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设立海口桂林洋高校区的重要意义,从城市文化辐射、配套设施、产业融合、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阐述目前高校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区功能再造的建议。
关键词: 海口桂林洋高校区 问题 功能再造
海口桂林洋高校区的设立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区于2005年底启动建设,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初具规模,社会效益正在逐步显现,现已入驻高校4所,学生近4万人,为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原有区域规划与后续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高校区的功能再造,以发挥高校区的整体效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高校区设立的意义与成效
1.推动了海南高等教育发展和壮大。
桂林洋高校区建设规模计划占地面积1万亩,进驻高校7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人、教职员工1万人。现已有4所高校入驻,在校生人数近4万人,随着几所高校学生的完全入驻,未来几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6万人。高校区的设立,解决了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匮乏、规模偏小、规模效益低的突出问题,尤其解决了高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为高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区为入驻高校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发展潜力,入驻高校区的两所高职院校凭借突出的办学实力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于2010年均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骨干高职院校。第一个完全入驻高校区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绩尤为喜人,2009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视察学院时,对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评价学院升格几年来成功地跨出了两大步,一是从中专跨入了大专,办学层次迈上了新的台阶;二是办学空间从50亩到1000亩,学生人数从800人到8000人,校园建设、办学规模也上了台阶。2010年,学院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高校区的设立为学院扩大了办学空间,实现了规模发展,也为学院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下实现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由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升了海口城市文化实力和形象。
根据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和文化结构的理解,城市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传道授业的重要基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桂林洋高校区建立后,很好地发挥了聚集效应,使高校的文化传承在海口的整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高校区浓郁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海口市区和周边地带,这种高尚的、高雅的高校文化是海口城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区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海口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活力,有效地助推了海口的城市物质文化发展。
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品位城市为目标,一座规模适度、管理规范、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高校区将是“宜学”的最根本保证,高校区自启用以来,不仅以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海口的城市文化,而且正在作为海口城市名片宣传海口的“宜学”城市形象,随着“江东组团”战略意图的实施,高校区的城市名片作用将愈渐凸显。
3.促进了海口城乡统筹发展。
桂林洋高校区坐落在桂林洋农场,地处远郊,但在促进海口城乡统筹发展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桂林洋总人口约为6.2万,其中高校区学生4万人,未来几年高校区学生总数将达到6万人,高校区学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由此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及配套项目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农场职工和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高校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社会社区,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随着高校区不断发展,周边高新产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也必将得到发展。建设高校区使大量闲置土地得到了利用,目前,桂林洋区域土地价格比高校区建成前上涨了3—4倍,提高了土地资源使用价值。随着高校园区建设的继续推进,高校区统筹海口城乡发展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二、高校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文化辐射不强,制约文化教育成效。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要让大学生接受城市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感染、浸润,良好的城市文化会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具备社会化功能的文化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营理念和对人文风俗的感受力等。高校区离海口市中心近20千米,海口城市文化不能有效辐射,而邻近区域城镇化水平也不高,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城市文化功能缺位,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成效受到严重制约。
2.公共服务设施不全,抑制园区聚集效应。
桂林洋高校区2006年秋建成,目前师生员工共有4万多人,随着各高校陆续进驻,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在这样人口集中的区域,所处位置远离市区,而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又严重不足,给广大学生、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配套设施不完善,还直接给高校办学造成了一定影响,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引进工作陷入困境,相关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不强。虽然高校区入驻高校部分已建有教师住宅公寓,但是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往往是将住房闲置,选择市区居住。银行、邮局、超市、休闲娱乐场所等功能设施不足,配套不完善,造成了高校区内部缺乏公共交流空间,学生日常生活往来较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严重,城内孤岛化现象显现。特别是没有兴建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职工子女上学成了一大难题,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另外,高校区老师往往下课急于坐班车回家,疏于与学生进行课后互动,导致师生平时接触少,学生有问题经常找不到老师,致使师生关系存在隔阂。教师课余不在学校,也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师生长期脱离,课后无互动,既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又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高新产业配套不足,降低园区整体效能。
高校區应是科学、教育和文化产业区,多方联动,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目前,高校区只有高校,没有相关产业,高校就变成了相对封闭的系统,没有跟其他产业、企业进行信息、能量交换,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高校区的整体效能也没有得到发挥。
另外,高校区规划用地尚存较多,而进驻的高校只有4所,仅是计划进驻高校总数的一半略多。高校区在打造海南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的同时,应把打造海南高科技产业基地纳入高校区建设范围,建成科技、教育、文化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高校园区。
4.后勤管理体制不畅,增加高校办学困难。
高校区的行政区域管理责任尚不明确,海口市和桂林洋农场双方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致使高校区管理出现真空。另外,高校区黑车载客、占道经营和无证经营等现象严重,但桂林洋农场没有市政管理职能,没有执法权,所以高校区的环境、卫生、交通、城管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高校区管理涉及多个利益和责任主体。就后勤而言,目前,高校区的后勤建设和管理由桂林洋后勤服务公司负责,高校区出现了“企业”和“高校”两个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管理理念有差异,导致问题频出。从行政区划管理来说,高校区的责任主体包括高校、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农场、农垦总局、省教育厅等单位,责任主体过多,导致相互推诿,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另外,高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归属于桂林洋农场,而桂林洋农场又是农垦橡胶集团下属子公司,往往在重大问题上不能独立决策,需要层层上报,导致办事效率不高。
三、高校区功能再造的建议
1.功能重新定位,引进相关产业。
高校区建设不应局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应考虑如何发挥整体效能,更好地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目前高校区的规划用地尚有空余,受海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限制,未来十年海南高等教育不可能有较大的规模扩张,让更多高校进驻园区已成为一种不实际的设想,因此可规划利用的空间较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区高校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引导和支持一批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企业进驻高校区,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使产、学、研密切结合为一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同时,进驻企业可以成为大学生实习和实训的基地,增加高校学生的就近实践机会,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以高校为主体,把高校区建设成融教育、科技、文化多种功能相互配套的新的园区。
2.调整内部规划,完善服务设施。
科学合理的规划区域生活配套设施,有利于稳定数以万计的师生,以及进驻各类企业、商家。
高校区应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个集农贸、商务、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市政、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使其成为高校生活配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整合资源改造或者兴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解决广大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在兴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时,还可充分利用入驻高校的教育优势,以海南师范大学的中小学师资培育优势,对桂林洋中学和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甚至可在此基础上建设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分校,另外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可整合和兴办幼儿园,为农场中、小学及幼儿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既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难题,又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3.构架城市通道,增强文化辐射。
高校区虽距海口市中心近20千米,但距美兰国际机场、海南东环铁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仅4—5千米,趋利避弊,政府引导企业入驻高校区可朝机场方向进行产业布局,利用机场方向得天独厚的航空港、铁路港优势,逐渐形成产业带,架通高校区与机场的联系,通过机场、高铁和高速路增强城市文明和現代文化对高校区的辐射与浸润。
在高校区和机场之间的带状产业分布区,政府部门还可适当引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立较大居住社区,带动其他市政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高校区及其周边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
4.改革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率。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从其诞生之日起,质疑声音不断,时至今日,并无定论。但就桂林洋高校区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完全交由桂林洋后勤服务公司负责,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缺乏相互竞争,要想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是不现实的;再者,高校与后勤公司两个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利益摩擦在所难免。从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来看,后勤设施的所有权和管理的主动权在学校,只是把经营权交给社会化的组织或个人去执行。所以,应本着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逐步将高校区各高校的后勤设施回购并归高校管理,高校可再通过招标等形式选择合适的后勤服务公司,掌握学校后勤管理的主动权,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师生利益。
从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应把国营桂林洋农场及桂林洋高校区的行政区域管理权统一划归海口市政府管理,此举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校区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使管理责任明确,便于省市相关部门对高校区市政工作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建设,为高校区各高校提高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和秩序。
5.有效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入。
高校区设立的初衷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避免各办学实体自成一体的资源配置模式,有效减少投入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行政管理部门应对高校区各高校公共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如游泳馆、图书馆和歌舞剧院和一些公共实训基地等,避免大型设施的重复建设,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对高校区公共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目前,入驻高校区的各高校校区虽然都聚集在一起,但还是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共享上的严重浪费。随着高校区的规模继续扩大,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发挥指导、监督等职能作用,特别是加大对公办院校的公共教学资源的统一协调安排,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否则,高校区建设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宁波.从合肥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论大学城建设的意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4]李元青,薛东前.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
关键词: 海口桂林洋高校区 问题 功能再造
海口桂林洋高校区的设立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区于2005年底启动建设,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初具规模,社会效益正在逐步显现,现已入驻高校4所,学生近4万人,为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原有区域规划与后续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高校区的功能再造,以发挥高校区的整体效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高校区设立的意义与成效
1.推动了海南高等教育发展和壮大。
桂林洋高校区建设规模计划占地面积1万亩,进驻高校7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人、教职员工1万人。现已有4所高校入驻,在校生人数近4万人,随着几所高校学生的完全入驻,未来几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6万人。高校区的设立,解决了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匮乏、规模偏小、规模效益低的突出问题,尤其解决了高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为高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区为入驻高校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发展潜力,入驻高校区的两所高职院校凭借突出的办学实力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于2010年均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骨干高职院校。第一个完全入驻高校区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绩尤为喜人,2009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视察学院时,对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评价学院升格几年来成功地跨出了两大步,一是从中专跨入了大专,办学层次迈上了新的台阶;二是办学空间从50亩到1000亩,学生人数从800人到8000人,校园建设、办学规模也上了台阶。2010年,学院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高校区的设立为学院扩大了办学空间,实现了规模发展,也为学院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下实现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由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升了海口城市文化实力和形象。
根据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和文化结构的理解,城市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传道授业的重要基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桂林洋高校区建立后,很好地发挥了聚集效应,使高校的文化传承在海口的整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高校区浓郁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海口市区和周边地带,这种高尚的、高雅的高校文化是海口城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区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海口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活力,有效地助推了海口的城市物质文化发展。
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品位城市为目标,一座规模适度、管理规范、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高校区将是“宜学”的最根本保证,高校区自启用以来,不仅以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海口的城市文化,而且正在作为海口城市名片宣传海口的“宜学”城市形象,随着“江东组团”战略意图的实施,高校区的城市名片作用将愈渐凸显。
3.促进了海口城乡统筹发展。
桂林洋高校区坐落在桂林洋农场,地处远郊,但在促进海口城乡统筹发展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桂林洋总人口约为6.2万,其中高校区学生4万人,未来几年高校区学生总数将达到6万人,高校区学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由此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及配套项目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农场职工和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高校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社会社区,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随着高校区不断发展,周边高新产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也必将得到发展。建设高校区使大量闲置土地得到了利用,目前,桂林洋区域土地价格比高校区建成前上涨了3—4倍,提高了土地资源使用价值。随着高校园区建设的继续推进,高校区统筹海口城乡发展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二、高校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文化辐射不强,制约文化教育成效。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要让大学生接受城市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感染、浸润,良好的城市文化会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具备社会化功能的文化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营理念和对人文风俗的感受力等。高校区离海口市中心近20千米,海口城市文化不能有效辐射,而邻近区域城镇化水平也不高,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城市文化功能缺位,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成效受到严重制约。
2.公共服务设施不全,抑制园区聚集效应。
桂林洋高校区2006年秋建成,目前师生员工共有4万多人,随着各高校陆续进驻,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在这样人口集中的区域,所处位置远离市区,而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又严重不足,给广大学生、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配套设施不完善,还直接给高校办学造成了一定影响,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引进工作陷入困境,相关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不强。虽然高校区入驻高校部分已建有教师住宅公寓,但是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往往是将住房闲置,选择市区居住。银行、邮局、超市、休闲娱乐场所等功能设施不足,配套不完善,造成了高校区内部缺乏公共交流空间,学生日常生活往来较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严重,城内孤岛化现象显现。特别是没有兴建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职工子女上学成了一大难题,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另外,高校区老师往往下课急于坐班车回家,疏于与学生进行课后互动,导致师生平时接触少,学生有问题经常找不到老师,致使师生关系存在隔阂。教师课余不在学校,也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师生长期脱离,课后无互动,既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又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高新产业配套不足,降低园区整体效能。
高校區应是科学、教育和文化产业区,多方联动,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目前,高校区只有高校,没有相关产业,高校就变成了相对封闭的系统,没有跟其他产业、企业进行信息、能量交换,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高校区的整体效能也没有得到发挥。
另外,高校区规划用地尚存较多,而进驻的高校只有4所,仅是计划进驻高校总数的一半略多。高校区在打造海南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的同时,应把打造海南高科技产业基地纳入高校区建设范围,建成科技、教育、文化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高校园区。
4.后勤管理体制不畅,增加高校办学困难。
高校区的行政区域管理责任尚不明确,海口市和桂林洋农场双方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致使高校区管理出现真空。另外,高校区黑车载客、占道经营和无证经营等现象严重,但桂林洋农场没有市政管理职能,没有执法权,所以高校区的环境、卫生、交通、城管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高校区管理涉及多个利益和责任主体。就后勤而言,目前,高校区的后勤建设和管理由桂林洋后勤服务公司负责,高校区出现了“企业”和“高校”两个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管理理念有差异,导致问题频出。从行政区划管理来说,高校区的责任主体包括高校、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农场、农垦总局、省教育厅等单位,责任主体过多,导致相互推诿,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另外,高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归属于桂林洋农场,而桂林洋农场又是农垦橡胶集团下属子公司,往往在重大问题上不能独立决策,需要层层上报,导致办事效率不高。
三、高校区功能再造的建议
1.功能重新定位,引进相关产业。
高校区建设不应局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应考虑如何发挥整体效能,更好地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目前高校区的规划用地尚有空余,受海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限制,未来十年海南高等教育不可能有较大的规模扩张,让更多高校进驻园区已成为一种不实际的设想,因此可规划利用的空间较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区高校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引导和支持一批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企业进驻高校区,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使产、学、研密切结合为一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同时,进驻企业可以成为大学生实习和实训的基地,增加高校学生的就近实践机会,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以高校为主体,把高校区建设成融教育、科技、文化多种功能相互配套的新的园区。
2.调整内部规划,完善服务设施。
科学合理的规划区域生活配套设施,有利于稳定数以万计的师生,以及进驻各类企业、商家。
高校区应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个集农贸、商务、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市政、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使其成为高校生活配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整合资源改造或者兴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解决广大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在兴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时,还可充分利用入驻高校的教育优势,以海南师范大学的中小学师资培育优势,对桂林洋中学和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甚至可在此基础上建设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分校,另外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可整合和兴办幼儿园,为农场中、小学及幼儿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既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难题,又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3.构架城市通道,增强文化辐射。
高校区虽距海口市中心近20千米,但距美兰国际机场、海南东环铁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仅4—5千米,趋利避弊,政府引导企业入驻高校区可朝机场方向进行产业布局,利用机场方向得天独厚的航空港、铁路港优势,逐渐形成产业带,架通高校区与机场的联系,通过机场、高铁和高速路增强城市文明和現代文化对高校区的辐射与浸润。
在高校区和机场之间的带状产业分布区,政府部门还可适当引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立较大居住社区,带动其他市政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高校区及其周边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
4.改革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率。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从其诞生之日起,质疑声音不断,时至今日,并无定论。但就桂林洋高校区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完全交由桂林洋后勤服务公司负责,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缺乏相互竞争,要想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是不现实的;再者,高校与后勤公司两个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利益摩擦在所难免。从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来看,后勤设施的所有权和管理的主动权在学校,只是把经营权交给社会化的组织或个人去执行。所以,应本着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逐步将高校区各高校的后勤设施回购并归高校管理,高校可再通过招标等形式选择合适的后勤服务公司,掌握学校后勤管理的主动权,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师生利益。
从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应把国营桂林洋农场及桂林洋高校区的行政区域管理权统一划归海口市政府管理,此举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校区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使管理责任明确,便于省市相关部门对高校区市政工作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建设,为高校区各高校提高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和秩序。
5.有效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入。
高校区设立的初衷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避免各办学实体自成一体的资源配置模式,有效减少投入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行政管理部门应对高校区各高校公共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如游泳馆、图书馆和歌舞剧院和一些公共实训基地等,避免大型设施的重复建设,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对高校区公共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目前,入驻高校区的各高校校区虽然都聚集在一起,但还是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共享上的严重浪费。随着高校区的规模继续扩大,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发挥指导、监督等职能作用,特别是加大对公办院校的公共教学资源的统一协调安排,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否则,高校区建设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宁波.从合肥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论大学城建设的意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4]李元青,薛东前.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