽培和制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四川地区有茶的历史如此早,以致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因此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到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巴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已经成为流通的商品,且有一定的茶具。到宋代,四川地方窑瓷器兴盛,各个窑口都有生产茶具,茶具种类丰富。瓷器品种多样,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宋褐釉茶研磨盘
茶研磨盘,也叫茶研、茶臼,有的与棒杵配合使用。唐宋时期,人们饮茶初是将茶叶制成茶饼,用时碾成细末,然后再煎茶或者点茶。研磨茶的细腻与否,对后面的斗茶有一定的影响。茶研磨盘就是用于碾茶的工具。此件研磨盘高2.4,口径11.1,底径3.5厘米。暗紫胎,口沿施褐釉。口沿外向内折边,坦腹小平底。盘内心用竹条之类的器具戳出成排的锯齿,作辐状排列,正中心圆形部分无磨齿。1953年成都市双流县琉璃厂出土。
宋琉璃厂窑有柄铫子
铫子是宋代煎茶器之一。茶用研磨器研磨好后,放到铫子里煎煮。分有柄和无柄。此件铫子口稍侈,有柄,带嘴,平底。上半段施黄釉,下半段露红陶。高10.5,口径15.3厘米。1950年旧藏。在宋代,制作茶汤的方式以煎茶和点茶最为流行。
宋白釉托盏
托盏是一种托与展组合而成的茶具,最早出现在东晋,它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到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风行的饮茶用具。托盏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考古发现的托盏有分开的,也有的烧造的时候就在一起。此件托盏的盏和托盘连在一起,盏呈碗状,唇口,斜腹。托盘较平,平底。施米黄色釉,底部不上釉。高3.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4厘米。1955年南充金鱼岭南充丝绸厂工地采集。
宋邛窯汤瓶
点茶和煎茶最大的区别就是,茶末不再放到鍑或铫子中煎煮,而是用瓶煮水,注汤点茶。煮水又叫候汤,讲究三沸。点茶时,为了保证热汤冲击茶盏中的茶叶末膏形成乳花,点茶的汤瓶不能用短流的煎茶瓶,而必须用长流的汤瓶。此件汤瓶侈口,束颈,宽肩,鼓腹,平底。腹部三泥条系,长圆流。施青釉,腹部有绿色斑点。高17.2,口径8,底径6厘米。1950年。
宋广元窑黑釉盏
宋代四川流行斗茶,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而下之;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咬盏久者为胜,即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先着水痕者为负。斗茶时用的最好的茶具就是黑釉盏,黑色茶盏更能分辨汤花和水痕。此盏高5.5厘米,口径4.2厘米。腹上部施黑色釉,釉上起鹧鸪斑。成都东城区出土。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盏
青釉盏虽然不是斗茶用具的首选,但是因其颜色鲜艳翠绿,衬托着茶色青绿,也是盛茶的好茶具。此盏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3.4厘米。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底心呈乳突状,釉面滋润细腻,型釉具佳。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