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gm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十五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做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344700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新丰中学)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英语阅读在形式上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既指声读,一般表现为出声的,有感情的读,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形式,能帮助理解,加深对所读材料的印象,巩固记忆,并能与听说联系起来,培养学
期刊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这里谈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同行共勉。  一、让学生熟悉地图知识  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地理教学中运用教学地图的前提。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地图的图例、注记、符号和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堂改革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法指导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的课堂改革,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提高
期刊
任教十多年中,每一个所教的班里都有那么几个数学学困生,他们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为此我在课内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一、多份关爱,增添快乐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比较多的。每次作业或考试后受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指责较多,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受到挫折,在心理上出现害怕或厌恶老师,与老师便有了一定的距离。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
期刊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儿童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把激励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就是这样的良药。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
期刊
阅读技巧的培养,不仅是高中生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语言学习技能,更是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准确性的必然选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基础上,更能够提高自身阅读理解的灵活性和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因此,高中英语学习中阅读技巧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高中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下面几点方法:  一、找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的方法  1.在首句、尾句、首尾段中找  一般说来,文章的主题句多集中在:首句、尾句、首
期刊
反观历史,近百年来,中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灭顶之灾。而现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光明日报》开设的国学专版,我国政府在各国举办的“中国年”活动,开设的孔子学院……  这前后一冷一热的现
期刊
当前课堂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推进素质教育,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是掌握基础知识,根据“三讲三不讲”原则,基础知识一般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但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自主学习效果不一。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如实完成学习任务;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成自学任务,达不到自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基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基础知识,顺利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我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岳麓版世界史下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