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而不是人为强制的场所,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入手,打破传统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把单一型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把现在的场所和传媒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引入和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通过让学生读读画画、质疑问难、自由组合讨论、情景表演、角色体验、自我展示、游戏、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全方位地看、说、谈、思、写、唱、跳、演、画、玩、让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知识的空间得到充分展示,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激发出来,去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当儿童产生主动的意识,并促进主动意识持久的存在,最终成为一种纯学习动机,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古诗时,设计这样一拓展活动: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诗人、音乐家等中的一个角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课堂呈现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阔视野,丰富积累
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教材中一篇义质兼等的课文,都是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的空间。为了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中适当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能更好地突出课文的主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相关的资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处理的主动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例如,学习《一去二三里》,学生认识了汉字“一”至“十”,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数字的儿歌、成语、谚语、古诗等资料。经过学生的反馈,学生找到了古诗《咏柳》《绝句》,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还有大量的儿歌和成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十个数字,而且认识了所搜集资料中的其他汉字,提高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再如教学《北京》一课,课前,先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北京的知识、歌曲、图片资料;课中,对有关图片资料进行交流吸收;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想对北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你还知道哪些国家首都?其他的国家首都又是怎样的?”走出课堂,走进新的知识领域,探索相关知识。学生加大了信息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知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了阅读实践活动,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三、激活思维,求异创新
“‘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的思维。”思维的独特性是创新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田忌赛马》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手里代表田忌与齐威王的马,提出不用孙膑的办法,还可以什么办法让田忌赢?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其他的解决办法,又经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孙膑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时,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得到了锻炼,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后,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提建议、人物性格分析、续编故事等多项读写活动巧妙地整合,融观察、分析、想象、推理、判断为一体的多角度、高效率的思维。当学生以大臣的身份、百姓的身份、朋友的身份、齐威王父亲的身份、儿子的身份时,实现了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的融合,正是这种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道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特体验,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凸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口语交际《我爱吃水果》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爱吃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营养等知识后,让学生当农艺师充分发挥想象,设计一种未来的水果,在“新型水果发布会”上推销。学生们画出的一张张水课,设计的一句句广告词虽然不够实际,但都新、异,正代表他们创新的思维。
四、自至探究,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性活动是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很好的载体。比如,在教完声母后,我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选出组长,组织成员共同商量、相互协作,用彩色橡皮泥摆出声母,组成一幅图而,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体现出学习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教师只要适时启发引导一下,就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种效果是让学生反复识记、抄写、改错所达不到的。再比如,上《葡萄沟》一课后,引导学生分组走向生活,通过观察、访谈、询问等方式收集家乡风景、物产、人物和建筑成就感等方面的情况;让各组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加工整理后,让他们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共同探究一个活动内容,聚在一起想办法、出点子,互相倾听伙伴的意见,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意识增强了,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发现了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
时代呼唤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随意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热点、思维活点、学习难点、课内引导、点悟、示范,课外帮助、鼓励、支持,让语文教学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巧妙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拥抱知识,体味快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元东.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而不是人为强制的场所,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入手,打破传统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把单一型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把现在的场所和传媒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引入和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通过让学生读读画画、质疑问难、自由组合讨论、情景表演、角色体验、自我展示、游戏、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全方位地看、说、谈、思、写、唱、跳、演、画、玩、让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知识的空间得到充分展示,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激发出来,去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当儿童产生主动的意识,并促进主动意识持久的存在,最终成为一种纯学习动机,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古诗时,设计这样一拓展活动: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诗人、音乐家等中的一个角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课堂呈现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阔视野,丰富积累
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教材中一篇义质兼等的课文,都是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的空间。为了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中适当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能更好地突出课文的主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相关的资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处理的主动者,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例如,学习《一去二三里》,学生认识了汉字“一”至“十”,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数字的儿歌、成语、谚语、古诗等资料。经过学生的反馈,学生找到了古诗《咏柳》《绝句》,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还有大量的儿歌和成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十个数字,而且认识了所搜集资料中的其他汉字,提高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再如教学《北京》一课,课前,先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北京的知识、歌曲、图片资料;课中,对有关图片资料进行交流吸收;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想对北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你还知道哪些国家首都?其他的国家首都又是怎样的?”走出课堂,走进新的知识领域,探索相关知识。学生加大了信息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知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了阅读实践活动,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三、激活思维,求异创新
“‘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的思维。”思维的独特性是创新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田忌赛马》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手里代表田忌与齐威王的马,提出不用孙膑的办法,还可以什么办法让田忌赢?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其他的解决办法,又经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孙膑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时,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得到了锻炼,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后,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提建议、人物性格分析、续编故事等多项读写活动巧妙地整合,融观察、分析、想象、推理、判断为一体的多角度、高效率的思维。当学生以大臣的身份、百姓的身份、朋友的身份、齐威王父亲的身份、儿子的身份时,实现了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的融合,正是这种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道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特体验,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凸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口语交际《我爱吃水果》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爱吃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营养等知识后,让学生当农艺师充分发挥想象,设计一种未来的水果,在“新型水果发布会”上推销。学生们画出的一张张水课,设计的一句句广告词虽然不够实际,但都新、异,正代表他们创新的思维。
四、自至探究,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性活动是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很好的载体。比如,在教完声母后,我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选出组长,组织成员共同商量、相互协作,用彩色橡皮泥摆出声母,组成一幅图而,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体现出学习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教师只要适时启发引导一下,就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种效果是让学生反复识记、抄写、改错所达不到的。再比如,上《葡萄沟》一课后,引导学生分组走向生活,通过观察、访谈、询问等方式收集家乡风景、物产、人物和建筑成就感等方面的情况;让各组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加工整理后,让他们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共同探究一个活动内容,聚在一起想办法、出点子,互相倾听伙伴的意见,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意识增强了,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发现了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
时代呼唤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随意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热点、思维活点、学习难点、课内引导、点悟、示范,课外帮助、鼓励、支持,让语文教学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巧妙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拥抱知识,体味快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元东.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