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要求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才。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为学生的素养而教,而非单纯的为学科知识而教。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15-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再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面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单纯的历史学科知识,而必须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贯穿始终。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的素养而教,而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教。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創设情境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2]所以我们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知识,而应该推崇情境——问题——知识的新模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我在上五四爱国运动时,就采用了影视情节导入的方法。我截取了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发言的一段场景。顾维钧在会场上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无奈,所有中国人的期盼,更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这一视频片段感染了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了,甚至有人流泪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他们会想知道顾维钧的这段发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中国的山东究竟有没有收回?这件事在国内有没有什么反响?接着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主动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情境——问题——知识的教学新模式。同时,在这极具感染力的演讲中,学生都热血沸腾,纷纷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外交官的敬佩,对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感慨,形成了正确的历史情怀和家国情怀。
二、合作探究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那么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也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机会。
有一位美国历史老师上课,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问学生:“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所坐的船长什么样子吗?”学生不知道。老师就说:“走,造船去。”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就合作打造了一艘哥伦布的船,造好后还把船推到了海里。看似离经叛道的一件事,但是在造船的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历史的、工艺的,什么都要了解。同时,全班同学团结协作,交流沟通,创新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学们在这件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该从什么途径去了解、去入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核心素养也都得到了提升,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未来社会,使自己受益终身的本领。
受此启发,我也在我的课堂中尽可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我在上《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排演了一个历史情景剧,表现汉初的历史情景。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准备服装、道具,器材,组织学生排演。事实证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信任,他们会还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三、多元评价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独特的思想、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等。核心素养也要求培养出能够具备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即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模式的单一也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缺乏创造力,只顾埋头死读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我的历史课堂中,我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考试成绩之外我更关注学生上课的表现,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上课的氛围也更加轻松愉快,课堂真正成为人性化的课堂。这一评价模式也客观、公正、全面的展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耶鲁大学校长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更是获得幸福的能力。”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中能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孩子都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3).
[2]孙瑞宁.“核心素养”引领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向.才智,201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15-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再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面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单纯的历史学科知识,而必须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贯穿始终。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的素养而教,而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教。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創设情境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2]所以我们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知识,而应该推崇情境——问题——知识的新模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我在上五四爱国运动时,就采用了影视情节导入的方法。我截取了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发言的一段场景。顾维钧在会场上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无奈,所有中国人的期盼,更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这一视频片段感染了所有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了,甚至有人流泪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他们会想知道顾维钧的这段发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中国的山东究竟有没有收回?这件事在国内有没有什么反响?接着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主动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情境——问题——知识的教学新模式。同时,在这极具感染力的演讲中,学生都热血沸腾,纷纷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外交官的敬佩,对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感慨,形成了正确的历史情怀和家国情怀。
二、合作探究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那么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也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机会。
有一位美国历史老师上课,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问学生:“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所坐的船长什么样子吗?”学生不知道。老师就说:“走,造船去。”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就合作打造了一艘哥伦布的船,造好后还把船推到了海里。看似离经叛道的一件事,但是在造船的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历史的、工艺的,什么都要了解。同时,全班同学团结协作,交流沟通,创新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学们在这件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该从什么途径去了解、去入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核心素养也都得到了提升,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未来社会,使自己受益终身的本领。
受此启发,我也在我的课堂中尽可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我在上《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排演了一个历史情景剧,表现汉初的历史情景。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准备服装、道具,器材,组织学生排演。事实证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信任,他们会还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三、多元评价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独特的思想、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等。核心素养也要求培养出能够具备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即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模式的单一也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缺乏创造力,只顾埋头死读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我的历史课堂中,我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考试成绩之外我更关注学生上课的表现,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上课的氛围也更加轻松愉快,课堂真正成为人性化的课堂。这一评价模式也客观、公正、全面的展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耶鲁大学校长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更是获得幸福的能力。”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中能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孩子都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3).
[2]孙瑞宁.“核心素养”引领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向.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