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去。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教育 兴趣 主动探索 策略 探索过程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其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这种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老师往往把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讲、演示,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三、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要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浮”活动中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些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四、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讨论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在讨论各自经验和体会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以及是怎样发现的、怎样推理的等与同伴交流。通过同伴的互相启发、补充,而对感性操作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并使之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因此,要重视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我让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幼儿们讨论后,将塑料棒在自己的手或头发、衣服上不断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喜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孩子们连蹦带跳的为自己实验成功而高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教育 兴趣 主动探索 策略 探索过程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其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这种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老师往往把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讲、演示,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三、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要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浮”活动中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些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四、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讨论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在讨论各自经验和体会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以及是怎样发现的、怎样推理的等与同伴交流。通过同伴的互相启发、补充,而对感性操作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并使之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因此,要重视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我让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幼儿们讨论后,将塑料棒在自己的手或头发、衣服上不断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喜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孩子们连蹦带跳的为自己实验成功而高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