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定位不够清晰,具体表现为“无关”说、“手段”说、“部分”说等几种观点。其次是实践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存在诸多矛盾、功利化阐释盛行、文学理念滞后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学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1]。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矛盾突出,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时至今日,人们对“语文”名称的具体所指理解不一,语文学科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综合性社会学科、文章学科(包括文学)的羁绊,没有成为明明白白的语言学科,所以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
人们一致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性质,可是对于其文学性却很少有人论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一致认为语文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我们认为提出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而养成纯正高雅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相关观点
由于对“语文”涵义及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长期以来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人们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无关”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语文还应该是语文”,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集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突出强调文学教育只会造成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多元化,顾此失彼,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观点对文学教育的意义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在当前凸显人文教育、加强语文课程人文性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2.“手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文学教育是为语言教育服务的,从属于语言教育,即语文知识教育或语文能力教育,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这种观点虽然肯定文学教育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把文学教育当作达到知识教育或能力培养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文学教育独立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2]。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问题分析
上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到位,致使中小学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诸多矛盾
语文课兼职太多,耗时低效:语文课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运用能力训练外,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伦理、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这一类的教育。当前的语文教育,把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能是互相削弱,所以要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任务并列开来。
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不协调:一方面语文教材选文要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选经典的文学、文化名篇,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论者警示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作品也不例外。
2.功利化阐释盛行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长期趋向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的教育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社会、国家、集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少,这种价值观积淀于人们的心中,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无处不在,它使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法、文学阐释话语、教育评价等都被刻上了功利化的烙印。
3.文学理念滞后
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界的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首先是文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文学是一种开放的多维语言结构,涵盖着关于文学的历史的和当代的有益认知,并且这些观念还在继续发展演变之中,而现实的语文教育却看不到这种变革,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和载道之器传统的观念仍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制约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这些旧的传统观念把文学作品变成了思想道德的载体,无视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特质,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观念不能同时革新,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领会和理解自然也不能与时俱进[3]。
其次是缺乏文学鉴赏知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反复循环利用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知识点,事实上已没有其它更多可教的理论了;诗歌,在整体感知、朗读背诵以外,只有体式特点、对偶、押韵等为数不多而且极为肤浅的知识;散文,只是翻来翻去地强调似知识又似套话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简单介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以外,也不见有什么知识更新。
四、总结
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中还有其他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师群体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材内容、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创新以更加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性质等等。我们需要切实重视中小学学生的文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弦章.文学教育问题论争的分析与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12.
[2]任富强.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4
[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4.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学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1]。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矛盾突出,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时至今日,人们对“语文”名称的具体所指理解不一,语文学科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综合性社会学科、文章学科(包括文学)的羁绊,没有成为明明白白的语言学科,所以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
人们一致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性质,可是对于其文学性却很少有人论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一致认为语文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我们认为提出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而养成纯正高雅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相关观点
由于对“语文”涵义及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长期以来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人们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无关”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语文还应该是语文”,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集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突出强调文学教育只会造成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多元化,顾此失彼,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观点对文学教育的意义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在当前凸显人文教育、加强语文课程人文性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2.“手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文学教育是为语言教育服务的,从属于语言教育,即语文知识教育或语文能力教育,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这种观点虽然肯定文学教育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把文学教育当作达到知识教育或能力培养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文学教育独立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2]。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问题分析
上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到位,致使中小学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诸多矛盾
语文课兼职太多,耗时低效:语文课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运用能力训练外,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伦理、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这一类的教育。当前的语文教育,把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能是互相削弱,所以要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任务并列开来。
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不协调:一方面语文教材选文要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选经典的文学、文化名篇,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论者警示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作品也不例外。
2.功利化阐释盛行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长期趋向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的教育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社会、国家、集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少,这种价值观积淀于人们的心中,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无处不在,它使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法、文学阐释话语、教育评价等都被刻上了功利化的烙印。
3.文学理念滞后
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界的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首先是文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文学是一种开放的多维语言结构,涵盖着关于文学的历史的和当代的有益认知,并且这些观念还在继续发展演变之中,而现实的语文教育却看不到这种变革,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和载道之器传统的观念仍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制约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这些旧的传统观念把文学作品变成了思想道德的载体,无视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特质,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观念不能同时革新,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领会和理解自然也不能与时俱进[3]。
其次是缺乏文学鉴赏知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反复循环利用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知识点,事实上已没有其它更多可教的理论了;诗歌,在整体感知、朗读背诵以外,只有体式特点、对偶、押韵等为数不多而且极为肤浅的知识;散文,只是翻来翻去地强调似知识又似套话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简单介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以外,也不见有什么知识更新。
四、总结
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中还有其他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师群体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材内容、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创新以更加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性质等等。我们需要切实重视中小学学生的文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弦章.文学教育问题论争的分析与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12.
[2]任富强.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4
[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